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博行业轮动、不追短期热点、不押注细分板块,自下而上精选个股去追求长期可持续业绩,这是景顺长城乔海英扎根医药领域投研十多年的投资之道。
在“医药+金融”的学科背景之上,乔海英一直耕耘在医药投研这一领域。经过十多年市场打磨,她更追求更高的风险收益比,一方面,基于产业趋势判断,自上而下做机会和风险的判断;另一方面,基于竞争壁垒和安全边际,自下而上做个股深度研究。
站在2025年的开头,面对持续低迷四年多的医药市场,由乔海英管理的景顺长城医疗产业股票基金逆市发行。在她看来,经过四年的调整,从中期维度看,医药行业估值溢价调整充分,企业的经营信心和投资者信心都在修复,2025年存结构性机会,力争深挖出海链条、创新药械等领域机遇,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
扎根医药超过13年
追求更高的风险收益比
制药工程学士、金融学硕士,“医药+金融”双学科背景的乔海英,使得她具备更适合做医药行业投资的禀赋,她也一直扎根于此,至今已超过13年,投资经验近9年。
从乔海英工作履历来看,她曾在多家基金公司任职,均聚焦于医药领域的研究和投资。经过漫长医药行业牛、熊市的洗礼,让她深深理解到“取舍”两个字——什么钱可以赚,什么钱不可以赚,她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精选个股,获取长期可持续的超额收益。
“我不做轮动的钱,不做赛道押注的钱,不做短期交易的钱。”乔海英强调,自己的性格和风格,都不适合这样的博弈,让她孜孜追求的是更高的风险收益比。
因此,投资上,乔海英偏爱基于产业趋势判断,自上而下做机会和风险判断;基于竞争壁垒和安全边际,自下而上做个股深度研究,力争让超额收益能更有可持续。
谈及个股选择上,她重点看三个维度:成长性、确定性和估值匹配度,买卖的决策更多基于这三个维度综合的动态性价比调整策略。
目前医药占A股总市值比在8%左右,接近500家上市公司,细分领域差异大、影响因素多、纷繁复杂……要获得超越市场的收益难度极高,考验基金经理扎实的投研功底、前瞻性眼光、理性冷静的心态。乔海英投资其中,在她看来,医药有丰富的细分领域,蕴含较大投资机遇。
具体投资上,乔海英会将组合纵向切割进行配置,整体呈现细分领域的均衡,以平抑组合风险。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优质个股挖掘上。“如果能够在每个细分领域中都做出α,那整个组合的α确定性更高,而因为少承担了对某一领域下注的风险,组合整体的性价比会更高。”
从乔海英过往持仓来看,她不仅能把握住热门赛道中具备更好超额收益的标的,也能把握住不被市场关注的冷门赛道中的具备预期差的优势品种。
2025年医药行业信心在恢复
“初沸如泉涌”
目前医疗板块处于调整四年多的低迷时刻,乔海英选择逆市布局医药基金——景顺长城医疗产业股票发起式基金。这一信心来自于,2025年医药行业信心在逐渐恢复。
乔海英认为,2025年将是医药行业预期修复的一年:一方面,对商业健康险和支付端改革的探讨有助于修复对行业的悲观情绪;另一方面,2025年也会是很多研发型公司在多年的创新投入后,或将逐渐迎来收获期,随着国内创新品种的出海合作不断催化,持续四年对医药的估值下杀有望扭转,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望赢得市场正视。
“过去两年本该呈现经营韧性的医药板块适逢行业整顿影响了业绩释放,但医疗需求持续增长,竞争壁垒高的优质公司经营业绩也会迎来修复甚至加速。”乔海英表示,从中期维度看,医药行业估值溢价调整充分,企业的经营信心和投资者信心都在修复,在目前位置继续悲观的性价比是不高的。
乔海英用“初沸如泉涌”来比做2025年医药市场。刚开始仅是点状的小气泡,慢慢随着医药行业不断出海、创新药品种涌现等情况出现,会慢慢涌出喷泉一样沸腾起来,“从小水泡变成泉涌,更需要主动管理去用心挖掘”。
从观察到的微观现实来看,确实市场积极迹象不断。“比如目前市场对集采的价格反应有所钝化,比如健康险等支付端改革已见苗头。一旦市场信心逐渐修复,业绩释放的动力和能力将有很大提升,对行情可以逐渐乐观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医药行业常被市场誉为“长坡厚雪”的行业。对此,乔海英直言,虽然市场震荡不休,“但坡还是长的、雪也是厚的,长期逻辑没有变”。美国、日本的人均卫生支出均是逐年递增,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升,以及老龄化大趋势,医药领域长期投资价值显著。同时,医药领域存有很多供给创造需求的情况,都给市场带来机会。
因此,乔海英选择挂帅医药主题新基金,且该基金为发起式基金,也体现了基金管理人期待能和投资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也给市场传递出一些信心。乔海英表示,这只新基金定位上会更偏成长,配置上则会更倾向优质成长和具备高壁垒的标的。整体上还是坚持顺应产业趋势寻找优质个股,适当分散的风格。
优选增量、次选存量
看好出海链条、创新药械等
2025年,医药行业或迎来业绩修复和信心修复,乔海英认为医药板块或有风险偏好的提升,以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为主,整体风格会更偏向成长。对她而言,会选择“优选增量,次选存量”,更看好创新药械和出海链条。
何为“优选增量,次选存量”策略?乔海英解释,这主要是针对医疗开支或医药企业赚钱收入的资金来源,存量市场更多来自于医保支付,目前国内医保资金增速正逐渐放缓;然而,“广阔的增量天地”是来自于医药出海、医疗自费两大市场,是她要重点挖掘的机遇所在。
尤其被乔海英看好的出海产业链。“无论是自身完成出海或是和合作方完成出海,都是不错的模式。目前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如一些医疗器械企业,从原本单纯的低耗设备出海,逐渐发展到价值量更高的偏高端医疗设备,能带来较高海外收入;如从原来单纯原料药出海,现在慢慢出现制剂品种出海;以及原来创新药产业链中以CRO或CDMO形式出海,现在以品种bd出海合作的形式分享后端商业化更大价值量的模式,都是非常积极的变化,都值得关注。”乔海英表示。
对于出海数据不够透明等问题,乔海英非常重视出海实际数据的验证,不仅会看信批透明度,也会跟FDA信息、客户认证体系、海外分析师等进行交叉印证,一旦公司治理有问题就“一票否决”。
乔海英表示,能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中赢得更大的分工、更大市场份额,这些是更优选的标的,对这类标的的估值容忍度也会更高。
创新药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但也常常面临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大的问题。对此,乔海英表示,“现在对创新药的投资博弈的人多,结果就是波动也很大。我也认同创新药的产业趋势,这是过去几年持续研发投入的结果,也是对国内创新人才的嘉奖。”
不过,她也强调,在创新药投资上也要能够平衡胜率和赔率,她更倾向于国内的商业化阶段品种,目标bd出海的创新型品种。“我看好两类,一类是成药概率足够高的阶段,一类是前期投入小,链接大市场的机会。”而这背后是对确定性、成长性和估值匹配度的综合衡量。
此外,乔海英指出,在政策友好程度上,创新药、中药领域的压力会小一些,仿制药的格局上会有进一步的出清和优化,这个在估值层面也有一定的体现。谈及中药领域,她表示,虽然中药行业政策友好度是比较高的,但竞争或将会使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公司集中,无论是院内的中药创新药还是院外的中药品牌消费品。
2025-01-13 11: 43
2025-01-13 10: 28
2025-01-13 10: 52
2025-01-13 09: 53
2025-01-13 09: 53
2025-01-13 09: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