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稳收官,未来可期——山东城投债展望

周天 2024-01-04 15:10

回顾2023,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省的城投债从年初的备受质疑,到年中的平稳修复,再到三季度获得政策支持,确实经历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获得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展望2024,我们觉得山东省城投债仍然具备一定性价比和配置价值。

进入2023年下半年,城投债投资热情的情绪带动是由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的指导意见引起的,由此部分省份、地区申报了约1.5万亿的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截至到11月底,根据中国债券网的消息,本轮特殊再融资债券已发、待发规模已经超过1.36万亿,分布在28个地区。

1243.png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整理

由此表我们看出,山东获得的特殊再融资债的额度并不算多,额度与福建、四川、河北等省保持持平,处于中游,其原因我们总结如下:

1. 本次化债重点支持的地区主要为债务压力大且自身负担能力弱的一些区域,如天津、云南、贵州等12个省份。从山东自身的实力来看,2022年山东GDP合计8.74万亿,居全国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04.10亿元,排名全国前列,区域财政自给率相对较高,虽然区域内城投平台有息债务规模较大,但较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具有潜力的增长条件以及丰富的金融资源能够对山东省的偿债能力形成良好的支撑。

2.全国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带动了山东省城投收益率下行趋势。本次特殊再融资债发行的根本目的是化债,并且引导城投债的收益率下行,山东省某些地区的城投债收益较高,自然而然的受到了较大的惠及。从市场情绪来看,市场将此次化债作为一个对于全国城投的综合利好,体现了政府信用对于城投债务的加持,对于估值较高的城投债,市场也是“用脚投票”,在面临资产荒的固定收益市场,这波收益的下行较为极速和迅猛。

3.从化债后山东城投债的表现来看,一二级市场均出现了与全国得到再融资债券额度较大的地区相似的情况。以青岛为例,青岛某城投一级发行的认购倍数高达49.2倍。此城投一级市场认购倍数高,也得益于青岛市政府进行的一次股权划转,也可见市场对于青岛此次股权划转的“自身化债行为”的认可,证明了青岛市债务负担虽然较重,但自身具备较强的债务化解能力。本次特殊再融资债将主要用于债务压力较大的潍坊地区债务化解,补齐地区债务化解的短板,近期潍坊市城投公司发行的中票获超24倍认购,票息4%创新低也体现了补短板取得一定成果。

综上所述,山东获得的特殊再融资债的额度并不算多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山东是经济大省,自身具备较强的化债能力,而特殊再融资债券的重点支持地区则债务压力大且偿债能力弱,山东目前暂无需如此多的支持且较大的额度易引发市场过多负面的猜想;第二,山东省在这波整体的化债大趋势下,真正达到了“少花钱多办事”;另外,对于山东的短板如潍坊地区,也是此次再融资债支持的重点,有利于山东补齐短板,增强市场信心,也表明了此次化债目标明确,化债方向精准。

那么,山东城投债在2024年是否还具有配置性价比呢?展望未来,兴华基金固收条线一贯对山东城投债持乐观态度,将坚定不移看好山东城投债化债工作。具体原因如下:

1.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特别提出,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山东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山东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和工业基地。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政府对山东省的重大投资,山东城投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融资工具,将继续受益于山东省强劲的经济增长潜力。

2. 山东省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为城投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山东省政府具有稳定的财务状况和较低的债务水平,这为山东城投债的投资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政府的支持和财务稳定将有助于提高城投债的信用等级,降低投资风险,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3. 山东省的特殊再融资债规模基本处于中游,这为山东省在2024年申请更多的特殊再融资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贵州、天津、云南等省均获得了超过千亿的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额度,这些省份城投债收益率的下行力度较大,利差被压缩得更窄,由此可见,山东省城投债利差曲线并没有这些省份陡峭,利率下行空间仍存。同时,山东省本身距离千亿的发行额度还有一定距离,若有置换隐性债务的需求,山东省未来申请特殊再融资债的空间很大。

综上所述,尽管投资城投债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山东省强劲的经济增长潜力、政府支持和稳定的财务状况以及高收益和稳定的现金流等因素都有助于提高山东城投债的投资吸引力。


风险揭示:本文中所阐述到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当前时点的看法,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也不代表基金管理人对任何股票作出判断。因市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本文当中所陈述到的观点和判断后续可能会发生调整和变化。投资者在购买基金之前请先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法规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与您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