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估”风往何处去?

国海证券资管 2023-05-24 16:15

今年以来,二级市场最受关注的两个主题非“AI”与“中特估”莫属,特别是“中特估”概念股大幅上涨,一度带动上证指数上冲3400点。但近期“中特估”主题出现了行情调整。

关于“中特估”的正确打开方式,今天我们一起来逐一解码。

什么是“中特估”

“中特估”是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的简称,泛指大型央国企上市公司,最先由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年11月21日金融街会议上提出,之后很多中字头央企有一波上涨,但当时很多投资者并未对该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股价很快又跌回去。直到今年二季度大象起舞,很多央国企年涨幅已超50%,甚至创历史新高时,关于“中特估”的讨论才大量出现。

“中特估”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从疫后恢复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大量的央国企应挑起大梁,但因各种原因,央国企估值一直较低,股价长期低于净资产。

为了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激发央国企的经营活力、转型动力及改革创新的能力,重塑央国企价值也就成了应有之义。

“中特估”站上风口

如果说本轮“中特估”行情仅仅因为监管层的喊话,显然不够全面,也不够客观,目前看至少是三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一是政策的引导。从去年“中特估”概念提出后,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交易所业务交流会都在引导市场重视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国资委也对央企设定的经营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增加了净资产收益率(ROE)考核,以往央企通过摊大饼做大营收与利润,未来则要考虑经营的效率与质量,国资委提高央国企核心竞争力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中特估”提供了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全国国企平均净资产收益率.png

二是央国企自身的估值修复需求。股市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器。央国企个位数的PE以及低于1的PB不可能长期存在,会有聪明的资金流向这类标的。

三是当前市场的风格使“中特估”标的投资价值凸显。央国企的特点是盘子大、成长慢、估值低、分红高。行情好的时候,A股投资者比较喜欢小盘股,上涨弹性大,央国企就不受待见。在当前的环境下,经济复苏之路一波三折,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央国企抗风险能力强、估值低,受到了大量资金的青睐。

后市行情如何演绎?

往者不可追,“中特估”行情未来如何演绎?从5月9号开始,A股“中特估”板块的回调引发关注。

5月21日,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指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水平,引导资金推动股价短期、快速上涨,这既不符合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也不利于国企持续健康发展,更与中央“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要求相悖。

评论称,机构投资者也应更有作为。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的主要资金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要牢固树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在引导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市场估值理论,也不能搞短期炒作,而是要加强对包括国企在内优质企业的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契合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助力探索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估值定价体系,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