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独资私募展业五年: 市场跌宕起伏不改中国雄心

吴娟娟 2022-04-17 19:00

自2017年1月富达利泰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为证券私募管理人标志首家外资独资证券私募诞生,至今外商独资证券私募基金在华展业超过5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37家机构在基金业协会登记成为外商独资证券私募管理人。2021年11月,桥水基金经过3年的耕耘,境内私募规模突破百亿,成为首家外资百亿证券私募管理人,为外资展业点亮新的希望。

五年来,外资私募有哪些得失?外部不确定性骤升,这将怎么影响他们的中国布局?

image.png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鑫苑讲席教授张晓燕,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image.png

卓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海亮,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日前,卓佳集团联合清华五道口发布《中国外资私募证券基金行业研究白皮书》(简称:“白皮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随“白皮书”发行,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鑫苑讲席教授张晓燕和卓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海亮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解析了外资私募在华展业的关注焦点。在两位看来,中国市场对外资机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外资在华展业合规是首先的考量。就他们与外资机构互动的经验来看。今年来,随着A股市场经过数轮波动,但是外资对中国的兴致并未降低。

卓佳集团为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的咨询机构,为全球资管机构进军中国提供政策、财税、合规方面的咨询协助为其业务之一。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于2012年3月29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建设而成,是清华大学第十七个学院,为中国金融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被誉为中国金融行业的“黄埔军校”。

image.png

来源:“白皮书”

任何有雄心的全球机构都不会放弃中国

中国基金报:对于外资来说,中国的股票市场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

张晓燕:过去20、30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中国的居民又有储蓄的习惯。随着经济发展,老百姓手里面的钱越来越多。财富管理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第一,国内股票市场特别大,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的资本市场。尤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只要做全球风险的配置方案,说到新兴市场,第一个肯定想到中国,因为体量就在那里。此外,横向比较,中国的股票市场年化收益率是非常不错的,波动率、风险也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第二,中国与全球市场的相关性比较低,可以有效分散全球投资者组合中的风险。

总而言之,首先,中国市场池子够大。中国股市表现是比较好的。监管机构大力推进对外开放,为外资在华展业奠定了基础。

image.png

来源:“白皮书”

中国基金报:外资要在境内设立证券私募基金,一般路径是怎样的?

张海亮:每家公司的具体情况不同,很难一概而论。有些公司进入中国很久,随着中国资管行业的开放逐步发展壮大;而有些公司则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正致力为产品本地化理清思路。

以我们服务的一个客户为例。它于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作为试水的一个动作,在我们的帮助下设立了代表处。2016年我们建议并帮助其成立外商独资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经营策略更加全面和灵活,在登记机关核定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相关业务,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2016-2018年之间,随着政策进一步放开,客户发现了国内发展的其他的可能性,从而申请并获得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资质在国内募资并投资境外的二级市场。。紧接着2019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他们看到了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发展机会,于是申请到了PFM(私募基金管理人)在中国募集资金,投资中国的二级市场。这样的案例枚不胜举,我提到的这一种属于相对典型的路径。

中国基金报:什么样的外资更易在中国取得成功?

张晓燕: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维持高速增长的国家。未来即便是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但依然会是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任何一家有眼光,有远见的资产管理公司都希望能够在中国资本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那么来的这些外资,他们的表现也是有高有低。我们团队的研究发现是:真正做了家庭作业,跟本地的信息、环境真正融入进去的,真的理解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意图,合规做得好的公司,它很可能会表现得很好。全球机构一旦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品牌,积累了声誉,它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人力进来,也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张海亮:我们观察到,国内投资者对专业能力、投资策略与服务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较强的专业管理团队、完善风控体系的私募基金将受到投资人的青睐。我们接触的客户对待中国业务是很严谨的,很重视合规管理,在利用国际品牌优势的同时,寻求更加符合中国本土投资者需求的策略及产品。因为他们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毫无疑问希望在这里长期发展、基业长青。

中国基金报:过去五年来,外资私募在中国“摸爬滚打”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海亮:对于所有的外资来说,国际化+本土化是个重要的命题,如何做好这个结合是这些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必须做好的功课。随着,外资私募进来的越来越多,他们的“本土化”进程逐步深入。

最开始这些外资机构中国公司以外籍员工居多,后来你会慢慢地会发现转变为混合模式,既有外籍员工也有本地人才,再后来“本土化”进程更为深入,有的外籍员工在中国生活了很久,可以熟练运用中文进行沟通,同时公司也聘用了很多本土的全球化专业人士。

中国基金报:目前来看,外资私募在华展业面临哪些难点?

张晓燕:前面提到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都将进军中国作为战略重点之一。 但中国市场确实有其特殊性,在这里成功是不容易。就我们了解而言,外资私募在中国开展业务通常会碰到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怎么样理解监管的意图,怎么样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合规,怎样如何持续运行下去,这是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点。

其次,他们融资还好,但会有两方面的问题,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得特别快,中国各项资产的变化和别的市场是不太一样的。中国投资者的思维方式和偏好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它就需要非常本土化。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理解中国的政策、法规。这是第二个难点。

最后,中国的文化很多全球机构也很头疼。例如,中国的投资者对私募表现的理解和海外投资者是不太一样的。这些都是外资需要理解、适应的地方。

外资私募在中国成功需具备三要素

中国基金报记者:就两位接触的中资和外资私募而言,二位认为私募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声誉呢?

张晓燕:中国的资本市场散户投资心理还是挺强,也有部分机构去迎合散户的投机心理。

第一,不管外资还是内资私募,最终是拿长期的表现来说话。这点上,我认为整体来看,外资是更加注重的。基于我们的观察,我认为外资“博眼球”的事情相对较少。我们认为长期业绩表现是私募声誉的核心基础。

第二,最近两年,我们发现内资和外资私募都越来越重视ESG。去年我大规模见了一批外资的私募基金经理,他们在中国投资对ESG非常重视。

金融行业最终要看长期表现,“眼球效应”填不饱肚子的。私募机构还是要着眼长远、着眼于投资标的基本面,宁愿比较保守一点,不铤而走险。

张海亮:在私募领域,声誉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仅通过制造“噱头”来吸引投资者眼光,远非长久之计。除了长期业绩,声誉我想也体现在产品和运营上。从产品或设计上来讲,私募应该走规范化道路,给到投资人更多的可以被看见的一些背景和事实。

中国基金报:外资私募在中国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张晓燕:无论是外资还是中资,在中国做私募需要“三要素”。

首先,合规是先决条件,你连合规都做不了,那就什么都别谈了。对于外资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一开始很难理解中国的监管思维,不理解就没有办法快速的适应。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翻跟头的地方。监管有自己的节奏。有些政策落地特别快,有的时候又变得特别慢,所以,不确定性可能会让他不适应。外资在这方面需要一个本土的团队帮他来处理这些事情。

其次,他们自己的策略过不过硬,够不够能打。中国资本市场里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你的产品在中国没有竞争力?即便是全球知名策略,也要考虑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情况。在本土会不会水土不服?

最后是人才,你到底能不能找到完美的结合你的全球优势和本土优势的团队是关乎成败的关键之一。

长期布局中国的外资对波动有准备

中国基金报:最近中国股票市场波动较大,你们接触的外资机构对华展业的态度有没有变化?

张海亮:我的客户和我接触到的一些业内朋友还是在积极地推进业务。市场的波动起伏是任何一个行业都会遇到的问题。目前外资布局中国的通道有很多种。他们审视并评估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沪深港通、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这些通道对他们而言优劣在哪里,怎么做才能使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他们保持非常积极的态度看待未来的发展,目前也的确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

张晓燕:我们了解的情况是,有些机构看到市场会有一些短期波动,但他们理解这并非是长期的。我们也认为这个过程中会有进进出出,最终留下来的是强者。中国的市场上最近地缘政治的东西太多了,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我们接触的大部分外资机构还是保持一颗平常心,还是看基本面、看长期。可能也有一个选择性偏差。因为真正想要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公司其实心里是有一定准备的,他知道这是一个新兴市场,一定会有市场波动和起伏。只要收益高于成本,外资企业就将长期在中国发展。最重要的是,中国推进对外开放的立场是没有变的,也不会变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