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经济学看,投资是一门模糊的学问吗?

2021-09-24 09:29

“任何关注当前宏观经济状况的人都要对基本概念、如何衡量这些概念以及如何串联这些概念等问题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

最近基民们纠结的心情如行情一样起伏。跳脱出K线图短期的走势,如何理解经济表象背后的逻辑?

如何解读基金经理们常说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选股洞察?如何看懂行业的周期规律?对于每一位投资者而言,了解一些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或许能很好地帮助大家从整体、长期的角度理解投资背后的经济规律,进而对当下的认知更为从容。

旁听哈佛商学院的课堂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戴维·莫斯(David A. Moss)所著的《哈佛极简宏观经济学》整理自哈佛商学院备受师生欢迎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聚焦于理解商业环境至关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原汁原味的哈佛商学院经济学入门课程。该书基于过去十年作者的备课笔记,通俗易懂,简要明晰,即使没有经济学专业基础,也能轻松理解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对于想要快速入门宏观经济学的人而言,是一本合适的读物。

图片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在推荐中表示,这本书并不是告诉读者应该做什么,而是引导读者应该怎样进行思考。

宏观经济是一切建筑高楼大厦的基石所在,对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发挥着重要影响。投资是关于未来的学问,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当我们需要作出预测时,无疑应该考虑一些至关重要的经济关系——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对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消费者、投资者来说,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基本了解,可以使自己从供需两方面对市场有比较全面、深入的把握,也可以更好地武装自己,以对重大的宏观经济事件进行预测及做出反应,并拥有超越对手的潜质——观察隐匿的机遇,避免不必要甚至代价高昂的失误。

宏观经济,是一门模糊的学问

宏观经济学是每一位经济或金融领域学者研究的基础。

戴维·莫斯指出,宏观经济学依赖于三个基本的支柱——产出、货币、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图片所示。

图片

宏观经济学的“M”

产出在宏观经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国民产出的统一衡量标准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名义GDP衡量了一国在某一给定年度所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而实际GDP则剥离了通货膨胀导致的价格变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通货膨胀,名义GDP和实际GDP将完全相等。一国政府制定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方面会影响货币,包括通货膨胀、利率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人们的预期。二者在经济全球化中进而对国内收支平衡产生影响,一国的进口、出口变化,又进一步影响GDP。在书中,每一部分的逻辑会详细展开。

经济如何实现增长?又因何衰退?

“一个国家政府可以印刷并发行其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货币,让所有的居民都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并不会变得比以前更富裕,除非国民产出也随之增长。如果国民产出下降,即使拥有足够多的货币,老百姓也会觉得自己的生活状况恶化了。”

经济学家通常会指向经济增长的三个基本来源:劳动的增长、资本的增长以及使用两种要素增长的效率。而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使产出下降或者增长缓慢?一种基于客观情况,例如自然灾害、疫情、战争等等,而另一种则被归咎于“头脑中的无形装置”。

从宏观经济学的三个角度来看:

其一,产出。评价一个经济体是贫穷还是富有,戴维·莫斯强调,只有大量的产出——而非大量的货币——才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源泉。一个国家所生产出来的产出,包括产品和劳务,其总量构成了最终的预算约束。因此,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恒等式:

GDP=C+I+G+EX-IM

注:家庭消费(C)、生产性资产的投资(I)、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G)、出口(EX)和进口(IM)

其二,货币。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在18世纪中叶所言,货币并不是“贸易的一个车轮,而是使贸易车轮转动起来更加顺畅、轻便的润滑油”。利率、汇率、价格总水平,三个变量构成了货币的“价格”。

图片

货币:标准的“教科书”中所谈到的关系

书中给出了经济学家总结出来的多种因果联系,例如:利率上涨常常会减缓经济中产出的增长水平,通过抑制当前的消费和投资;而利率下降则总是会加快产出的增长,提供通过刺激当前的消费和投资;一国货币的贬值有利于该国国际贸易收支平衡,因为出口趋于增加,而进口趋于下降;如果他们认为GDP增长过慢或者失业率过高,他们既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发展等等。

其三,预期。预期不仅可以推动经济朝着消极方向发展,也可以使其向积极方向挺进。对预期进行管理,是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最重要的职能。

1929-1933年,美国的国民产出下降了30%以上,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既害怕又不解。1930年10月,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总统评述说:“尽管经济萧条,国家的基础资产并未受到损害。在许多方面,用于生产和分销的巨型设施和无可比拟的组织甚至比前两年更强。”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坚持认为:“这次灾难并不源于物质匮乏,我们并没有遭受蝗虫灾害的侵袭,我们的脚下就有大量的资源,然而,尽管供给如此充分,资源却远未能实现充分利用。”既然所有必要的投入(劳动和资本)都具备,那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产出会急剧下降呢?

1933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声称他找到了答案:“我们的困境是众所周知的另外一种类型,来源于头脑中某种无形装置的失灵……我们需要的只是清醒的思考,其他都无济于事。”

作者表示,“头脑中的无形装置”属于期望和心理学的范畴。简单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主观地认为经济遇到了困难,这种想法很快就成为现实。如果存款人预计一家银行会倒闭,心恐惧的存款人就会大规模地提取现金,而预期的情况也就极有可能发生。个体家庭决定未雨绸缪,储蓄更多的钱,消费需求萎靡,企业决定紧缩投资和生产,导致工人失业,加剧消费的萎缩。这种预期后来被凯恩斯成为“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

图片

“大萧条”中的社会现象

同样的,这种“头脑中的无形装置”也会令人们为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譬如当人们拥有很多如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时,会觉得自己很富有。他们之所以感到富有,是因为这些资产能够间接提供给他们对未来产出的求偿权。

然而当读完上述内容,认为自己似乎把握了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时,作者强调道——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非常不精准的科学。“在理论上貌似完美并极具说服力的经济关系在实践中并不总能站得住脚。”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利率并不总是在下降;财政赤字也不总能使停滞的经济得到改善。宏观经济这门学问,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实践中不断演化。

那么,投资是不是也是一门模糊的学问呢?

理想与现实的映射

20世纪90年代,美国投资者预计互联网公司的业绩会空前高涨,于是争相购买互联网股票,从而使该类公司的股票价格急剧攀升。然而当人们最终认清最初的预期过为乐观时,互联网公司的股票价格一泻千里。

经济预期不可能脱离经济现实太久,从长期来看,经济现实又受制于生产技术。如果预期完全大幅偏离了现实的轨迹,那么它必将破灭。

投资,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是通过调研与数据拨云见日的过程。从模糊到清晰,学习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基点。投资者可以将现实情况与理论进行对比,并对其给予评价。从更宽泛的角度提供了一个理解经济事件的框架,影响我们每天所做决策的相关风险和回报。

图片

受宏观经济影响,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各类资产轮动增长。美林时钟模型反映了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最推荐的资产类别,分别是:经济衰退阶段-债券;复苏阶段-股票;过热阶段-商品;滞胀阶段-现金。

理性看待经济规律,相信从长期看价值是价格的锚,做市场的投资者而非盲目投机者,或许是能够穿越时间长河,力求获得收益的一种较好的途径。

参考资料:《哈佛极简宏观经济学》,[美]戴维·莫斯(David A.Moss)中信出版社,2017年

文中照片均来源于网络。

风险提示:兴证全球基金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或基金经理曾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收益有波动风险。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基金投资需谨慎,请审慎选择。本素材不作为任何产品的宣传推介材料和法律文件,管理人与投资人的权利义务以双方合同为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