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今年首单公募REITs——华夏中国交建REIT,面向公众正式开售。
记者从基金销售渠道处获悉,截至4月7日上午11:30,新产品仅仅开卖2小时,公众投资者认购规模已经超过200亿元,按照基金9.399元/份的发售价格计算,预计仅公众认购总份额已经超过21亿份,按照面向公众发行0.75亿份、7.05亿元的预定规模,目前公众投资者的配售比例约为3.5%。
由于基金仍在火爆发行中,预计新基金认购规模仍将攀升,该只基金预计将达到93.99亿元的募集规模上限,成为目前市场上发行规模最大的公募REITs产品。
不到半天,大卖200多亿 首单公募REITs公众认购火爆
经过前期的充分预热,2022年首单公募REITs今天面对公众投资者正式开售,发行伊始就受到资金的追捧。
记者从渠道人士处获悉,华夏中国交建REIT今天正式面向公众开售,发行仅仅1小时,在上午10:30左右,新基金认购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按照新基金面向公众发行0.75亿份(9.399元/份)、7.05亿元的募集规模要求,公众投资者部分的比例配售已成定局。
在上午11:30,新基金认购规模再度越过200亿元大关,公众获配比例约为3.5%。
而新基金的战略配售和网下发售部分,也面临“僧多肉少”的局面,网下发售将在基金发行日缴款认购。按照新基金10亿份的发行总额,9.399元/份的发售价格,该只基金将大概率达到93.99亿元的成立规模,成为我国目前发行规模最大的公募REITs产品。
事实上,在华夏中国交建REIT发售前夕,4月6日,华夏基金就发布公告,新增国金证券、长江证券、浦发银行等机构作为场外发售代理机构,自4月7日起,公众投资者可在新增的7家销售机构办理基金的场外认购业务。
据悉,华夏中国交建REIT的发售方式主要有战略配售、网下发售和公众发售三种方式,基金募集的基金份额总额为10亿份。
其中,初始战略配售发售份额为7.5亿份,网下初始发售份额为1.75亿份,公众初始发售份额为0.75亿份,认购价格为9.399元/份,发售期间自2022年4月7日至4月8日止。如网下发售及公众发售发生比例配售,则遵循全程比例配售原则。
在3月31日公示的华夏中国交建REIT份额发售公告中,对基金的战略配售情况进行了公示,该只基金的战略配售总份额是7.5亿份,占基金发售份额总额的75%。
其中,原始权益人中交投资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或同一控制下的关联方)认购数量2亿份,占发售份额总数比例的20%,限售期都为60个月;其他战略投资者认购数量5.5亿份,占发售份额总数的55%,这些战略投资者中既有申万宏源证券、中信证券等券商机构,也有中国人寿保险等险资机构,还有券商资管计划、公募资管计划、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私募基金等,限售期皆为12个月,并公布了该只基金战略投资者的名单和认购数量。
而在网下询价中,本次提交有效报价网下投资者数量64家,管理的配售对象149个,有效拟认购份额数量总和为6.65亿份,参照1.75亿份的网下发售份额,网下询价的火爆程度,拟认购份额配售比例将可能低于20%。
公众投资者认购,将从4月7日-4月8日的9:30-11:30、13:00-15:00进行业务办理,办理渠道有直销机构,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场外代销机构。
平均配售比例仅为5.5% 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由于目前公募REITs普遍采用了战略配售、网下发售和公众发售的发行方式,且面向公众投资者的发行份额偏少,公众投资者的认购配售比例普遍较低。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7日,目前已经成立的11只公募REITs产品,公众投资者的平均认购配售比例仅为5.5%,建信中关村产业园REIT、中航首钢生物质REIT两只产品配售比例还不到2%,都受到了公众投资者的热捧。
业内人士表示,参照过往经验,面向公众发售部分的公募REITs认购火爆,配售比例较低,目前华夏中国交建REIT开卖2小时大卖200亿元,预计配售比例也将处于较低的水平。
多位投研人士还表示,近两年发售的公募REITs产品普遍受到资金的追捧,主要与该类产品整体规模小、产品供应较少、在当前股债市场波动中呈现稳健收益特点有密切关系。
上海一家公募机构表示,公募REITs作为国内市场的一个新品种,在引发市场关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稀缺性,从而可能引发资金追捧的现象。该机构建议,可以增加产品供给、扩大市场容量,同时,继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公募REITs基本知识宣传,促使投资人更全面的了解REITs产品的运作模式、内在价值和风险收益特征,便于投资人理性决策。
北京一家公募REITs投资部也表示,由于国内公募REITs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整体规模较小,在“钱多货少”和股市缺乏赚钱效应的情况下,该类产品更容易受到资金的追捧。该投资部也建议,增加公募REITs产品的供应,增大市场规模,随着可投资标的的不断丰富,该类产品“供不应求”,以及二级市场高溢价的现象才会逐步回归理性。
2022-04-08 12: 49
2022-04-08 15: 13
2022-04-07 12: 00
2022-04-07 12: 51
2022-04-07 18: 33
2022-04-07 14: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