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纠结于各种选择时,并非因为选择太多,而是缺乏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全情投入某件事的坚定意志。
“你是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可是你看起来好普通哦!”
这种类似的评价,彼得·巴菲特这辈子听过无数次。作为巴菲特的小儿子,他很坦诚地说,很多人对他感兴趣,是因为他有个股神爸爸,他含着金汤匙出生,却成为了一个较为“普通”的人。
图1. 巴菲特(右)与小儿子彼得·巴菲特(左)
来源:网络
其实,彼得的职业生涯并不算普通,作为一名作曲家,他获得过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还为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配乐。但可能是因为爸爸的光环实在是太耀眼了,让他觉得自己非常平凡,他说:“与我的大多数同事一样,我在艺术成就上可能很难超越自己的上一支作品,也不大会在下一份工作中取得工作范围之外的成功。”
多年以前,有人邀请彼得开讲座,讲富裕家庭的教育误区以及应对方法。讲得多了,彼得发现,他分享的很多内容,其实和投资在底层逻辑上是共通的:爱与物质,资源与能力,外界期待与个人爱好等等。因此他将这些感悟集结成册,出版了一部小品文集《你塑造了生活——爸爸巴菲特教我的事》(Life Is What You Make It)。很多投资人都读过这本书,大家的一致感受是,虽然通篇都没有讲巴菲特是怎么教儿子做投资的,但字里行间都能深刻感受到巴菲特与其投资理念相自洽的工作和教育观念。
图2. 作曲家彼得·巴菲特
来源:网络
彼得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发生在大学时期,进入斯坦福的他,在金融和音乐之间纠结了很久,最后是爸爸巴菲特的言传身教,让他最终做出了自己的专业选择,并且一直快乐地坚持到今天。
承受:
心灵上反复的自我拷问
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你需要无数次地和自己确认。你是因为笃定的信念,还是因为便捷的条件而放弃选择,更像是一种对命运的臣服和想象力的缺失?
“如果你姓巴菲特,你讲的笑话都会变得更逗。”
彼得·巴菲特经常开这个玩笑,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一直在享受这个声名显赫的姓氏所带来的诸多好处,很多时候这都是隐性的福利。
“我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成了备受尊重的人物,几乎没有他的人脉触及不到的地方。我承认,是‘巴菲特’这个姓,加上《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写的推荐信,让我成功进入了斯坦福大学。”
但这种殊荣也会让彼得不太自信,质疑自己究竟是否配得上斯坦福。他刚入学时比较迷茫,还没有选主修专业,但尽力选了尽可能多的课程,保证自己不浪费难得的教育资源。
图3. 巴菲特、夫人苏珊及三个孩子
来源:网络
彼得心里清楚,爸爸对自己能够子承父业,多少是有点期待的。
他在书里写道:父母鼓励我去追寻自我,但父母对子女的行业偏好有所期待是人之常情。
为什么不学金融或是相关专业,毕业以后去华尔街?彼得·巴菲特不但需要反复回答外界好奇的提问,更是在无数个孤独的时刻,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
因为做投资看上去非常的合理。
“我曾经考虑过华尔街,我会乐在其中吗?我会得心应手吗?我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一定会有非常多的资源向我倾斜,一定会有人聘用我,就算是看在父亲的面子上。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我很有可能会得到特别的关照与栽培,而且恐怕想要开除我也很难。
这是一条最不需要耗费力气的道路。”
图4. 巴菲特与小儿子彼得·巴菲特
来源:网络
彼得·巴菲特可谓人间清醒,他试图尽可能清晰地推演入职华尔街之后的各种可能的情景。这条职业选择,在别人眼里,可谓是巴菲特家族最畅通的阳关大道,但彼得始终有一个心结。
从很小的时候,彼得就感知到了音乐的召唤,并开始学习钢琴,对音乐的热爱,让彼得在选择职业道路的时候反复徘徊。因为,作为巴菲特的儿子,如果不选择金融这条看似阻力最小、资源最多的道路,就必须面对一系列令人生畏的疑问。
首先是自己的信心:在音乐上,我真的足够出色吗?我会有足够出色的一天吗?
另一个是外界的眼光:如果选了像音乐这样看上去“非主流”且不确定的行业,会不会让他们失望?如果所选的领域里学历没有那么重要,像斯坦福这么荣幸的机会是不是被我“浪费”了?
在这条选择的道路上,彼得经历了无数心灵的叩问,他说:“你需要无数次地和自己确认:你是因为笃定的信念,还是因为便捷的条件而放弃选择,更像是一种对命运的臣服和想象力的缺失?”
这种心灵拷问没有人可以代劳。
游荡:
这不是迷失
而是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
多年以后,每当回顾起这段寻找自我的纠结经历,彼得总喜欢说:“游荡并不意味着迷失。”
彼得初入大学的头三个学期,确实可以用“游荡”来形容。幸运的是,巴菲特作为父亲,为他打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助攻”。
巴菲特并没有代替儿子做出专业的选择,但他通过言传身教,展现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关键词——热爱。
图5. 巴菲特家庭照
来源:网络
彼得反复说,爸爸给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不是信托基金,甚至不是爸爸对自己说过的很多肺腑之言,而是他童年时期就看到的爸爸的一种状态。
他说:“我的父亲在发掘自己的热爱、创下伟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工作。他会花好几个小时待在自己的办公室——卧室旁边一间安静的小屋子——研究大量深奥的书籍。我后来才知道,他研读的是类似于价值线(Value Line)这样的内容,以及穆迪等机构对数千家公司与其股票所做的详细的数据分析。
如果说他所研究的主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务实性的内容,那么他在研究过程中所投入的专注程度可以说更接近于一种玄学。
他的‘经文’可能是由市盈率、管理绩效明细等诸如此类的内容构成的,但你会觉得他同样也可以轻松成为古犹太神秘哲学卡巴拉教的一名拉比,或是苦心领悟禅宗心印的一名僧人。他的专注力是如此犀利、如此纯粹。
毫不夸张地说,当我的父亲进入工作状态时,他就像进入了一种‘入定’的状态。
那些时刻,他的灵魂超然于外物。他身着日常所穿的卡其布裤子与一件穿旧了的毛衣出现在办公室时,整个空间散发出一种近乎圣洁的沉静感,一种忘我地把自己完全融入手头事物的人才会有的沉静之感。
而我父亲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后的那种情绪,似乎说明极致的脑力劳动也会促成内啡肽的生成。
看着这些时刻中的父亲,我明白了一个非常简单但极为深刻的道理:工作应当是件能够让我们愿意追求极致、全力以赴的事,而且它应该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
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是一个辛苦又玄妙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游移在错综复杂的选择中,并不是陷入迷失,而是为了寻找自我的必经之路。当人们纠结于各种选择时,并非因为选择太多,而是缺乏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全情投入某件事的坚定意志。
啊哈:
在一辆二手本田的扬声器里
听到自己的未来
彼得专业选择突破的那个“啊哈时刻”,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当时,他被邀请去听一位吉他手的演奏,情真意切的至简演奏深深打动了他。当晚他在如痴如狂的状态下,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首曲子。第二天,他和朋友开车去海滩,路上播放着他刚刚录好的新歌。
“我突然意识到,在一辆土棕色的二手本田的一个小小扬声器中,我听到了自己的未来。”
三个学期之后,彼得从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斯坦福辍学,奔向自己的音乐梦想。
“毕竟这就是我想倾注全部心血的事情……又何必在乎别人说什么呢?”
尽管在彼得的决策过程中,巴菲特并未过多参与。但当彼得下定决心以音乐作为终生职业追求时,巴菲特则给予了精神上和工作方法上的双重支持。
巴菲特对他说:“儿子,咱们俩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音乐是你的画布,而伯克希尔是我的画布,我很高兴每天都在画布上添几笔。”
而当彼得受邀举办音乐会时,父亲也会前去凑凑热闹,并声称他必须看看自己给儿子交的钢琴课学费,到底是不是成功的投资。
图6. 巴菲特和儿子合奏支持他的新专辑
来源:网络
在音乐工作室的资金支持、选址上面,巴菲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彼得从斯坦福辍学的时候刚好19岁。
巴菲特家族有一个传统,所有孩子19岁的时候,都会拿到一笔小的财富——价值9万美金伯克希尔哈萨维的股票,这也是他们能继承的全部财产。家庭对钱的用途并没有限制,于是他决定卖掉这些股票,用于开设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这也是彼得第一次独立做出人生的重大选择,父亲亲自协助他制定了工作室的预算计划,能让这笔钱尽量维持得久一些。
尽管这些卖掉的股票在之后的年月中涨了3000倍,而彼得·巴菲特表示“并不后悔”,因为他用这部分资金去购买了时间。
图7. 彼得·巴菲特的第一个音乐工作室
来源:网络
在音乐工作室的选址上,彼得也受到了父亲的很大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从事电影音乐,就要搬到洛杉矶,因为文娱圈人脉很重要,只有不断参加派对,才能打进这个圈子。
但父亲巴菲特敏锐地意识到了群体思维中蕴含的风险。
巴菲特认为,当太多人在同一个地方追逐同一件事情时,似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逻辑的混乱和从众心理,让术语的堆砌取代了真实的想法,搞清楚谁是谁似乎比搞清楚什么是什么还重要。
在同样的逻辑下,巴菲特远离华尔街,选择了奥马哈,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出于对父亲这一认知的极度认同,彼得也把工作室搬到了密尔沃基。希望避免对流行风格的模仿和跟风,潜心打造自己的品牌。
“那时音乐界没有多少人知道我的父亲,姓‘巴菲特’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里没有‘巴菲特’这一姓氏开路,没有人会因为我父亲的身份,来决定他们是否喜欢我的音乐。从这点看,我是非常幸运的。”
选择:
很多所谓的精明
其实是对命运的臣服
彼得无数次和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分享他大学选专业的这段经历,是因为他很想分享一份关于财富和命运的哲学观念。
【关于命运】,他说:
“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逃离零和思维的束缚。许多人试图逃离平凡,取得成功,但我想说的是,出类拔萃不是必须的,做个平凡的人也可以(It's okay to be just okay),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被印在T恤上。
我觉得可以做一个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灵拷问。当我们选择一条职业道路或一种生活方式时,我想我们需要问问自己:做出某种选择是因为有笃定的信念,还是因为在这个选择上有便捷的条件?换句话来说,我们是真正在选一个自己想要去玩的‘游戏’,还是在放弃自己的选择,让向我们倾斜的便利资源替我们做出决定?
我问过自己的内心,并且很容易就得出了自己不适合华尔街的结论。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我想华尔街应该是个精明的选择;但是从更深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选择更像一种对命运的臣服、一种想象力的失败。
对我的父亲来说——如今对于我自己亦是如此——良好的职业操守就其本质而言,首先在于敢于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让工作成为一件就算异常艰难,也能让人心生欢喜甚至感受到些许神圣的事。”
图8. 巴菲特参加儿子彼得的婚礼
来源:网络
【关于财富】,他说:
“爸爸对于财富的传承有一个固守的观点。基本上来讲,他认为出生时人们叼在嘴里的金汤匙,在太多情况下都变成了插入后背的一柄金匕首——它成了一份未能善用的礼物,让人逐渐丧失了抱负与斗志,剥夺了年轻人踏上冒险之旅、追寻自己人生的机会。
爸爸在发掘自己的热爱、创下伟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他总是说,要让财富追随兴趣,而不是兴趣追随财富。
我见证了家庭财富的增长,但是家境变了,爸爸妈妈却没变。妈妈还是温暖慷慨,她的朋友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爸爸还是一周工作六天,专注得像灵魂出窍。因为金钱并不是他们做事的唯一目的。
似乎人们总习惯于把‘成功’想象为它字面意思上所指代的东西——比如说,一个装满了金币与珠宝的海盗宝箱,或是任何我们认为有价值的美好事物。可是如果我们根本无法打开它,这个宝箱又有什么意义呢?
宝箱不是最终的目的,开启珍宝的钥匙才是珍宝本身。世间有千万种不同的代表‘成功’的珍宝等着我们去探寻,但每个人手中的钥匙决定着哪些宝物属于自己。
这把钥匙是什么呢?它是才能、喜好、热情交织的混合体。它是你定义的自己。”
图9. 巴菲特家庭照
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Peter Buffett's rich life doesn't come from family wealth》,Nov 1,2011,The Globe and Mail
-《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彼得·巴菲特
-《我爹是“股神” | 专访彼得·巴菲特》,2023年5月25日,《南方人物周刊》
2023-07-10 16: 05
2023-07-10 15: 47
2023-07-10 14: 55
2023-07-10 14: 38
2023-07-10 14: 38
2023-07-10 13: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