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开端,市场出现波动,但在宽松流动性和高风险偏好驱动下,后续行情演绎精彩纷呈,以港股互联网、机器人、AI应用为代表的科技成长板块走出结构性牛市;从宏观和中观线索来看,春节前外需不弱、春节后内需略强于预期,使得出口链和顺周期相继有所表现。从全球权益资产再平衡的维度,以欧洲和中国为代表的存在宽财政预期的“非美资产”表现出色,叠加中国DeepSeek和国产AI创新叙事,中国科技类资产迎来系统性重估机遇。
近期,国内权益类资产向上修复的叙事逻辑遭遇一定压力。4月初,美国“对等关税”加征幅度大幅超预期,造成市场波动率上升,4月第一周美股CBOE波动率VIX指数大涨超过100%。中国随后对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实施反制,资金快速转向避险资产。
加征关税并不新鲜,但在大幅超预期的税率面前,外需难免短期承压,尤其对美敞口较大的出口类公司面临挑战。在此关键时刻,中国稳市场“组合拳”出场。
与上一轮中美贸易摩擦(2018年)相比,中美当前的境遇已“今时不同往日”,短期“尾部风险”释放后,仍可期待国内“逆周期对冲”政策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对宏观经济形成有效支撑。回顾2018年初,中国经过棚改货币化连续财政扩张后,PPI、地产周期、库存周期、AH估值均位于历史高位,对应财政空间有限。当前,经过连续三年的杠杆压缩,PPI、地产周期、库存周期、AH估值均位于历史绝对或相对低位,财政扩张有很大余地。为应对冲击,我们预计财政政策将更多往内需发力,逆周期政策力度有望显著加强,比如继续加大对“两重”“两新”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债券发行和重大投资项目落地等。与此同时,产业创新和自主可控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立国。
展望未来,伴随“逆周期对冲”政策持续发力,我们对市场并不悲观。策略上,我们不应被短期放大的市场波动所干扰,要按照“以我为主”的思路,挖掘后续对中美贸易摩擦“脱敏”,甚至是受益于此的结构性方向。待短期风险释放后,市场可能开始转向交易国内逆周期对冲、科技自主可控和中美贸易谈判的预期,中国资产可能面临新一轮重估机遇。
具体来看,“以我为主”重点在于聚焦内循环:一方面是“以我为主”的政策对冲,另一方面是“以我为主”的产业突围。从政策对冲维度,可积极关注财政发力直接刺激的行业,比如补贴可能覆盖的服务型消费、生育养老等,“两重”“两新”政策利好的重卡、工程机械、汽车等;从产业突围角度,参考2018年到2019年的科技创新周期,具备中长期渗透率提升逻辑的新质生产力(如半导体、AI算力及应用、机器人、军工电子、海洋经济等)有望脱敏于中美贸易冲突。
(作者系农银汇理基金的基金经理) (CIS)
2025-04-17 10: 45
2025-04-17 10: 45
2025-04-17 10: 45
2025-04-17 10: 37
2025-04-17 09: 51
2025-04-17 09: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