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1月金融统计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当月M2同比增速创下自2016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我国M2上涨,是否会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本期有问有答,我们邀请到招商证券财富管理部策略组合首席徐君毅老师来为您解答。
问:我国M2上涨,是否会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徐君毅:我们知道货币体系中有M1和M2,那么M1=现金+企业或个人活期存款,也就是代表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这部分钱是非常灵活的随时可以用来进行消费;而M2=M1+企业或个人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可以看到M2当中除了灵活度较高的M1,剩下的都是一些流通性不强的储蓄类存款。再解释的简明一些就是M2-M1=固定存款,所以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当M2-M1的剪刀差值明显下降时,说明货币流量从固定存款转移到灵活储蓄中,市场购买需求呈现增加趋势;而当M2-M1的剪刀差值明显上升时,说明居民偏重于固定储蓄,购买力下降消费意愿减弱。所以通胀发生的前提是该剪刀差值呈现明显下降。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2023年1月份的具体数据,根据2月10日央行发布的具体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5.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3个和8.6个百分点。目前居民储蓄意愿仍高于消费意愿,因此在目前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严重通货膨胀可能性较小。当然,目前国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居民进行积极消费,所以要密切关注后续每个月的相关货币数据,如果连续几个月出现M2-M1剪刀差明显缩小则发生通胀可能性将可能上升,届时有理由相信央行将会采取若干紧缩货币政策。
TIPS:
M1是指狭义货币,它把货币的范围限定在人们接受的充当交易媒介的资产,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这种定义的依据是认为货币的主要职能就是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因此只有充当交易媒介的资产才算是货币。
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胀的压力状态。近年来,很多国家都把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
2023-04-03 18: 32
2023-04-03 16: 59
2023-04-03 16: 18
2023-04-03 16: 17
2023-03-31 21: 30
2023-03-31 21: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