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派”私募年内首尾相差150%!长期业绩却炸了

任子青 吴君 房佩燕 2021-11-28 00:28

“公募派”年内业绩首尾相差150%

长期业绩整体表现更为出众

今年A股呈现极致的结构化行情,市场风格的快速切换导致今年不同风格的私募业绩出现较大分化,数据显示,“公募派”年内业绩首尾相差超150%。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与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与市场环境是否匹配有关。拉长时间来看,有公募背景的基金经理长期业绩相对稳健,表现更为出众。

临近年末,在跨年行情的驱动下,不少受访者表示其中不乏诸多结构性机会,未来将重点布局消费、医药、新能源等板块。

“公募派”年内业绩首尾相差150%  长期业绩表现更为出众

根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今年来有业绩记录的2543位股票策略基金经理整体收益为11.72%,其中200位公募背景的基金经理年内收益为11.02%。拉长时间来看,近三年股票策略基金经理整体收益为98.30%,其中公募背景的基金经理整体收益为113.93%;近五年股票策略基金经理整体收益为94.46%,其中125位公募背景基金经理整体收益为108.55%。由此可见,短期来看,公募基金经理业绩优势体现不出来,但中长期来看,无论是整体收益还是正收益基金经理占比,公募派都表现不错。

金斧子证券项目总监表示,数据表明,公募派基金经理在行业内中长期业绩较好,业绩佼佼者占比较大。不过,公奔私基金经理脱离了原有的投研支撑之后,创办私募对绝对收益的考核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考验,需要不断学习与打磨,才能保持业绩的持续性。

与此同时,在投资风格上,具有公募基金从业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普遍拥有诸多特质。上述总监称,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作为典型的学院派管理人,具备较成熟的投研框架,作为正规军出身,大部分公募派基金经理以基本面研究为核心导向,交易纪律比较严明,拥有相对完善的风控体系,策略容量也较大。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分析认为,公募奔私的基金经理主要运用的还是主观多头策略,他们在公募积累了管理大资金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投研体系,投资风格则是以价值投资和价值成长为主。长期业绩表现都可圈可点,许多老牌百亿级私募,都是公奔私基金经理创立的。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谢诗琦指出,由于股票型公募基金有最低仓位的限制,所以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相对更习惯保持一定底仓,所以他们通常换手率较低,持股周期较长,适合趋势性或结构性的牛市市场。

好买研究部副总监施丹锋认为,一般情况下,公募的基金经理享有信息优势,较为擅长做行业景气度投资。长期业绩方面,分化也比较大,每一种投资方法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能力与策略匹配容易获得比较好的投资结果,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由于今年市场震荡加剧,结构性行情不断上演,私募基金经理的业绩收益分化明显。数据显示,今年来有业绩记录的“公募派”基金经理的整体业绩首尾相差超150%。其中,国盈资本总经理杨毅、聚鸣投资副总经理王文祥所管理的产品整体收益年内实现翻倍。此外也有部分公募背景的基金经理未能适应今年的市场行情,业绩表现差强人意。

谢诗琦指出,由于今年市场震荡,不同管理人的业绩表现分化,重点布局在偏高景气度、高成长的新能源、军工等板块的管理人如盘京投资、聚鸣投资表现优秀,而偏消费的基金则表现相对平淡一些,这也跟管理人的风格有关。

金斧子证券项目总监分析认为,“公奔私”基金经理今年业绩的差异较大,其中“价值派”基金经理的业绩遭遇较大波动与调整,一部分价值投资基金在今年录得负收益。“成长派”基金经理对今年的行情较为适应,整体表现较为出色。市场风格的切换导致今年不同风格的私募业绩出现较大分化。

该项目总监强调,市场的波动是常态,不难发现不同风格和策略的管理人在历史上表现各异,建议以较长的时间维度去评估与考量私募基金,而私募管理人既要对投资策略与风格进行坚守,也要不断提高投研能力与认知,从而更好地穿越周期获取优秀的长期收益。

姚旭升表示,每位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能力圈,面对频繁的板块轮动,能更好适应当下市场风格的基金经理业绩表现肯定更加突出,作为投资人可以通过配置多种赛道,从容地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

施丹锋同样认为,分化大是比较正常的,这与基金经理本人在私募期间的投资风格与市场环境是否匹配有直接的关系。

跨年行情下不乏结构性机会  重点布局消费、医药、新能源等板块

回顾今年的市场行情与投资操作,华夏未来资本表示,“今年以来,有效的资产配置和高质量成长股策略使得我们的基金产品体现出了低波动、良好回报的投资表现。”

华夏未来资本分析称,今年A股市场春节前将“白马抱团”行情演绎至极致,个股“二八分化”明显。在春节前判断因疫情带来的过度流动性和经济短暂加速回升支撑的“抱团”行情已临近尾声,同时全球放水将推动大宗品领域价格趋势反转而形成资金分流,因此使用对冲工具降低权益净仓位,同时组合内持仓结构也转向防御,有效回避了春节后的市场调整。二季度开始市场风格出现转换,消费、互联网、医药等前两年超额收益明显的机构抱团股在政策打压和持仓拥挤的双重压力下持续调整,而新能源、周期股在“碳中和”的大政策环境下先后启动,市场风格转换,市值结构下沉。市场经历快速回落后,自二季度逐步提升股票多头仓位,重点持仓以新能源车、光伏产业链和军工等先进制造业为主,直至三季度开始增加配置基本面增长确定,估值已经回落至较低位置的高端消费、互联网、医药等行业的个股。

而老牌私募机构清和泉资本将2021年度策略定调为“金融收缩格局下的景气长赛道”。其认为,今年的市场整体波动非常大,呈现出极端分化,只有景气度足够高或者有业绩上涨空间的公司才能消化它的估值。今年下半年以来,政策因素对市场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导致整个市场行情的轮动和波动振幅都非常大,对行业的投资逻辑短期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把握住“景气度”和“政策”这两个关键词,依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收益。

“今年的投资整体还是聚焦于我们研究清楚的、看好的一些优质公司,主要是消费和先进制造。虽然消费今年遭遇调整,不过我们在年初估值较高的阶段,调整了一些品种,同时布局了一些港股的便宜公司,所以整体表现我们自己还算满意。”易同投资合伙人朱龙洋表示。

睿亿投资研究总监熊林称,今年市场整体比较震荡,投资上一方面通过降仓位回避市场系统性下跌,另一方面等到系统性下跌告一段落后,积极把握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行业中的结构性机会,整体今年表现跑赢市场和同行。

据了解,宽泉是在今年6月18日刚通过管理人备案,并在8月份成立了第一支产品,截至目前收益相对可观。“最让我欣慰的是策略对回撤控制的效果,在这段时间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正收益。”宽泉私募创始人刘大元说道。

时至年底,不少受访者表示跨年行情下不乏诸多结构性机会,展望未来,将重点布局消费、医药、硬科技、新能源等板块。

华夏未来资本称,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宏观政策导向日趋积极,跨年行情不乏结构性机看好中下游行业的“困境反转”投资机会,包括食品饮料、TMT、医药等,以及互联网、教育等领域的劫后重生。与此同时,“双碳”带来的新能源革命保持长期重点关注,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储能等领域投资机会层出不穷。

刘大元指出,临近年底投资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首先,在低估值的板块中寻找机会,比如大金融板块估值水平处于历史较低的位置。其次,在高成长的赛道中,挖掘能够保持较高估值且与硬科技、新能源与碳减排相关的行业与板块。最后,传统的消费和医药领域,在经济内循环的背景下一定是有机会的。经济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的增长过程中,长期看还是要珍惜真正的成长赛道,比如说消费、医药、半导体、新能源与高端制造,在这些行业当中代表经济转型与新经济、新基建投资相关的都会呈现出增长态势。

清和泉资本认为,未来半年或者一年的市场成长行情是主导,但是阶段性会有均衡,投资机会慢慢增多。非常看好景气能够持续的板块比如硬科技,同时稳健成长的消费、服务板块未来的投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此外,港股偏互联网服务类的公司也是有一定投资机会的。

“当前市场整体预计仍然会以震荡为主,很难有系统性趋势上涨的机会,也很难有系统性熊市的风险。”熊林表示,在这样的震荡市环境中,更多地是要进行自下而上的个股选择,积极把握结构性机会。选股思路仍然聚焦于,一是高景气赛道中具备估值性价比的成长股;二是受益于国家稳增长,行业可能迎来反转的低位公司;三是具备稳定成长且估值合理的消费公司。

朱龙洋称,整体来看,市场没有特别大的系统性风险,所以还是保持一直以来的较高仓位运作,自下而上地寻找预期回报好的个股。从方向上,长期看好消费领域的机会,聚焦更好、更新、更省、更中国等几个方向,在先进制造领域积极寻找能够成为全球冠军的企业。

不过,骏伟资本董事长徐炜哲预计,明年的风格会有一个切换,市场会回到价值为主的风格,骏伟资本会加大对消费、医药、科技等核心资产的配置。(任子青)

今年公募大佬纷纷“奔私”

背后是什么原因?

今年“公奔私”再掀高潮,卢安平、谢军、沙骎等不少公募高管、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奔私”,引发市场关注。私募行业的发展壮大、结构性牛市行情、居民财富向权益类资产转移等这波“公奔私”潮的背景,同时私募做投资更加灵活、做绝对收益、激励回报更高、能够创立一番事业等,是不少基金经理想要“奔私”的原因,以往公募基金经理“前辈”也给他们提供了好的示范,做得好的私募规模和号召力可以比肩公募。

记者发现,当前除了自己创业,也有公募基金经理出来选择加盟成熟的私募机构。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公奔私”潮能够延续,公募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和规范对私募行业有诸多积极影响。

今年“公奔私”潮呈现新特点  权益大时代、结构性行情等助推

基金业协会信息显示,今年鹏扬基金原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卢安平,备案了海南容光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广发基金原债券投资部总经理谢军,创立了秋水长天私募基金管理(广东)有限公司;招商基金原副总经理沙骎加盟了上海容棠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博时基金原基金经理韩茂华和南方基金原基金经理蔡望鹏一起创立了海南海鹦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红土创新基金原副总经理程志田,也备案了巨量均衡私募证券基金管理(珠海)有限公司。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表示,历史上有三波“公奔私”潮,分别是2007年、2009-2010年、2014-2015年,刚好都和几轮牛市的时间节点相吻合。而今年的“公奔私”潮,主要来源于这几年高净值客户对私募基金越来越高的认可度和投资需求,根据协会数据,目前私募续存规模达到19.69万亿,比去年增长了3.7万亿,行业高速发展的趋势,正在不断吸引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参与到私募中来。

姚旭升进一步解释,明星基金经理在公募积累了投资经验和资源,选择离开创办私募,有多方面综合因素:第一,私募操作灵活限制少,方便基金经理执行自己的投资理念,也更容易抓住市场机会;第二,对于绩优的基金经理,私募的业绩报酬比较可观;第三,成立自己的私募公司,是基金经理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之一。

好买研究部副总监施丹锋认为,历史上每一波全面牛市或结构性牛市行情都会迎来一波“奔私”潮。“公而优则私”,公募期间的优秀业绩是基金经理们“奔私”的底气,也是在私募期间得以顺利募资的名片。“争取更高的个人收入、为了证明自己的投资能力、摆脱过多的投资限制、保持独特的投资风格等是老生常谈的‘公奔私’原因。此外,现在的环境和过去有了较大不同,在非标转标、房住不炒的背景下,不少基金经理认为居民财富搬家是一个长期趋势,投身私募也是基于对行业未来长足发展的乐观态度。”

施丹锋也指出,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加盟现有私募者众。以往“奔私”对基金经理的要求较高,既要有投资能力,也要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但是这一轮“公奔私”的基金经理,不必然独挡一面,加盟现有规模已经发展到一定量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私募平台的人不在少数。“对他们而言,可以不必从零起步,借助私募品牌募资、共享研究平台,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私募来说,有水平的基金经理加盟也能壮大投研实力,也有助于达成‘3+3’投顾资质的要求。”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谢诗琦称,随着私募行业的发展,叠加过去两年的牛市,明星基金经理、公募高管选择成立自己的私募公司,一是积累了优秀的历史业绩,二是看好未来权益类的大机会,三是公募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很难对人才有效激励,难以形成稳定的团队和投资文化,“奔私”之后基金经理可以更好践行自己的投资理念。“从2007年起,赵军、肖华等明星基金经理进军私募阵营,随后2012年、2014-2015年的牛市也有王亚伟、邱国鹭等陆续‘奔私’。一般来说牛市中容易出现‘公奔私’,并且随着近年来权益类资金的扩容,市场环境也比较积极。”

睿亿投资研究总监熊林分析,一是居民财富从房产转向权益类资产的需求大幅上升,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爆发式增长,财富管理行业保持高增长;二是公募的收入模式是固定管理费,而私募行业是“固定管理+业绩提成”模式,因而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如果能够持续稳定地获得超额收益,业绩提成所带来的薪酬回报会大大超过公募的收入;三是私募是更容易打造自身IP和投资风格标签的归宿,在公募面临排名压力,投资策略和思路上更多会往相对收益去考量,而在私募行业,基金经理可以淡化外界对自身的影响,更容易聚焦自身的投资思路。

“公奔私”背后基金经理的初衷:实践投资理念、打造一番事业、做绝对收益

不少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经理,也向记者吐露了自己当初“奔私”的初衷,他们对“公奔私”这件事有不同的感悟。

“做私募主要为了能够按照自己想法做投资,打造一番事业。这是人才正常的流动,有能力、有想法的基金经理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投资,获得的经济回报也会更大。”骏伟资本董事长徐炜哲说。

熊林表示,投资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而且积累的时间越长,所沉淀的经验和知识对投资能力的提升越有帮助,因而选择尽早踏入私募行业。“我在券商研究所和公募平台经过七八年的锻炼后,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已搭建完成,对于每年获取稳定回报也有一定自信,相比于公募的相对收益排名机制,我更喜欢做绝对收益,做私募也更能践行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策略,出于长期考量选择去私募做投资。”

易同投资合伙人朱龙洋坦言,公募的考核机制更多是相对排名,赛马机制,这个对投资经理来说压力比较大,容易动作变形,也不利于很多长期想法的实践。“我觉得私募基金的吸引力在于:第一,考核机制更倾向于绝对收益,更容易实践一些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第二,激励机制上私募会更充分,成立私募公司创业,既是投资经理又是股东,激励会更充分。”

华夏未来资本认为,基金赚钱怎样才能带动投资者也赚钱,做好收益的同时,控制好波动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避免投资者频繁追涨杀跌,更大程度地去帮投资者赚钱。“我们当初的愿望就是去打造一批降低波动、控好回撤、让投资者更拿得住的基金,从而改善投资人持有体验,帮助其穿越牛熊,真正分享到基金的长期理想回报。成立私募有更大的空间去贯彻这一想法。”

宽泉私募创始人刘大元告诉记者,他在2000年进入公募行业,从业20余年,在不同岗位、从各种视角体验和见证中国证券市场和资管行业的发展,强烈感受到市场微观结构,即技术、规则、信息、市场参与者和金融工具对市场质量和效率的巨大影响,而新技术深刻且快速的改变着这五个要素。“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去创立一家私募基金,更专注实践我们的投资方法。”

清和泉资本总结,头部私募无论是在募资端还是投资端均已有一席之地,其规模和市场号召力也在加强,包括对人才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比肩公募。而私募更为长期视角的资金来源、投资目标,均是不少公募基金经理所追求的。“通过私募这项事业实现个人和行业价值,已有不少成功前辈,有了榜样的力量和可见的成功路径,无论是公募还是其他金融从业者,对于做好这份事业都有一定的参考和信心。”

看好“公奔私”潮延续  公募基金经理给私募行业注入积极力量

不少业内人士看好未来“公奔私”潮的延续,朱龙洋称,“公奔私”肯定会是常态,因为公募和私募的平台价值对投资经理来说各有长短,取决于投资经理的个人偏好,“公奔私”已经不是新鲜事,也存在私募重新做公募的。公募基金的监管环境更加严格和规范,风控体系会更完善,也可以让私募行业的投资方法更多元。

刘大元表示,公募背景自然会将公募行业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和流程带到私募行业,“一些知名的基金经理投身私募也极大的提升了私募基金的社会认知度。”

华夏未来资本认为,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经理大都延续了在公募时形成的投资方法,更多从基本面、投资价值出发,更多考虑中长期,这有利于价值发现,也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清和泉资本也说,公募基金确实给私募注入了成熟的投资理念、扎实的研究能力、严格的风控合规制度等,对于私募行业的规范发展非常有利。

熊林认为,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私募和公募行业的机制差异,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基金经理进入私募行业。“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给私募行业带来变化:一是当前私募行业有上万家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公募现有的机制更加市场化、规范化,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奔私’后大都也会沿用公募的投研、风控体制,因而整体有利于私募行业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剧行业的马太效应,尤其这几年规模越大的私募基金由于在投研团队、市场渠道等方面优势明显,因而规模增长更快,而小的私募则很多被边缘化并退出市场,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的加入,会加剧这个趋势。”(吴君)

奔私两大难:基金经理要学会运营

公司、研究资源比不上公募

“奔私”已经成为不少绩优基金经理的选择。然而,投资做的好并不等同于能做好私募。不少“奔私”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奔私”后投研资源比不上公募,在此背景下要从公募时期的追求相对收益到追求绝对收益,难度不小;而更难的是,”奔私“后意味着要运营一个公司,这对不少基金经理是个不小的挑战。

“奔私”两大挑战:公司的运营  研究资源不足

敢于“奔私“的基金经理往往有着优秀的业绩背景,并且投资体系和理念也更完善。但是公募的平台通常也提供了非常完备的投研的资源,”奔私“后,这些基金经理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便是投研资源的不足。

睿亿投资研究总监熊林表示,“公奔私”的基金经理通常面临的挑战就在于私募平台的研究资源不如公募。在公募基金,外部券商研究所的路演会非常丰富和及时,内部研究团队的配置也很完整,而且研究员通常也是经验丰富的成熟选手,同时上市公司也会经常进行反路演,因而公募平台上,基金经理的研究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到了私募之后,这几条都会大打折扣,对于过往那些过度依赖这些平台资源的基金经理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华夏未来资本认为,“公奔私”的基金经理,都在公募基金得到了很长时间的锻炼,也有了相对成熟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但要想继续获得可持续的收益,需要一个稳定的团队,要培养出一个理念相近、高效的研究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分工合作,持续不断的有好的产出。

易同投资合伙人朱龙洋指出,私募一开始投研平台不如公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形成投研优势。宽泉私募创始人刘大元也表示,最大的挑战是相比公募平台优秀人才的获得难度变得非常大。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分析,“公奔私”基金经理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选择离开原有的平台,许多资源和团队是无法全部带走的。想要重新搭建整个团队,前期大量工作只能依靠基金经理独立去完成,对基金经理的综合能力是极大的考验。私募基金靠业绩说话,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业绩不好的公司很容易被市场和客户抛弃。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谢诗琦指出,确实一部分基金经理在奔私之后漂移自己的投资风格,或者是由于投研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业绩低迷。但是,熊林进一步指出,这些挑战也反过来会激励私募投资经理的成长,他们需要更加聚焦自身长期投资能力的提升,更加聚焦自身所熟悉的行业和公司,也更加充分利用内部研究团队的成果转化。这也是私募投资经理建立长期投资能力的必修课。

此外,“奔私”不仅意味单干做投资,还意味着要运营一家创业公司。而这对于基金经理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朱龙洋直言,私募创业需要面对的除了做好投资,还有公司运营管理,市场开拓,多了很多创业者需要面对的事,需要合作伙伴或者自己额外投入精力。

清和泉资本也认为,“奔私”第一个挑战便是基金经理创业的挑战,因为除了做好投资的前提下还需要更为全方位的考量和架构搭建,这是所有“有技能”的创业者都会面临的问题,即本专业之外的管理能力;第二个挑战则是业绩挑战,作为5000点成立的清和泉资本,对这一点还是比较有体会,尤其是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还是比较煎熬的,控制好风险是非常关键的,风控是生命线。第三是明确自身的定位,做自己能力圈范围的事,这将有利于公司深耕擅长的领域、长久发展,也有利于识别到理念一致的客户,实现投资收益兑现到投资者手中。

骏伟资本董事长徐炜哲认为,以前主要做好研究和投资,现在需要方方面面都要投入精力,比如市场,营销等等方面。华夏未来资本表示,原来在公募的时候,基金经理多半只是配合市场部营销,这方面大都不擅长。

从相对收益到绝对收益  私募更加追求确定性

那么,“奔私”后投资理念最大的不同在那里?基金经理纷纷表示,从追求相对收益到追求绝对收益。这也是大多数基金经理选择奔私的原因,即能摒弃相对排名所需要追逐的短期目标,更能长期实践自己的投资理念,追求持续的业绩,绝对的收益。

熊林认为他最大的变化就是要从相对收益思维转变为绝对收益思维,管理私募产品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能力圈中能够把握住的机会,不用过多关注市场热点机会是否有抓住。因而绝对收益思路占比会更重,抓住能力圈范围的确定性机会,提高投资判断的确定性。另外在投资策略上,需要考量自上而下的系统性风险和机会,因而不会像公募产品一直维持高仓位的配置思路,在系统性风险来临是会选择降仓回避,而在市场有系统性机会时保持高仓位配置,在震荡市中更多依赖自下而上的研究积极把握个股机会。同时在个股集中度上,不同公募基金分散持仓的模式,私募产品持股集中度上可能相对集中、适度分散,对于确定性高的标的会持股相对更集中、更聚焦。这是因为私募平台研究资源通常不如公募,个人的研究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没必要做到所有的机会面面俱到,抓住能力圈中确定性高的机会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可行且稳妥的方法。

清和泉资本表示,从公募转做私募以后,单从投资角度来说,摒弃了相对排名所需要追逐的短期目标,可以按照既定的选股体系和标准去执行,而不需要考虑更多偏相对收益的角度。落实到策略的转变,第一,在公募时期更加关注成长,而现在更为注重成长的可持续性和确定性;第二,对个股的质地要求更严格,比如说以ROE这个关键指标为例,其希望追求组合平均ROE保持在15%以上,对于买入个股的视角也更长期。

华夏未来资本认为,私募追求绝对回报,淡化相对收益。投资策略上首先积极通过资产配置和对冲工具降低组合波动;其次更加注重长期的潜在回报空间,摆脱短期排名的束缚,根据投资标的潜在回报率更加主动地调整头寸。

刘大元认为,私募基金的投资人对投资目标有更具体的要求,投资策略和方法要更加讲究纪律和定力。

当然也有不少是从公募专户“奔私”,投资理念可以算是无缝链接。朱龙洋告诉记者,其原来在公募不仅管过公募产品,也管过年金专户产品,年金专户产品类似私募基金产品,强调绝对收益,强调波动和回撤可控,所以他过去的策略一直还是有效的,就是追求中低波动下的较高收益。

因而,虽然面临重重挑战,但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投资理念,“奔私“对于不少公募基金经理而言,还是非常有吸引力地。好买研究部副总监施丹锋认为,“奔私“在未来仍然会发生,一如既往。而由于公募的组织架构、投研决策机制、风控合规都相对更加完善,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也会将这些成熟的体系、机制带到私募,有利于私募行业的规范发展。(房佩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