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金融学 ︳南海泡沫:伟大的牛顿 也难逃“韭菜”的命运

泉果视点 2023-04-12 12:38

朋克金融学

♪  让金融像摇滚一样有趣!

Let’s Rock !


是被苹果砸头痛?

还是炒股亏钱头痛?


艾萨克·牛顿,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者,别看他离“运动”那么近,“夜路”走多了也会摔跤。


在47岁的盛年,他还荣升英国皇家造币厂厂长,提出以黄金为本的货币制度,可别看他离钱那么近,炒股也要亏掉10年薪水!


图片


故事是这样的……


■  牛顿赚钱了 !


1720年,艾萨克·牛顿以7000英镑购买了“当红辣子鸡”——南海公司股票,2个月后他翻番抛出套现。如果在这里结束,本来是个美好的故事,但是……


■  牛顿的朋友赚钱了 !!


市面上各种大小资金的入场与炒作持续推动着南海股价猛涨。


■  牛顿想再赚一笔 !!!


牛顿也想再赚点,虽然顾忌风险,但气氛都烘到这儿了,最终牛顿在高点再次入场。


■  牛顿和朋友都亏了 !!!!


之后,股价狂跌,时任英国皇家造币厂厂长的牛顿,却损失了几乎10年的薪水——20000英镑。

图1. 南海公司:让牛顿后悔一生的股票

图片

发现三大运动定律,创立(广义)二项式定理……结果最后炒股被割了韭菜。让牛顿留下巨大心理阴影的这次巨亏,就是著名的英国南海泡沫事件。

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图片
图片

牛顿炒股

失败有感



01

♪  炒股翻倍的牛顿  ♫


 “嚯~听说这家公司好!”

南海公司的诞生与崛起

体面的开始

1711年,为了弥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期的财政债务,英国南海公司在财政部长牛津公爵罗伯特哈里的牵头下成立。


最初南海公司的主要作用是承接政府负债,作为回报,南海公司得到了政府一定期限内6%的安全利率利息支付——以税收优惠、永久退税政策等方式,当然,还有南海贸易的垄断权。


这是一个体面的开始。

不体面的转变

南海贸易垄断权意味着南美秘鲁和墨西哥地下的金银矿,给人无限的遐想。


然而,美洲港口当时由西班牙把控,两国谈判后,英国人获得了以下权力:


■  西班牙授予英国贩卖黑人30年特权,但是,一年只能一次,船吨位和容积不能太大,目的地只限于墨西哥、秘鲁和智利;


■  英国贩奴利润的25%归西班牙,剩余75%里须再交5%的征税;


■  首航时间为1717年(但是1年后英国与西班牙断交,合约中止)。


所以,南海公司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项目业绩,可以说,南海公司的基本面基本没有。

不过,在那个时代,对南海公司的好消息是它可以不公布坏消息,于是一系列“好消息”被宣布出来。


■  杜撰南美拥有巨大财富见闻,吸引投资人,组织流浪者游行,制造成立南美贸易开拓团假象;


■  1717年英国议会通过《南海公司法案》,相当于南海公司有了政府背书;


■  1718年英皇乔治一世加入董事局成为总裁;


■  1719年,政府允许国债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图2. 民众热烈地谈论股票

图片

许多投资者被这些“利好”消息所蛊惑,尤其是投资者可以以“债转股”的方式将购买的国债变成南海公司股东,于是,南海公司的股票纷纷被认购,短时间内股价从130英镑一直涨到了300英镑。


牛顿也正是在这波买入了南海公司。仅仅2个月,股票翻倍冲上300英镑,牛顿开心地高点退出,大赚一笔,心里感觉“股神”也就不过如此了。


以全知的视角看,南海公司在主营业绩上几乎没有显著成果,它更像一家金融公司,利润来自出售股票。只是当时的投资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和牛顿一样他们都被南海公司不断放出的利好消息,和不断上涨的股价所吸引。


02

♪  二次入场的牛顿  ♫


“快快快,跑步前进,

再不买就买不着了!”

  癫狂的泡沫顶峰:

全民创业,万众炒股

南海公司空空的躯壳里,没有能力,但是有想象力。


在尝到“债转股”的甜头后,1720年,南海公司向英国财政部提交方案——接收全部国债。除了给与政府“爱国情怀”的感动外,南海公司还提供了一系列的“甜头”:

■  1727年以前维持5%的安全利率,其后降为4%(最早为6%);


■  公司愿意把未来贸易中的利润注入政府;


■  在与同样想承接国债的英格兰银行的竞争中,不断提高出价;


■  通过私下贿赂,许多贵族政客们早已和南海公司成为利益共同体。

英国政府自然是懂得权衡利弊的(其实不懂也没有关系,这几乎对英国政府全是好处),最终南海公司接收了全部国债。

“这将会是扼杀我国的工商业天才的一次危险的股票投机行为。它会像危险的恶魔一样,使人们沉睡在‘财富从天而降’的幻想之中,不再相信踏实的劳动,它会把人们引向歧途。这个计划的实质无比邪恶,它只会让大众陷入长时期的疯狂而不能自拔,人为地使股票价值上涨到超出真实价值的价格,在这种基础上,分红是永远不会做到的。”


——英国议会成员罗伯特·沃普乐(Robert Wopule)


如果你注意到了这行小字,那你与当时的沃普乐一样人间清醒。可惜的是,在当时的一片热情中,这样的反对显得微不足道。

即便股价偶有波动,但在政府支持、利好消息和翻新的各种方案下,南海公司的股价一路猛涨,所有人都沉浸在“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的狂欢里。


下面是一首当时流传的歌谣,足以显示全民炒股的热情。

星星在疯狂的人群头上闪耀,

袜带在下里巴人中缠绕,

人们忙于买和卖,

对犹太人和别人的争吵津津乐道。

就连贵妇们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天天乘着马车来回奔波,

为了在交易街上参与冒险,

她们心甘情愿地当掉了珠宝首饰。

然而此刻,牛顿却不开心了,因为自己“卖早了”。看到身边的“股神”朋友开心的样子,牛顿难以忍受这么爆火的股票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于是,在700英镑的高点再次入局。


1720年,中国圣商范蠡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哲学还没有大范围传到英国,巴菲特的“别人贪婪我恐慌,别人恐慌我贪婪”还没有被提出。因此,人们也并没有在价格偏离价值太大时提高警惕。市场炒什么,我就买什么。“极端的不理性”让南海公司股价冲上了1000英镑。


03

♪  站在高点的牛顿  ♫


“我有故事,你有钱吗?”

白日梦想家的大时代

在大量投资者忽视风险时,依然有一群清醒的人。


然而,用“清醒的人最'荒唐'”去形容这批人再不为过,南海公司的行为让这些“清醒的人”意识到,原来靠讲故事就可以吸引大家投资。


大量荒唐的不靠谱创业项目被提出:

■  某公司提出,募资100万英镑造永动机;


■  一个“用锯屑制造木板”,反向操作的项目被提出募资;


■  一家公司提出“鼓励养育马匹,滋养教会土地,修缮牧师住宅”,从而去募集牧师的投资,但牧师与养马之间并没有直接逻辑;


■  一家名为“这是承载了巨额利益但没人能搞懂的公司”的公司成立,创立者甚至懒得编造一个项目;


■  ……省略无数不靠谱项目。

1720年一定是对白日梦想家最友好的年份,一个个今日看来如此粗糙的项目,都从大众投资者手中募集到了可观的资金,清醒的人见好就收,糊涂的人沉浸其中。


幸运的是,1720年的这些故事如今已经能被投资者一眼识破;不幸的是,讲故事的人越来越精进,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理性的辨别逻辑,是一个合格投资者在任何年代都应具备的品质。


故事讲到这的时候,我们主人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也站在了高高的股价“山顶上”,即将“pia ji”一下,摔得更惨……

图3. 南海泡沫的“疯狂交易”

图片


04

♪  被迫躺平的牛顿  ♫


政府:从“有所谓!我会出手”

到“无所谓,我会丢脸”

泡沫破裂与政府干预

南海公司股价的不断冲高,越来越多不靠谱的创业公司成立,金融市场泡沫的破灭只是时间问题。英国政府的官员们在此时开始愿意承认问题,他们意识到了麻烦的严重性,终于决定出手。


有趣的是,同样是非理性,瓦解信心的速度比建立信心要快得多!


1920年6月,英国国会通过《泡沫法案》制止各类不靠谱项目的膨胀。大量投资者们眼睁睁看着许多网红公司被解散,如梦初醒。南海公司的股票也顺势被不断抛售,一路狂跌,引起了市场恐慌。

图4. 《南海计划》威廉·霍加斯 著(1721年)

图片

南海公司推出了多种“救市”举措,比如派员工购买股票救市、召开紧急会议安抚情绪等等,但结果就如它本身的贸易业务一样“苍白”。


南海公司的破产会导致它无法偿还巨额债务,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作为英国央行的英格兰银行被迫出手拯救,宣布接受以15%预付金,3%溢价和5%利息贷款申购300万股南海公司优先股,剩下的85%以信贷形式支持。


然后英国政府因为之前为南海公司背书,已经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南海公司的股价从1000英镑跌回了最初的起点——100英镑。牛顿以及大多数被迫躺平的投资者,已经在泡沫的破碎声中,亏得血本无归。


1720年底,政府接手破产的南海公司进行资产清算,发现实际资本所剩无几。


回顾南海泡沫事件全貌,危机的原因在于:


■  公司基本面基本没有;


■  公众投资基本从众;


■  英国政府失去信誉。


英国人用了一个多世纪,才走出南海泡沫事件的阴影。


而牛顿的阴影,也载入了史册,直至今天还在被我们谈论。

图片

查尔斯·麦基的著作《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再版的序言有这样一句话:


虽说咒语并非永远管用,但有些咒语还是应当铭记在心。


我在想,1929年“新经济”达到顶峰时,或是股价持续飞涨之时,若是我们能在心里不断重复一句话:“2加2还是等于4”,那么很多悲剧本可以避免。


同样,即使是在现在这样的一片萧条之中,当有人怀疑萧条还有没有尽头时,我也会告诉他:“所有萧条都有尽头”。



图片
图片

泉果博物馆

《未知之境》

艺术家:Ismail Inceoglu


旷野之上,探险者们驻足小憩,共享朝阳。


伊斯梅尔·因赛奥格鲁(Ismail Inceoglu)是来自保加利亚的概念设计师。他惯用一种“新式朋克”的笔法,能用古旧的笔触渲染未来,营造出古老与未来交界之处的氛围。


这队旅友算是画家作品中的常客。他们一起游历很多地方:高山、河流、冰川、密林、旷野、城堡、大都会……这让伊斯梅尔的作品充满了故事性,也展现了无边探索的乐趣。


艺术家还提到,他不会把这队探险队的秘密保留太久,之后要把那些没有落在纸面上的奇遇,改编为小说。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