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股上周转跌,Nasdaq周度下跌-1.17%(上周上涨1.74%),S&P周度下跌-0.26%(上周上涨0.95%),Dow指下跌-0.93%(上周下跌-0.11%)。美国利率水平下降,3M震荡维持在5.381%(上周5.385%),2Y回落至4.482%(上周4.542%),10Y回落至4.080%(上周4.187%)。美元指数下跌至102.7420(上周103.8849)。A股延续小幅攀升,上证指数上涨0.63%至3046.02(上周上涨0.74%),深圳成指小幅下跌-0.7%(上周上涨4.03%),沪深300上涨0.20%(上周上涨1.38%),中证1000下跌-0.58%(上周上涨3.37%),万得微盘股指数上涨0.34%(上周上涨1.52%)。此外,招商资管宏观积极(999001.WI)上周上涨0.33%至1245.38,创指数高位。
· 美国就业数据走弱,市场宽松预期有所升温。周度数据来看,截至3月2日的一周,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21.7万,高于预期(21.5万),与前值持平;截至2月24日的一周,持续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190.6万,高于前值(189.8万)。月度数据来看,2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27.5万,虽高于预期(19万)及前值(22.9万),但前两月数据大幅下修(16.7万),同时制造业新增就业负增长(4000),且显著低于预期(1万)及前值(8000),凸显就业市场结构性压力;同期,失业率3.9%,高于预期(3.7%)及前值(3.7%),劳动参与率62.5%,与前值持平。
· 美联储主席Powell在向国会提交的半年度证词中措辞谨慎,坚持称预计不会再次加息,但在完全战胜通胀以前不考虑降息;同时表示银行资本新规草案将释放银行更多资本,美国银行板块延续去年23Q4以来的强势走势。
· 从企业部门看,目前美国企业现金相对充足,得益于Fed延后直至22年开始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大部分企业得以按照低利率锁定资金成本,利率支出处于2000年以来较低水平。近期美国CPI上涨幅度落后于NFIB数据,如果企业预期持续,目前的差距或将收窄,这从侧面反应出Fed担心美国通胀二次抬头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 我们仍然维持之前对美国基准利率未来走势的判断,今年对Fed降息的预期不宜过度乐观,目前看美国最早也需要等到6月份,或者今年更晚才有可能降息。美股去年四季度的盈利情况仍然出色,与财报季以前盈利增长预期1.2%相比,实际EPS的增长达到了8%,这一增长幅度无疑从哪个宏观角度看都是超预期的。
· 英国PMI的商品售价意外升至23Q4以来新高,高涨的商品价格意味着英国CPI同比预计将升至4%,远高于英国央行目标利率。具体来看,推高物价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链延误攀升至23年以来高位,这或许与红海正在发生的地缘冲突不无关系。欧洲方面,2月PMI商品售价亦有所上升,与美国相比展示了更高的商品价格粘性。这部分解释了近期英镑美元、欧元美元陆续走强的部分原因。
· 后续仍需关注3月18-19日召开的日本央行议息会议,此前三菱金融集团表示,预计日本央行将在2周内退出负利率,这与市场目前对加息的中性定价存在分歧,建议读者近期关注BOJ潜在的加息举措,这或将决定未来一段时间USD的走势。
· 国内宏观方面,需求扩张叠加基数效应,我国进出口增速均小幅上行。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6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3.75万亿元,增长10.3%,进口2.86万亿元,增长6.7%。价格表现整体符合“服务走强、生产偏弱”的经济基本面。受春节效应影响,CPI同比转正。据统计局官网公布数据,2月,CPI同比增长0.7%,高于预期(-0.34%)及前值(-0.8%)。
· 国内债市方面,资金面整体继续保持均衡偏宽松。短期内,央行维护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确定性仍较强。在政策宽松预期及机构资产荒助推下,债市收益率下行趋势延续。短期内,利差不断压薄,调整风险亦在逐渐积聚。受前期经济预期悲观影响的长端快速下行,在当下位置配置性价比快速下降,建议读者关注近期市场波动放大的潜在风险。
· 上周国内市场宽基指数涨跌互现,成交量从万亿日渐缩小至不到9000亿,如我们此前所述,当前市场在回到3000点以上后进入了第一个分歧阶段,单边的上下行较难出现,此外率先调整的大盘及红利在这周震荡市中表现较优,而前两周涨幅较大的AI相关科技股在这周迎来了一定资金的兑现,全周来看,红利指数、上证指数和中证2000指涨幅居前,科创100、科创50、创业板指跌幅居前。
· 我们认为24Q1或许是A股外部环境相对不错的阶段,一方面两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5%GDP增长率相较IMF预测处于区间上沿,给市场注入了较大的信心,近期春节期间消费数据、通胀数据、以及出口数据均远超预期,为市场信心注入了数据支持;另一方面,美国大选外溢的市场扰动一般将从Q2开始逐步推高波动率直到11月大选日后不确定性完全消除。因此要在不确定的市场波动中尽量把握相对确定的投资机会看,当下阶段我们给予市场趋势benefit of doubt,维持对当下反弹维持中性乐观的基本判断。
· 我们维持前期对于国企投资价值的判断,预计国企因子的超额收益或将延续。建议关注近期行业景气度边际改善的下游行业,包括半导体、电网设备、通信设备等行业;从动量角度看,建议关注消费电子、炼化及贸易、国有大型银行等行业;从资金流向角度看,建议关关注小家电、航海装备II、电力等行业。今年到目前为止市场已经走出了相对明确的市场脉络,国企上市公司的估值修复,以及外需驱动的行业盈利修复。
美股上周转跌,Nasdaq周度下跌-1.17%(上周上涨1.74%),S&P周度下跌-0.26%(上周上涨0.95%),Dow指下跌-0.93%(上周下跌-0.11%)。美国利率水平下降,3M震荡维持在5.381%(上周5.385%),2Y回落至4.482%(上周4.542%),10Y回落至4.080%(上周4.187%)。美元指数下跌至102.7420(上周103.8849)。A股延续小幅攀升,上证指数上涨0.63%至3046.02(上周上涨0.74%),深圳成指小幅下跌-0.7%(上周上涨4.03%),沪深300上涨0.20%(上周上涨1.38%),中证1000下跌-0.58%(上周上涨3.37%),万得微盘股指数上涨0.34%(上周上涨1.52%)。此外,招商资管宏观积极(999001.WI)上周上涨0.33%至1245.38,创指数高位。美国就业数据走弱,市场宽松预期有所升温。周度数据来看,截至3月2日的一周,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21.7万,高于预期(21.5万),与前值持平;截至2月24日的一周,持续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190.6万,高于前值(189.8万)。月度数据来看,2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27.5万,虽高于预期(19万)及前值(22.9万),但前两月数据大幅下修(16.7万),同时制造业新增就业负增长(4000),且显著低于预期(1万)及前值(8000),凸显就业市场结构性压力;同期,失业率3.9%,高于预期(3.7%)及前值(3.7%),劳动参与率62.5%,与前值持平。美联储主席Powell在向国会递交的半年度证词中措辞谨慎,坚持称预计不会再次加息,但在完全战胜通胀以前不考虑降息;同时表示银行资本新规草案将释放银行更多资本,美国银行板块延续去年23Q4以来的强势走势。根据Haver Analytics数据,从Zillows房租指数以及新租户重复租金指数可以看到,CPI中的住宅租金通胀分项预计在24年有望延续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当前服务业通胀成为通胀主要贡献之后,即便在全球经济大幅放缓情境下通胀依然可能变得顽固,因为较高的劳动力密度暗示着服务业通胀在结构层面将更持久,提升了短期维持通胀的压力。【来源:BLS,Zillow,Haver Analytics,BofA】从企业部门看,目前美国企业现金相对充足,得益于Fed延后直至22年开始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大部分企业得以按照低利率锁定资金成本,利率支出处于2000年以来较低水平。另外,根据全美独立企业联盟(NFIB)数据,美国1万家企业样本计划在未来三个月提高销售价格的企业占比从23年20%上升至当下40%,该指数通常领先于CPI指标且走势高度相关,近期美国CPI上涨幅度落后于NFIB数据,如果企业预期持续,目前的差距或将收窄,这从侧面反应出Fed担心美国通胀二次抬头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来源:St.Louis Fed,Bloomberg】【来源:NFIB,Real Investment Advice】我们仍然维持之前对美国基准利率未来走势的判断,今年对Fed降息的预期不宜过度乐观,目前看美国最早也需要等到6月份,或者今年更晚才有可能降息。特别是美国经济整体韧性较强背景下,我们观察到一方面美国公司在本次货币紧缩中手握大量现金,高利息借贷成本的支出项很大程度被上市公司持有的现金资产的收入项以及较低的企业税offset,这或许解释了本轮Fed快速收紧货币政策几乎未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产生显著影响的原因。美股去年四季度的盈利情况仍然出色,与财报季以前盈利增长预期1.2%相比,实际EPS的增长达到了8%,这一增长幅度无疑从哪个宏观角度看都是超预期的。另外更具Bloomberg数据,目前约76%的公司业绩意外向好。在高于4%的10Y美债利率位置,根据美国银行财富管理方面的数据,约35%的受访者表示将资金转投至债券市场,与转投至权益市场的比例基本持平,相较之下持有现金的人数比例大幅缩减。【来源:BofA Global Research】美国经济增长方面边际走弱。美国ISM PMI非制造业PMI降至52.6,前值(53.4),延续此前官方2月制造业PMI 47.8的弱势,低于预期(49.1)及前值(49.1)。英国PMI的商品售价意外升至23Q4以来新高,高涨的商品价格意味着英国CPI同比预计将升至4%,远高于英国央行目标利率。具体来看,推高物价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链延误攀升至23年以来高位,这或许与红海正在发生的地缘冲突不无关系。欧洲方面,2月PMI商品售价亦有所上升,与美国相比展示了更高的商品价格粘性。这部分解释了近期英镑美元、欧元美元陆续走强的部分原因。后续仍需关注3月18-19日召开的日本央行议息会议,此前三菱金融集团表示,预计日本央行将在2周内退出负利率,这与市场目前对加息的中性定价存在分歧,建议读者近期关注BOJ潜在的加息举措,这或将决定未来一段时间USD的走势。国内宏观方面,需求扩张叠加基数效应,我国进出口增速均小幅上行。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6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3.75万亿元,增长10.3%,进口2.86万亿元,增长6.7%。按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9308.6亿美元,增长5.5%。其中出口增长7.1%,进口增长3.5%,贸易顺差扩大20.5%。国别方面,对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3%、5.0%、6.0%及-9.4%,对美国和东盟的出口额增速均显著回温,对欧盟和日本出口降幅有所扩张。1-2月对俄罗斯的出口12.5%,虽较2023年底增速有所下滑,但仍高于整体出口增速。产品方面来看,出口机电产品占总额的59.08%,仍占主导地位,同比增长8.5%。海外紧缩周期进入尾声,全球经济存在企稳回升的可能,对我国出口仍有一定支撑。价格表现整体符合“服务走强、生产偏弱”的经济基本面。受春节效应影响,CPI同比转正。据统计局官网公布数据,2月,CPI同比增长0.7%,高于预期(-0.34%)及前值(-0.8%)。其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6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1.3个百分点。除受本月环比价格上涨影响外,也有春节错月的影响。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9%,降幅比上月收窄5.0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17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89个百分点,主要是服务尤其是出行类服务价格上涨较多。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为2022年2月以来最高涨幅。同期,PPI同比下跌2.7%,弱于前值(-2.5%)及预期(-2.47%)。其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2.3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受国际能源价格低位运行影响,上游工业品价格环比下跌,中下游工业品需求回落带动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下跌。经济内生动能仍较弱,5%的增长目标实现,需要逆周期调节政策持续加码,在以“财政为主、货币为辅”的政策组合对冲下,2024年经济有望延续修复态势。经济弱修复的同时,通胀或将温和回升。实际利率偏高,一定程度上压制投资及消费需求,货币政策整体仍将保持宽松趋势。但考虑到海外主要央行宽松周期迟于预期,对我国货币政策仍有一定掣肘,故宽松节奏和力度可能弱于预期。短期内央行仍大概率采取“结构性价格政策为主,总量政策为辅”的组合。国内债市方面,资金面整体继续保持均衡偏宽松。短期内,央行维护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确定性仍较强。财政加大发力力度会对资金面形成扰动,需要央行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但在“防空转”及汇率压力下,央行更为倚重结构性价格政策,直接作用于“宽信用”,由此资金分层效应或将更为明显,对杠杆策略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在政策宽松预期及机构资产荒助推下,债市收益率下行趋势延续。短期内,利差不断压薄,调整风险亦在逐渐积聚。受前期经济预期悲观影响的长端快速下行,在当下位置配置性价比快速下降,建议读者关注近期市场波动放大的潜在风险。长期来看,经济潜在增速下行仍支撑利率中枢大概率下移,对债市继续形成一定支撑。若在5%的增速目标下,货币、财政政策均加码带动宽信用,亦会对利率债(尤其是长久期)带来一定调整压力。需持续关注2024年货币财政政策的发力配合节奏。上周国内市场宽基指数涨跌互现,成交量从万亿日渐缩小至不到9000亿,如我们此前所述,当前市场在回到3000点以上后进入了第一个分歧阶段,单边的上下行较难出现,此外率先调整的大盘及红利在这周震荡市中表现较优,而前两周涨幅较大的AI相关科技股在这周迎来了一定资金的兑现,全周来看,红利指数、上证指数和中证2000指涨幅居前,科创100、科创50、创业板指跌幅居前。分行业看,1)由于美联储在这周释放较多鸽派言论,美元指数大幅下行,这周油价、贵金属、工业金属价格都有明显上行,带动石油石化、有色金属板块领涨;2)由于马斯克表示算力大发展背后可能导致缺电,因此算力的炒作也一定程度延申到公用事业的电力以及煤炭板块,带动这两个板块涨幅居前;3)由于房地产龙头公司受困于偿债问题,叠加房地产高频数据仍然不乐观,所以房地产板块领跌市场;4)医药生物则受到美国参议院通过对于国内CXO龙头的限制法案,导致医药板块整体下跌较多。全周来看,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公用事业、煤炭和纺织服装涨幅居前;房地产、商贸零售、传媒、非银金融和医药生物跌幅居前。中期维度看,美国今年上半年降息概率仍有波动,前期受盈利预期改善的美股24年开年以来的上涨基本定价完毕,下个阶段在无风险利率无实质降息情况下,美股的波动率或将有所抬升。另一方面,A股在春节前一周触底反弹,走出了一波独立行情,我们认为目前A股仍然运行在此前超跌反弹后的乐观预期下,或已经入右侧阶段。近期发布的多项宏观数据均已给出市场延续中期行情的线索。尽管2月以来A股上涨延续,但是当前中国股市估值无论从绝对或者相对角度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MSCI,FactSet,GS Global Investment Research】另外,我们认为24Q1或许是A股外部环境相对不错的阶段,一方面两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5%GDP增长率相较IMF预测处于区间上沿,给市场注入了较大的信心,近期春节期间消费数据、通胀数据、以及出口数据均远超预期,为市场信心注入了数据支持;另一方面,美国大选外溢的市场扰动一般将从Q2开始逐步推高波动率直到11月大选日后不确定性完全消除。因此要在不确定的市场波动中尽量把握相对确定的投资机会从盈亏比的角度看,当下阶段我们给予市场趋势benefit of doubt,维持对当下反弹维持中性乐观的基本判断。【来源:BofA Global Research】我们维持前期对于国企投资价值的判断,预计国企因子的超额收益或将延续,在市场风偏较弱背景下,资金对于收益的确定性更愿意给予溢价。从行业比较景气度角度看,根据通联数据分析目前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有13个行业正处于景气度预期回升转好的区间,4个行业处于景气区间,24Q2末行业景气度好转的行业个数将上升至18个行业。建议关注近期行业景气度边际改善的下游行业,包括半导体、电网设备、通信设备等行业;从动量角度看,建议关注消费电子、炼化及贸易、国有大型银行等行业;从资金流向角度看,建议关关注小家电、航海装备II、电力等行业。今年到目前为止市场已经走出了相对明确的市场脉络,国企上市公司的估值修复,以及外需驱动的行业盈利修复。近期需要关注美股波动对于A股科技板块的潜在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或将决定这类板块是否能走出独立行情。下个阶段建议关注今年再通胀逻辑下的投资机会。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所载信息为截至报告发布日前可获取的最新数据,信息基于相关数据方数据整理而来,资料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但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及其雇员不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材料仅供本公司客户浏览、阅读,未经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允许,任何人不得将此资料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转载或发布,不得对本资料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不得另行转发。本材料内容版权归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所有,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本材料拥有最终解释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以任何方式使用本材料,即视为已完全知悉、理解并接受本声明及提示的全部内容。本材料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立场,也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
本次内容及观点所涉及信息为截至报告发布日前可获取的最新数据,信息基于相关数据方数据整理而来。本次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投资建议或承诺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直播视频、截图、展示材料等相关素材仅限于管理人与合作平台开展品牌宣传之目的,禁止第三方机构单独摘引、截取或以其他不恰当方式转播。管理人与股东之间实行业务隔离制度,股东并不直接参与资管计划财产的投资运作。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集合计划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集合计划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产品资产,但不保证产品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产品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管理人管理的其他产品的业绩并不构成对产品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提醒您产品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产品运营状况与产品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管理人、托管人、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产品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