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是通向未来的唯一通行证。
1月7日,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基金”)迎来十周岁生日。
作为第63家获批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平安基金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固定收益管理规模行业领先,主动权益投资管理能力近三年来排名市场前列,建立起货币、固收、权益、ETF、FOF和MOM等完善的产品线。十年来,平安基金共服务客户超1.1亿人,累计为客户创造利润355亿元。
行业人士在说到平安基金时,多强调其抓住机会的能力,在每一个行业风口出现之时,平安基金几乎都能抓住机遇,并取得一定成绩。
一、专业部落联盟
“当然是市场给的机会,我们的饭碗就是市场给的,”面对记者的提问,平安基金董事长罗春风这样回答。机会来了,如何抓得住?他归纳为,专业性的前瞻规划、专业人才储备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对于战略规划,罗春风介绍,平安集团马明哲董事长只抓三件事情,其中一项就是旗下各公司的三年规划。在滚动的三年规划制定过程中,迫使你去深入思考各项业务的可能方向和可能路径。平安基金十年创业历程,比较好地诠释了马明哲董事长的“三碗饭理论”(今天这碗饭、明天这碗饭、后天这碗饭)。
专业人才储备和培养,罗春风认为,这是每家公司都在干的事情,平安基金也不例外。区别在于,专业人才放在一起,是物理堆积,还是化学反应。按照唐汉先生的研究,我们用了几千年的“天干”十个字,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祖先对“专业”的理解:“甲”部落发明了防御用的盾牌,“乙”部落专业制作绳子,“丙”部落掌握着钻木取火的技术,“丁”部落出售制作铜器的铜锭……这10个象形文字是10个部落的专业IP,专业部落有机融合,组成部落联盟,进而形成了后来的国家。
现在的投资行业是高度细分化、专业化的行业,对专业和专业人才的强调和重视怎么都不过分。公司经营层要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人才的价值,肯定人才的价值贡献。同时,市场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公司要创造环境、机制和文化,让专业团队融合和协同,形成“专业化的部落联盟”,所谓“独行快,众行远”。
目前,平安基金建立起固收、权益、ETF、FOF和MOM等专业化投资团队,投资、研究、交易人才90人。“虽然这些年我们在人才吸引和养成方面做了一些事情,但无论是横向的人才组合,还是纵向的梯队深度,我们都还有很大差距,”罗春风说。“未来,我们要继续将这个‘T’字加粗、加长、加深。”
二、坚持以市场需求和投资业绩出发的专业主义
2018年,平安基金的短债基金规模爆发,成为行业“现象级”的产品。平安短债于2018年5月成立,成立时规模仅15.84亿元,到2018年末突破100亿元,最高到2019年三季度规模达到213亿元(数据来源:据基金成立公告及定期报告)。
“满足市场需求,是我们做一切业务的出发点。”平安基金总经理肖宇鹏说,“在大资管行业转型背景下,传统的银行理财客户的需求如何承接和满足?2017年底,我们就和银行零售部门多次沟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短债基金应该是满足银行理财客户需求的合适产品。所以我们率先开发、上报和发行。后来回过头来看,这个判断是对的。”
凭借短债、中短债及后来的定开债等产品,平安基金先行一步,成功打造出了固收品牌。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平安基金债券类基金规模1261亿元,位列行业前列(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与超过200家各类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保险、证券等。
肖宇鹏介绍,在公司的业务规划中,权益基金的发展采取“一切以投资业绩出发”的策略、坚持“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原则。这个策略和原则得到了平安集团和公司董事会的认同和支持。平安基金在权益投资上“苦练内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平安基金近三年、近两年、近一年股票投资主动管理能力均处于行业前列,排名分别在第14、11和12位(近三年排名14/94、近两年排名11/110、近一年排名12/125)。
平安基金近年来在ETF被动指数产品的布局也颇为引人瞩目。目前产品覆盖宽基指数、债券指数、主题指数、策略指数、境外指数和货币基金等六大产品线,在ETF产品研发和指数编制方面创下多个创新纪录,开发了国内第一只粤港澳大湾区主题ETF、第一只新能源汽车主题ETF,第一只Smart Beta债券ETF。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平安基金旗下多只股票型ETF年初以来跟踪误差均排名同类型产品前列。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大资管行业转型和居民财富管理时代的到来,“资产配置”将从概念走入实践。平安基金得益于平安集团的战略支持,在资产配置的战略规划、人才队伍和组合投资规模等方面又“先人一步”,建立了一支中西合璧、买方卖方融合的投研团队,具备丰富的大类资产配置实战经验和基金研究经验。目前为各类投资者管理的MOM和FOF资产规模超过600亿元。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在投资行业,业绩是因,规模是果,这是一句道理十分简单的大白话。对于基金公司及其股东、从业人员及基金投资者,投资专业是一种修炼,修行永远在路上,无论是对它的认知还是实践。
最近两年,监管机构在总结过去20多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改革和规范举措,无疑是在推动行业和市场迈向“专业主义”和“长期主义”的正确道路,罗春风最后强调。
三、 科技,是专业的延伸
近年来,中国平安持续深化“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专利数据库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行榜TOP100》中,中国平安以1604项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一。
“作为平安集团旗下一员,平安基金的基因里含有科技二字。”平安基金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林婉文表示。
基于中国平安四大研究院和整体科技基础设施,平安基金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赋能型智慧资产管理公司”,构建了以智能投研、智能运营、智能销售、智慧风控四大应用方向为基础的资产管理智能解决方案。目前,平安基金的科技人员占比达到公司总人员的20%,每年科技投入达1亿元。
林婉文表示,在打造科技赋能型智慧资产管理公司道路上,平安基金始终围绕投资业绩、客户体验和风险控制三个领域,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投资业绩、优化客户体验、强化风险控制能力。
天下武功,惟快不破,投资决策更是比拼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的效率。为了做到“先人一步”,平安基金的科技团队与公司四大核心投资部门——权益、固收、资产配置、ETF投研人员深度合作,针对不同投资板块对信息收集与处理的差异与痛点,针对性给出技术解决方案,覆盖投前、投中、投后各个业务环节,通过技术真正地帮助投资做到“先知、先决、先行”。以智能资产配置投资管理系统——KYMF(Know Your Managers and Funds)系统为例,依托资产配置团队积累多年的庞大底层数据库,系统可智能筛选基金管理人,实现资产配置、风控、交易、业绩归因等项目的全流程管理。有了科技助力,如虎添翼,KYMF系统强有力地支撑起平安基金资产配置团队600亿元的管理规模和业内领先的投资业绩,也使得平安基金的资产配置业务实力也处于领先地位。
公募基金过去两年的赚钱效应显著,但投资者获得感并不强。如何优化客户投资体验、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是平安基金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更精准地服务客户,实现千人千面、精准营销,充分提升客户的感受,我们开发并上线了智能销售平台”,据林婉文介绍,该系统可以从产品维度、渠道维度、销售机构分支行维度,分析客户持有基金产品的平均收益情况。销售团队会从客户投资收益角度出发,通过横向比较,即不同产品之间、不同销售渠道之间客户平均收益情况;以及纵向比较,同一产品、同一销售渠道在不同时间段的客户平均收益情况,为客户经理提供更精准的销售建议。
要不断提升投资业绩和客户体验,背后“看不见的手”风控也非常重要。“风控是基金公司的底线,我们要善用科技力量提升风控能力”,林婉文表示,平安基金始终秉承这样的“底线”思维,通过科技赋能风控,将智慧风控的理念贯彻到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为公司业务保驾护航。平安基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独立运作、分业监管、集团监督”的“行业+1”风控体系,借助集团搭建的“征信系统”、“信用评级系统”以及“舆情监测系统”等智能系统,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覆盖。该风控体系有助确保更有效防范和管理公司运作风险与基金投资风险,充分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确保公司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
“在平安基金科技团队的规划中,过去的积淀主要在于科技赋能各类业务层面的系统开发,下一步将更聚焦于整合,通过一个全方位的数据管理系统,打通旗下各个科技成果平台,继续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公司下一个十年的各项业务发展,进一步提升投资和服务的专业能力。”林婉文说道。
四、专业是通向未来的唯一通行证
2020年平安基金在内部推行“十大创业公约”精神,十大创业公约第一条即“专业是通向未来的唯一通行证”,号召每位员工追求极致专业,向客户提供市场上专业的产品、服务、渠道,在为客户、股东、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创造员工自身的价值成长。
“专业、价值”是中国平安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专业是通向未来的唯一通行证”,是平安基金对中国平安企业文化的传承演绎,也是平安基金创业路上不断创新突破、砥砺成长的基石。
罗春风表示,创立十年来,得益于资管行业的演进与发展,依托于平安集团的平台与优势,平安基金始终聚焦资管行业方向,以维护持有人利益为使命,以专业承载信赖为诉求。当下,国内财富管理需求日益蓬勃,资管行业正如初升旭日,潜力无限。作为身处其中的重要参与者,我们深觉“不患无位而患所以立”,新的十年,平安基金仍将继续以专业创造价值、用科技赋能资产管理,努力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回报,不负时代使命。(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