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主流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专注于主动管理,开展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和公募基金业务
在券商系公募中,中泰资管可谓“新秀”。2018年是这家“最喜欢写信”的公司拿到公募牌照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也是叶展担任中泰资管首席执行官的第一年,他真正从一名投资人成为一位管理者。
去年底,在基金发行降入冰点之时,中泰资管发行的第一只公募基金产品首募规模就近10亿元,实属难得。作为新进入者,在格局已定的公募江湖里要分得一杯羹委实不易。
行业方差越来越大,头部资管机构凭借资源、禀赋,越做越大,而后来者和新进入者,则碰到了来自客户基础、品牌、声誉和基础建设等多方面的挑战,无法和已经在市场耕耘数十年的资管机构相比。在银行、保险、基金、券商和信托等多种类型的资管机构的竞争中,如何生存和发展,是叶展这两年思考比较多的问题。最终,他想通了,只有态度和能力兼具的机构才能活下来、才能活好。
一年的时间不长,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很难给一家资管公司带来多大的改变,但足以让它持续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采访中,叶展更愿意把公司称为一家“初创型企业”,尽管中泰资管成立时间已逾4年。在他看来,近几年公司发展得很节制。所谓“节制”,就是在能力圈内做事,首先是打牢基础,其次是团队和产品。
态度和能力兼具的机构才能活下来
2018年,受去通道叠加资管新规影响,券商资管发展遭遇困境。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75亿元,同比下降35.21亿元,降幅为11.35%;受托管理资金总额为14.11万亿元,同比下降18.25%。
“行业冬天有点冷,冷得甚至让人忍受不了。”谈及去年的行业困境,叶展更愿意将其形容为是一场金融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在他看来,短期来看,券商资管经历了多年以来最艰难的一年,规模出现10年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各项业务也出现了萎缩,但这种萎缩和负增长是健康的转型过程,短期有压力,长期是动力,未来发展后劲更足。
他说,这一年最主要的信念就是活下去,想尽办法活下去,借鉴钢铁行业带来的启示则是“剩”者为王,“在一个行业整体洗牌的时候,如果能够活下来,就会享受到行业重新启动带来的红利”。
什么样的机构能生存下去?叶展认为,态度和能力兼具的机构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态度和能力,分拆开来,就是能够忠实履行信托责任,以及具备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态度上,以客户为中心,这也是中泰资管的公司经营哲学,在能力上则是以风险管理能力为核心。
在2个多小时的采访里,叶展多次提到“以客户为中心”。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2015年上证综指逼近、突破5000点之际,市场需求旺盛,如果要发产品,获得高规模是很容易的事。但就在那个时候,中泰资管做了几件事,一是基本停发权益类产品,二是关闭已有产品的申购。叶展清楚地记得,2015年7月公司还对一只原本规划3个月封闭运作、实际成立1个月的产品安排了特别开放,同时劝客户赎回。
“那是一只股指期货套利的产品,规模还不小。但当时股指期货被限仓,工具失效。”他回忆道,当时公司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保规模,继续运作,要么如实把这个情况汇报给投资人。中泰资管选择了后者,把本来封闭期3个月的产品,在不到1个月的时候就告知客户,策略已经失效,放开赎回,让客户把钱做更好的安排。
“资管机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善良。”叶展说,资管行业首先是服务业,其次才是以投资为载体的服务业。从短期利益上看,机构和客户的利益可能会有矛盾,这个时候如何取舍是很考验机构的。如果没有和客户共赢的哲学,长久来看根本得不到客户的支持,也保证不了机构的存活。
在他看来,未来资管行业两种格局和模式会更加突出,一是综合实力比较强,走大平台路线,规模大,产品线丰富,提供全面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司;二是走精品店路线,比如在某一个特殊品类里有非常强优势的公司。
坚持主动管理 创新完善产品线
在叶展眼中,公司对自身的定位是极为明确的,从成立之初,中泰资管始终坚持以主动管理为方向,尤其是在通道业务盛行的行业环境下,不盲目追求规模,一直保持主动管理规模过半的占比。
他说:“你是希望自己赚钱,还是希望让客户赚钱?在很多情况下,二者是不可兼得的。为了长期利益而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这是我们的主动选择。我们拒绝了许多通道、定增、新三板和股指期货套利业务,但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我们的主动管理能力也与日俱增。”
尽管他用“我们比别人的转型早了一点”来形容这几年对主动管理的坚持,但做出这一决定或许并不轻松。毕竟,在以规模定排名与考核目标的环境下,一家机构如果主动放弃通道业务,就意味着收入、规模和排名的大幅下滑。
2016年以来,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降杠杆、去通道等政策,引导业务主体提升主动投资能力,让行业回归本源。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打破刚性兑付,规范资金池业务,引导行业去嵌套、去杠杆,对资管行业业态起着重塑的效果。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底,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为12.05万亿元,较2018年初减少了4.5万亿元。
新规之下,向主动管理转型成为行业共识。“从成立到现在4年多的时间,目前公司的主动管理规模占比是70%左右,实现了主动管理为主的阶段性目标。”叶展强调,资管行业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履行信托精神、体现投资管理能力是券商资管的本源。做好主动管理,其核心就是要打造投资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做主动投资需要面对纷纭复杂的市场,满足客户多变的需求,难度非常大,但主动管理也是资产管理公司唯一的出路。公司未来会围绕主动管理做文章,把投资品类扩大,使得产品线更齐全。
2017年底,中泰资管如愿拿到公募基金牌照,也是2017年至今唯一一家拿到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资管。叶展升任首席执行官时,中泰资管正在筹划发行公司第一只公募基金产品。他们认为,要想把公募基金发展起来,除了要提高主动管理能力之外,产品线的完善也非常重要。
去年11月,中泰资管发行了公司首只公募基金产品,当时市场行情惨淡,基金发行更是处于冰点,但该产品的最终首募规模近10亿元,这对于首次发行公募基金的中泰资管来说,实属难得。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A股市场全面回暖,各大指数纷纷反弹,成交量屡创新高。回过头看,当时发行的时点虽然不是抄在了最低点,但也是左侧,可以说,中泰资管的公募首秀颇为成功。
“从营销角度而言,多数机构都喜欢在市场高点发行,因为规模容易做大,我们发首只公募产品的时候确实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叶展说,公司没有给市场条线、投研条线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特别短期的考核,目的就是希望给客户更好的投资体验。“至于规模,短期来说我们是吃亏了,高点的时候损失了规模,但长期来看,时间会证明我们并不吃亏,因为信任和声誉才是资管机构最重要的资产,而不是管理费收入。”
目前,中泰资管拥有权益投资、固定收益、对冲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多类别产品,资产配置覆盖股票、债券、资产支持证券、金融衍生品、商品期货等领域。叶展表示,公司今年还会增加公募基金产品线,除了混合类产品,还会推出一系列产品,接下来发的就是一只债券类产品。
“去年至今发展最快的是货币基金,也可以看到新的变化,ETF异军突起,被动型基金慢慢向主流发展。”叶展表示,未来两个方面的需求值得关注,一是被动类产品的需求会上升,现在指数类产品不少,但和国外相比差别较大,这是由市场发展阶段决定的;二是综合类型的配置。“在这两个方面,我们已经做好准备。此外,对于FOF,去年在私募领域做了探索,未来会把这一类的投资策略和服务模式移植到公募基金,这是公司未来布局公募业务的一个准备。”
承担划算的、有价值的风险
尽管叶展目前工作重心转至公司的管理上,但多年的投研生涯也让他对投资有独特的见解。
做投资,风险和收益是绕不开的两个话题,它们是市场的两面,就像黑暗与光明,既对立又统一。在叶展看来,投资就是一个承担风险的行当,之所以投资能取得收益,其根本就在于承担了某种风险,而收益只是对风险的补偿。
“我们更愿意承担划算的、有价值的风险。”他说,在团队回顾投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一个深刻的感知是,如果我们能把风险管理得当,那么,收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你很难控制一个资产的收益,但你可以控制它的风险。什么是风险?风险就是没想到。”
在他看来,投研能力始终是资管机构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一环,但另一方面,投研体系是以风险管理体系为出发点的,首先要考虑风险是否“可测、可控、可承受”。如果这三点做不到,就不是好的投资,也是不应该做的事情。
2018年1月,中泰资管发布了首份风险月报。它通过量化的方式,将权益、固收和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打分,分值越高,表明市场未来波动加大的可能性越大。虽然这份风险月报的风险状态刻画被去年1月以来的市场所印证,但相比预测市场,叶展更愿意将其称为风险描述系统,用于描述当前市场的风险状态。
他说:“2018年1月底,我们风险月报给权益市场的打分是70分,当时市场很乐观,但经过系统评估后我们觉得市场严重拥挤了。后来这个分数逐步下降,一直到10月份跌破30分,并在去年10、11、12月和今年1月四个时间点连续低位徘徊。”
在叶展看来,在考虑风险时,一要充分认知到未来的不确定性,二要试图从这些不确定性里面去寻找到一些可以作为决策依据的规律,三是决策系统要以这些规律为依据,做好不同情形下的应对方案。应对重于预测,当把目光投向应对时,管理好组合的波动,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争取收益的最大化,才是专业投资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采访中,叶展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让记者印象深刻。他认为,一家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完全依赖个人能力,特别是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于平台和投资体系的依赖程度,要远远大于对基金经理个人的依赖程度。
目前,中泰资管旗下有7位权益类基金经理,这些基金经理基本都来自内部培养。据介绍,中泰资管选择基金经理有三个标准,一是要有理想,要看清这个人是为理想还是为钱工作,这很重要;二是要有学习能力;三是要有情绪管理能力。
“我们对基金经理没有考核期,因为他们都是内部培养起来的,共事时间足够长,能力和人品在过去几年、十几年都能证明,他们对公司工作氛围和未来职业上升路径都有认同感。”叶展笑道,“我不大相信随便出高价就能挖走我们的人,不一定的。”
叶展将投资和基金经理的关系比喻成赛车和车手的关系:“很多人都关注车手,但其实赛车最重要,车的坚固程度决定了你能开多远、开多久。如果说基金经理是车手,那么,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赛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注重把车做牢靠,让老司机开起来顺手,让新司机开起来稳当,而客户,作为坐车的乘客,就能安全抵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