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吴尊友发长文回应!
2022-09-17 16:46
9月16日,重庆卫健委发布消息称,重庆市确诊1例输入性猴痘病例。消息一出,各媒体相继报道,引发社会普遍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止8月7日,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猴痘病例27814例,死亡11例;截止9月5日,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猴痘病例52996例,死亡18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病例数增加91%,死亡数增加64%。总病死率为0.03%。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区域,同期病例数从85例增加到159例,增幅为87%,无死亡;其中,澳大利亚以124例(78%)为该区报告病例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新加坡16例(10%),再次是新西兰5例(5%)。好消息是占全球猴痘疫情98%以上的欧美两个地区的疫情以周为单位统计,都已经出现明显下降。新冠疫情防控的“外防输入”措施,为防止猴痘疫情输入,发挥了重要的保护屏障作用。这次重庆报告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病例的发现,就是在新冠防控入境“7+3”隔离措施中发现的。猴痘的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新冠防控的入境“7+3”隔离措施,可以拦截住大部分境外输入的猴痘病例,但对于潜伏期超过7天的病例,就有可能流入社会。重庆报告了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病例,是否还有漏网的病例?从既往传染病由欧美国家向西太平洋区域国家或地区的传播特征来看,一般都是先传播到澳大利亚,再到新加波、日本、泰国等,再到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我国台湾省,再到中国大陆。艾滋病当年传播流行的过程是这样的,目前报告的猴痘疫情扩散也是类似的。考虑到西太平洋区域目前仅有澳大利亚、新加波、新西兰3个国家达到5例以上,在重庆报告“首例”猴痘病例之外存在漏网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虽然目前可能没有漏网的,但不代表将来没有漏网的。由于猴痘的潜伏期多在6-13天,随着猴痘疫情的继续扩散和我国入境人数的不断增加,超出新冠7天隔离观察期的猴痘感染者流入我国社会层面的可能性将会逐渐增加。因此,加强社会层面的猴痘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从病人的临床表现来看,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这次猴痘疫情暴发主要发生在非传统的流行地区,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偏多,而且病情相对较轻,几乎所有病例都出现皮疹或皮肤损害,且皮疹病变主要局限在生殖器、会阴、肛周或口周区域,通常不会进一步扩散。约一半以上的病例出现发热、疼痛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可出现死亡。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具有相似性,具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也就是说,曾经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对预防猴痘具有保护作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即此前出生的人接种过预防天花疫苗,对猴痘有一定的免疫力。而此后出生的人,不再接种天花疫苗,普遍对猴痘易感。从人群年龄结构来看,我国42周岁以上的人,即占总人口约一半以上的人群都对猴痘具有免疫力。因此,没有必要人群普遍接种疫苗来预防猴痘。从欧美国家近期控制猴痘疫情的疫苗接种策略来看,加强重点人群疫情检测,疫苗接种集中在高风险人群,就能达到控制疫情的效果。猴痘的传播方式比较复杂,包括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等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而由欧美国家向全球蔓延的这波猴痘疫情,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是最主要传播方式,包括直接的体肤接触,接触被病人分泌物或病变渗出液污染的物品,等等。猴痘还可以经共用毛巾、被褥、餐具等物品传播。虽然欧美国家男男性接触者占猴痘病例的绝大多数,这并不能说明他们都是由性接触传播而感染的,身体肌肤直接接触造成猴痘传播的可能性更大。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猴痘感染,也作为我们日常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建议:1)不要同外国人发生肌肤直接接触;2)不要同近期(三周内)从境外回国的人发生肌肤接触;3)不要同陌生人发生肌肤接触;4)要注意做好手卫生;5)使用公共厕所,包括出差住宿宾馆的厕所,如果使用座便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纸,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用酒精湿纸巾或蘸热水的纸巾擦拭后再使用。此前报道
重庆通报:发现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
9月16日,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该病例为自国外中转重庆入境人员,在按规定进行入境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集中隔离期间,发现皮疹等症状,经重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结果猴痘病毒核酸阳性,国家组织专家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该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集中隔离治疗,情况稳定,其密切接触者均已落实隔离医学观察措施。目前,该病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猴痘病例的处置工作,第一时间指挥调度、安排部署。市卫生健康委积极行动、迅速响应,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加强追踪排查、核酸检测、医疗救治和全面消杀等相关工作。经专家研判,该病例入境重庆即被隔离管控,无社会面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低。
猴痘科普知识六问六答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通常为自限性疾病,但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脑炎等。本轮疫情症状轻,皮疹数量少且不典型。猴痘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2022年5月以来,发生在非流行国家的猴痘疫情以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为主(约占96%),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自1970年在刚果(金)确诊首例人猴痘病例以来,猴痘疫情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国家。非洲以外国家猴痘疫情较少,均由非洲国家(动物或人)输入所致,本地传播有限。2022年5月以来,猴痘首次在欧洲、美洲等既往非流行国家发生持续传播,截至9月14日,全球103个国家/地区共报告猴痘确诊病例59147例。截至目前,我国台湾省报告3例病例、香港特别行政区报告1例病例,内地报告1例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大多数情况下,猴痘症状在2-4周内自行消失,但对免疫缺陷者等特殊人群,可能会导致临床并发症,甚至死亡。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猴痘疫苗,但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可起到85%的免疫保护效果。目前,因猴痘对普通人群感染风险低,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目前不建议大规模接种猴痘疫苗。需关注所在国猴痘疫情信息。尽量避免与当地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不直接接触动物的体液、分泌物、血液等,肉类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以及在屠宰过程中,应配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同时加强个人手卫生。如果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疫区归国人员入境21天内应主动开展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应主动联系当地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和接触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即将回国人员除注意上述事项外,入境健康申报时需配合海关主动报备。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国家猴痘疫情,了解掌握猴痘预防相关知识,如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做好个人手卫生,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皮疹等猴痘相关症状须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