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10:59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备受瞩目的中共中央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如期召开,会议聚焦改革破局和机制创新,重点关注以下八件事:
1、百年变局下,设置短期及长期目标是在布局长期改革的同时兼顾短期内外挑战。
2、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创新,重点在于有效组织创新、激励创新并形成持续创新。
4、完善宏观调控,一是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工具,二是保障政策取向一致性。
5、推进财税、金融机制改革,关注央地事权财权调整及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6、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重在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7、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健全绿色低碳、生态环境等机制建设,推动能源转型。
8、走开放之路,拥抱全球化,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红利。
首先,兼顾短期、布局长期。公报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短期目标是到2029年完成本次改革任务,长期目标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际地缘政治深刻变化和国内向高质量发展切换的转折时点,设置双重目标有助于通过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式落实目标。
其次,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公报明确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义,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心点,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这一核心思路。
再次,完善机制支持全面创新。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结合此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重点关注三个方面:1、有效组织创新:央企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中发挥骨干作用。科技产业与传统重工业存在一定区别,央企承担重要的引领和基础作用,有助于以点带面的推动创新发展。其余市场化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行为,形成良好互动。2、有效激励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需要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支持。央行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支持,资本市场通过“合理高估值”激励创新,提供针对性的资本市场工具,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3、通过产能迭代、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持续推动创新:相对的产能过剩有助于在市场化机制下加速优胜劣汰,促进产业迭代。通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活力提供保障。
第四,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增强宏观政策一致性。公报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宏观调控机制是国际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高质量发展包括共同富裕、创新驱动、科教兴国、产业转型等一系列战略方向,宏观调控政策也应在这些领域给予支持。
第五,统筹推进财税、金融、区域协同发展等机制改革。深化财税、金融及区域发展的体制改革,重点关注央地事权分配、税目调整和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支持,保障能源资源、粮食、供应链产业链等安全。
第六,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全会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关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交给市场来配置,市场来定价,有望为中国市场注入新的动力。
第七,和谐共生发展,促进能源转型和电力改革。会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能源转型和电力改革,加快构建多元能源供给体系,推动重塑能源供需格局,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最后,拥抱全球化,加大对外开放。会议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通过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增长红利。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拥抱全球化,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循环的有效运转,带动我国通过加速产业迭代和创新突破创新瓶颈和外部制裁的限制,积极吸引外资投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