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科技界目前都在讨论一个话题,就是脑机接口,是否会彻底颠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个技术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颠覆性——它试图替代五万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核心协作工具:语言——它尝试绕过语言,建立一个能让大脑和外界直接沟通的全新界面。
在“得到”app上,柔灵科技创始人孙瑜主讲的《脑机接口》科学前沿课程,有高达4.5万的订阅付费用户,影响力排名断层第一。作为长期奔波在中美两地的跨国科技公司创始人,他始终把面向大众的科普,作为自己的一个爱好和使命。
孙瑜是作为材料专家进入脑机接口领域的,他自己说,“从材料进入脑机接口领域,其实在工程维度上具备优势。”他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专业,后赴美留学,在美国高分子排名第一的阿克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所在的课题组,曾协同美国航空航天局负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调查。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时爆炸,最后课题组的调查发现,重要原因就是设备的一个橡胶密封圈的老化。因为一枚小小的橡胶圈,导致价值100亿美金的航天飞船坠毁,7名宇航员罹难。这也让孙瑜对于材料在工程项目中的核心地位,有了非常深刻的认知。
图1. 1986年挑战者号在发射升空时爆炸
来源:网络
孙瑜在【泉果无限对话】的分享中,讲述了他从事脑机接口领域科技创业的一线感知。他说,和很多前沿技术需要借鉴欧美的情况不同,在脑机接口领域,中国正在走一条原创道路。他说,“2017年我去北京大学讲课的时候,大家对脑机接口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那时候,脑机接口的概念就如同凌晨四五点的太阳,尚未出现。但现在,朝阳已然升起。”
以下是孙瑜演讲实录精选:
脑机接口
摘菜-洗菜-炒菜的系统构成
“脑机接口”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描述,是指大脑与外部设备直接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信息交互和控制的技术。
图2. 脑机接口系统构成
来源:孙瑜泉果无限对话内部分享
整个脑机接口系统的构成,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就如同一个“摘菜-洗菜-炒菜”的过程。“摘菜”就是通过电极和芯片等搜集到脑部的神经信号;然后进行大量的信号“清洗”,比如精准分离出你需要的信号,放大转化相应的滤波;最终是“炒菜”,将这些信号进行深度学习的标签化处理和神经网络的训练,实现脑与外部设备的交互。这就是一个监测、解码以及刺激编码的过程。
从信号传输的角度,其实“摘菜”和“洗菜”的核心技术会更难一些,“炒菜”的人工智能部分反而会更简单一点。这可能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比如我们“摘菜”,要做信号采集的时候,需要把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做得特别高。比如它原来像一滴水珠那么大,如果把它分成100颗小水珠,总面积会比原来更大。信号采集的效率和有效性会大大提升。
*比表面积,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单位体积或者质量的材料表面积就越大。
摘菜工具
脑机接口的最大难题在于“接口”
在电影《阿凡达》中,意识移植、可随意控制的机械外骨骼以及潘多拉星上的动植物几乎都能够进行“脑机交互”,可以说是“万物互联”最美妙的直观展现。虽然电影中的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各有雏型,但从科幻到科学,很多场景在短期都很难实现。
比如,在科幻电影中,大脑与外界信息的交互和控制是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实现的,而现实中的技术还是以“接口”为主,而脑机接口最大的难题就在于“接口”两个字。
图3. 《阿凡达1》中男主角躺进可操纵Navi族克隆身体的仪器
来源:网络
2006年,全世界第一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实验,是将金属的电极直接插入病人的脑子里,通过设备去控制鼠标的移动方向,但这个病人已经因为感染去世了。“接口”植入的材料带来了生物相容性的感染风险。
无论是人体的皮肤还是大脑,都是柔软的。为了让传感器能够更好地贴合,生物相容性做得更好,就把应该把芯片和电极也做成软的。如果拿一个很硬的针扎进去,就把大脑就给破坏了。
材料其实有很多种改性*的方式:
一方面是模量,它是硬还是软?材料的模量要跟大脑的模量要在同一个数量级,如果它的模量是大脑模量的十倍,可能就把大脑给割伤了。也不能太软,太软的话会坏掉,模量要停留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同时,材料是可以做表面改性的,在分子上面接另外一个小分子,可能是一个蛋白质,一个多肽,或者一个氨基酸,之前的分子可能是对细胞不友好的,接了新的分子之后,会提高材料跟细胞接触的相容性,细胞不会觉得它是一个外来的异物,也就不会产生排异反应。
*改性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改变材料物质形态或性质,制成性能突出的改性材料。物理改性是在基体中加入其它的填料或一些添加助剂;化学改性则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材料的性质。
应用场景
梦境植入能否照进现实?
1)监测:深度睡眠与记忆巩固
我以我们研发的一款产品为例,具体说明一下脑机接口是如何在生活中被应用的。比如我们有一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它的重量只有5克,主要是纳米电子耗材,整个电极都是用纳米材料做的柔性电极,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设备贴在头上,进行脑电波的监测,前两天我们和多伦多大学在合作的时候,那边的教授还问,这个产品是不是德国设计的,我们说不是,全部都是我们自主设计生产的。
我们用这款设备监测睡眠。
图4. 分布式脑电睡眠监测管理系统
来源:孙瑜泉果无限对话内部分享
传统上,睡眠的夜间八小时被认为是传感器的真空期。但我们认为,睡眠也是重要体征。
睡眠与体温、血压一样,都是一个体征。比如监测血压,医生不是想知道血压的数值,而是想通过数值知道心脏或心脑血管的情况。之前大家忽视了,睡眠也是一个重要的体征,因为没有办法便捷地精准监测睡眠。
现在市面上睡眠监测手环,监测到的是血氧数据,然后通过算法,间接转换为睡眠数据。这是有很大误差的,只有通过监测脑电波,才能得出睡眠底层的神经信息。
图5.传统的睡眠监测
来源:孙瑜泉果无限对话内部分享
而传统的睡眠监测,需要来医院睡一个晚上,才能做这个事儿,全身要戴着很重的设备,头上敷很多导电胶,在病房睡一个晚上。病人本来就睡得不好,带着这些设备就睡得更不好。
我们在做一些纳米耗材的柔性脑电贴片,贴附在额头上做脑电波的监测。
当我监测到你在深度睡眠的时候,给你一个特殊频率的噪音,使得深度睡眠的脑电波会变得很高,加深你的深度睡眠。也可以通过监测,让噪音来引导,把你从浅睡引导到深睡。
我们白天会学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不是马上就被巩固起来,要通过晚上一段时间的睡眠,这些知识才会从我的“内存(海马体)”转移到我的“硬盘(大脑皮层)”。所以可以通过提升睡眠时脑电波的功率和数量,让这个从“内存”到“硬盘”的转移工作变得更加顺畅、有效,从而达到巩固记忆的效果。
2)干预:攻克疑难杂症
我们可以通过外界的信号刺激来调控和干预我们的大脑,通过脑接口的刺激,做一些疾病的早期筛查。比如如果监测你在做梦的时候你的腿在不规则的抖动,很有可能就是帕金森症的一个早期的迹象。
我们也可以通过脑电波来做一些阿尔茨海默症的筛查。睡眠有一个从浅睡、清醒、深睡到做梦的不同阶段,在你深度睡眠时,一个特定的慢波会刺激脑淋巴系统分泌脑脊液,冲洗掉坏的蛋白质;但如果你一直没有深度睡眠,蛋白质累积多了,就会慢慢破坏神经元,出现轻微认知障碍(MCI,认知障碍症候群,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再发展下去就会变成阿尔茨海默症。
*脑脊液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回流至静脉,在中枢神经系统起着淋巴液的作用,它供应脑细胞一定的营养,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并缓冲脑和脊髓的压力,对脑和脊髓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阿尔兹海默症目前是无法被治愈的。如果我们可以在更早的时候,还没有发展到轻微认知障碍或阿尔兹海默症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睡眠监测来分析你是否已经有相关的蛋白累积了,就可以做更多的干预。
3)梦境植入:增强人的创造力
图6. 梦境植入实验
来源:孙瑜泉果无限对话内部分享
这是麻省理工学院在2021年的一个实验,选取了100名实验对象用脑机接口做梦境植入,最后61个人成功实现了梦境植入。
从清醒到入睡,会有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叫做入睡前幻觉。入睡前幻觉的脑电波状态与做梦时的脑电波状态是非常非常相似的。如果说可以在“入睡前幻觉”这段时间给你植入一个引导语,就可以引导你朝着这个方向做梦。
梦境是培养创造力的过程,但创造力是一个随机过程。虽然我可以让你胡思乱想,让你有更开阔的想法,但我不能控制你的方向,做梦的时候其实是随机的。当脑电波监测到你进入入睡前幻觉后,用智能音箱也好,其他方式也好,给你植入一片森林,实际上给你指引了一个方向,至于你在森林里面去打猎、跳舞还是唱歌,你可以自由发挥。
元宇宙
虚拟和现实是否还有边界?
元宇宙发展的最终极就是脑机接口。
2021年,Meta(原Facebook)提出了元宇宙的概念。所谓的元宇宙,其实就是让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而元宇宙发展的最终极就是脑机接口,脑机会更加清晰地理解你所有的大脑活动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模拟一些虚拟的环境,从而模糊人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边界。
之前,我们与“虚拟世界”的交互更多是通过动作来实现的,那么情感是否能交互呢?
从科学的角度看情感,就是一系列神经递质的排列组合,比如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皮质醇等。但有些神经递质可能因为血氧屏障没有办法到达身体,只能停留在脑子里。比如多巴胺就是一个奖励分子,只要我有一些欲望或渴求,多巴胺就会分泌;血清素则是一个更加平和的快乐分子。
传统的情感模型其实是三维的,比如焦虑,放松,快乐,悲伤,生气,开心等。如果我能够把传感器放在脑子里,通过监测大脑的神经递质的参数,就可以建立一个多维的情绪模型。
图7. 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皮质醇检测
来源:孙瑜泉果无限对话内部分享
这是2022年发布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一个实时的皮质醇传感器,利用微针技术,碰到你的皮肤就可以实现接入,并进行血清素和多巴胺的传感。
比如我今天的某一时刻,监测到的可能是大脑里这几个分子的参数,这其实就是我当下的情绪。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个特征参数量化并记录下来,在未来的时候,通过一些特定的调控或刺激,复现这些参数,其实就复现了这个情感。
情感变成了像数学、物理一样可以被计算、被量化的东西,感性与理性、真实与虚拟的边界,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模糊。
人类增强
脑机接口的最终方向
图8. 脑机接口意念打字:让全身瘫痪的人重获沟通能力
来源:孙瑜泉果无限对话内部分享
上图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在2021年做的脑控写字的demo,这是一套非常重的电机。病人在想的时候,并不是直接想这个字怎么写,而是通过想笔触的运动轨迹,让电脑捕捉到运动信号,然后在屏幕上,字就被写出来了。
图9. 脑机融合的范例:猴子与乒乓球
来源:孙瑜泉果无限对话内部分享
马斯克在2021-2022年做了一个猴子实验,先用食物作为奖励引导猴子学会用操控杆控制乒乓球,工作人员会在旁边通过设备记录猕猴Pager的神经元释放的电子信号并进行分析,来预测Pager的动作。然后撤掉操控杆,让猴子全凭意念来玩乒乓球,变成一个“脑控游戏”,想要球往上走,就往上走。
这些都是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例子。脑机接口,刚开始做的是改善、康复,它可以实现书写,实现盲人的视觉重建。
更加有想象空间的是什么?
未来五年之后甚至在十年之后,我们可以让普通人可以通过脑机接口,看到可见光光谱以外的电磁波,我们的视觉跟动物一样,拥有了更强的分辨率……增强才是未来脑接口发展的一个终极方向。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材料科学的问题,需要解决排异性、生物相容性的问题。
而脑脑传输(BBI,brain brain interface)则是最难的一个技术。可以让之前只能通过语言表达信息的速度实现指数增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去取代语言,可能在未来,人与人之间不用再通过语言交流了,直接可以信息互传,实现“心有灵犀一点通”。
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可能还需要5年左右;实现对人的听觉或视觉增强功能,大概需要5到10年;如果涉及到把想法转变成语言,把语言转变成电信号传输,电信号再被重新组织成语言,然后再重新组织成电信号,感知道你的想法……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技术壁垒,我觉得至少需要20到30年。
因为它不单单只是算法的问题,涉及到很多硬件的问题,这个过程会更长。比如像芯片要遵循摩尔定律,之前我们一直在说,至少要有10万个电极的脑接口,可能才会是一个比较通用型的脑机接口,但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这里面会有一个挑战,之前我们很多技术可以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但现在我们的新技术产品在国外是没有对标的。从中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的趋势来讲,我们认为这个路是必须要去走的,因为不可能总去依赖别的产品让我们去学习借鉴。
科技进化
人与人的差距是否会被无限放大?
根据凯文·凯利的观点,科技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延续——生物进化可能是以10万年为单位的,但科技进化是以10年为单位的,甚至在未来会呈现指数级的增长。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也这么讲,为了让自己跟AI去PK,必须让自己增强。
我们现在已经整天在讨论,人类什么时候会被AI取代?马斯克这一类的科技信徒比较激进,他们已经在不断通过科技的方式,试图让自己产生进化,从而增强自己,让自己无论是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变得更强大,这代表了一个趋势。
科技的加速演进,会不会让人与人之间形成更大的差距?
我觉得不一定,因为技术总有“普世性”的趋势。举个例子,30年前,只有大老板才能用上“大哥大”,但10年之后,每个人都开始用折叠屏手机了,后来又过了5年,大家又都用上智能手机了。
图10. “大哥大”手机
来源:网络
这就是技术发展的普世性趋势。
因为越到后期,就越不是技术壁垒,而是规模化的壁垒。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认为无论是脑机接口也好,还是未来的其他新技术也好,都会呈现这样一个趋势。
泉果博物馆
答案的力量
The power of Answer
制作:Grif Studio
一个代表心念的光束,随着脑纤维传导,展示出了一个庞大的电子脉冲网络。像潮汐,像星云,暗示着头脑与宇宙巨大未知之间的微妙关系,而真正有趣的是,这种广袤的神经元网络,实际上以极其精妙的方式彼此连接。
Grif Studio通过脑部扫描及翻译建模,将解剖学上高度精确的大脑进行了艺术呈现,并通过光影为它叠加了情感的元素。
该作品的负责人Shane Griffin说:“这些神经通路的复杂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光充当了答案的视觉隐喻,从微观神经元,一直传到轴突,再到蔓延到突触终端。通过这种传导,你既可以看到忧虑如何引起下一个忧虑,也能看到平静如何抚平脑内的脉动,回归如宇宙初始般的静谧。”
2023-10-10 11: 41
2023-10-10 11: 41
2023-10-10 11: 40
2023-10-10 11: 40
2023-10-10 11: 39
2023-10-10 11: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