敲响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市钟,曾被一代中国科技企业家视为成功的终极标志。过去10年里,阿里巴巴、百度、新浪、京东及拼多多等一批中国公司先后在美国上市。反观现时,部分领先的中国科网企业在积极考虑回归,可选方案包括先撤出美市,再觅地上市;又或是保留美国上市地位,再选择在香港或上海交易所做第二上市。
二次上市成不错选择 不止科网股青睐香港
高腾国际权益首席投资官李宇在美国和香港两地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他认为,目前中美关系紧张,作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未来各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回归,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可以多一重保障,为可能的最坏情况做准备。
美国可能不再是中国公司优先考虑的上市地,中美关系的变化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公司另觅他地。
富而德律师事务所法律全球交易部门顾问周峥指出,中美之间的摩擦已经波及中概股,最近中概股爆出的一系列财务丑闻更是雪上加霜,加深了美国投资人对中国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信息披露的不信任,中概股股价跌幅远大于市场平均跌幅。由于监管压力增大,维持在美国上市的成本持续高企。以上种种因素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推波助澜许多中概股股价大幅下行,尤其是中小型公司。
目前来看,中概股近期将面临美国政府的压力。如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近日指出,如按新订要求连接3年未能通过审核,该上市公司便不能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依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数据,有213家美国上市公司会受到影响,其中95%为中概股。
先私有化退市再重新上市,似乎并不是现时的最佳方案。虽然有充足的理由撤离美国市场,但不同于2012年及2015年的情况,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似乎有些扑朔迷离。在以往的私有化交易中,买方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可以在A股或H股市场以超高估值重新上市,许多在美退市的公司也曾成功地以数倍于其退市时的估值在内地或香港上市。然而在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下,是否还能获取如此高的回报已很难确定。
周峥指出,去年,阿里巴巴成功在香港二次上市,对于许多尚未准备好从美国退市但又想进入内地或香港市场的公司来说,二次上市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一方面,大量优质公司回归可以给内地资金带来更好的标的。李宇表示,对于内地和香港的投资者来说,市场上多了一些更好的科技、因特网公司的投资标的和投资选择,“肯定是好事情”。
富达国际亚太区首席投资官Paras Anand指出,香港和上海在进行市场改革,降低科技公司的上市及融资门槛,或会在未来数年加速中概股大迁徙。香港市场允许未录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及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在港上市,这为不少以往只能选择赴美上市的科技公司清除了障碍。被香港市场吸引的,不止科网股。
香港于2018年推出上市新规,放宽对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前的盈利乃至收入的要求,导致香港市场的健康护理行业IPO项目暴增,新股市场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及健康护理行业公司赴港上市,与这类企业赴美上市数目的稳步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投资机会仍需谨慎
Paras Anand认为,对于大多数的中国科技公司,走向西方的旅程即将结束,很多企业已开始踏上归乡之路。
内地方面,上海推出的科创板由于其相对宽松的盈利要求及交易限制,吸引了不少初创科技公司上市。科创板去年开市以来,吸引大量热情的投资者追捧。尽管仍处于起步阶段,于科创板上市的公司仅104家,但受惠于投资者看好科技行业前景的乐观情绪带动,科创板股票的平均市盈率被推高至逾60倍水平。继推出上海科创板后,深圳创业板也将进行改革,倘若改革成功,势必将为深圳市场带来新一波科技公司上市潮。
过去30年,中国资本市场在活跃的经济支撑下,市场规模大幅增长,为寻求上市的公司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及坚实的投资者基础。科技巨头的回流,将增加大中华市场的广度及深度,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也为有意捕捉中国经济增长机会的投资者,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及投资渠道。
李宇认为,在美国上市的科技股经历了11年的科技股大牛市后选择回归,这些公司备受关注,已经被充分研究。总体来说,大部分公司的定价比较合理,不存在明显低估或者错估的情形,所以很难说有一目了然的投资机会。
李宇指出,港股总体是处于非常低估的状态。长期看,肯定会有不错的回报,而短期内并不确定。目前的大部分价值类周期类股票的低估,和成长类公司的偏高估是并行不悖的。港股是否会得到重估的机会,首先要看全球股市的价值与成长的这个估值差在什么时间得到纠正;第二要看中美关系的起起落落什么时间能够得到缓和。
香港短时会成为中美资本博弈之地。有观点指出,中概股回流可以为交易所及金融服务业带来好处,但封杀中概股只是中美金融战的第一枪。中概股回流的小利可能不足以应对接踵而至的市场波动,把握投资机会时仍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