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许利明:深V反弹后,聊聊当下市场的“变”与“不变”

2024-03-22 16:51

图片


图片

   基金经理   许利明   


拥有26年证券从业经验,其中包含超9年公募基金管理经验,首批养老FOF基金经理之一,多年来持续深耕养老投资研究,具备丰富的组合管理经验、出色的宏观配置能力和良好的金融工程功底。




复盘开年以来股票市场



进入2024年以来,A股市场出现了大幅波动,核心问题是市场资金出现结构性失衡。由于2022年和2023年,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收益非常差,整个市场的资金始终处于存量博弈状态,在以往的经济周期和股市周期中,当经济下滑到一定阶段后,经济体内生的复苏动力就会显现出来,外围资金就会流回到股票市场,从而推动市场上涨。但开年以来,投资者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经济复苏信号,因此市场资金逐渐失去耐心,由前两年的存量博弈变成了减量博弈。资金大规模从股票市场流出,流入的资金则越来越少,进而在春节前的一段时间里形成了结构性流动性枯竭,进而引发了部分股票上的挤踏效应。从结构上看从1月26日至2月6日,小微盘股遭遇了一场 “流动性”风暴,纷纷重挫;而大盘价值本就具备抗波动属性,在部分长期资金的“援驰”下表现相对强势。



图片


但自2月7日起,市场流动性问题得以缓释,A股市场走出了一波超预期的反弹行情,大小盘重拾2023年3月以来的中期趋势,沪指重回3000点,截至目前,多数宽基指数年内涨幅已经回正,前期跌幅较大的中证500、创业板指已经收复失地,科创50转为小幅下跌。


整体看,伴随着2月份月线级别的大幅反弹圆满结束,市场自2024年伊始所经历的流动性危机已显著缓解,逐步恢复“平静”。因此,市场焦点预计将重新聚焦于经济基本面、公司盈利能力以及资金面的边际供需等核心要素。




市场短期怎么看?哪些积极变化值得关注?


开年市场的超预期波动是资金短期结构性失衡造成的,不是因为基本面原因造成的。从历史经验看,由于市场机制存在内在稳定机制,资金的结构性失衡不会长期持续,当一部分股票极度超跌后,将吸引外围的理性投资者进入市场,从而起到稳定市场的效果。


近期随着市场回暖,具有市场资金风向标之称的北上资金迄今北向净流入额已达734.43亿元;仅2月单月就大额净流入607.44亿元,月度净流入创12个月新高,更是一举超过了去年全年437亿的净买入额(数据来源:Wind)


这说明,当前市场的估值水平对长线资金己经具备了较强吸引力。即便市场短期面临波动,相信会有更多的理性投资者把资金注入市场,对市场产生支持作用。与北上资金相似的,其他层面的资金也会根据市场的相对吸引力判断是否回到市场,复苏交易或将逐渐活跃,投资者风险偏好持续修复,结构性机会不断显现。


另外,我们看到,政策对市场的呵护“初心不改”,资本市场+经济组合拳双重托底;从基本面情况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情况比此前的预期要好,未来出现平稳复苏应该是今年宏观经济的主基调,对A股市场也是有利的。


即便经历了前期的反弹,但当前A股仍属于大周期底部,优质权益资产的投资机会逐步显现。未来市场的波动将重新回归到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景气程度,上市公司业绩和股票市场估值,这几个主要的维度里面。中国资本市场在波动中向前发展是主基调,困难是短期的,成长是长期的,我们不需要因为短期的困难对未来失去信心,忽视光明的前景。


回看我国股市历史情况,在2015年中期,以及2016年初,股票市场也出现过很短时间即下跌超过20%的情况,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持有股票型基金,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基金指数整体上都又创出了历史新高。虽然这种修复需要一定时间,但结果具有较高的确定性。




长期投资者更应该关注什么?


从长期角度,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1)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总基调不会变。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进入深水区叠加疫情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波动规律与过去几十年的情况出现明显区别,因此一部分投资者出现相对悲观的判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经济结构转型已经走过了最艰难时刻,而一次性冲击也基本上已经消除,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向上的总基调不会变,股票市场震荡向上的总基调因此也不会变。虽然这次开始于2021年的熊市时间和空间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会创出新高。


(2)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总基调不会变。前些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房地产相关产业,因此有机会把自己做大的行业和公司,大都与房地产行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能源行业除外)但是经济结构转型进入深水区后,这些受益于房地产行业的公司将不得不转型。相比之下,未来有机会承接新的经济增长重任的行业和公司,现在必然处于还比较弱小的阶段,市场需要给它们时间,它们当中总会有一部分公司能长成参天大树,从而给投资带来丰厚回报。在资本市场及上市公司遇到短期挫折的时候,投资者保持足够耐心,等待新生力量开花结果,是最好的选择。小市值风格的股票将更多的受益于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


(3)相信基金经理为持有人长期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观察过去二十多年公募基金发展历程,相对于沪深300指数,公募基金整体上为持有人创造了年化超过4%的超额收益。其中在2019年到2021年这几年,超额收益高达惊人的10%左右。从长期看,4%左右的平均超额水平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从中期看,2019年到2021年近10%的超额水平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从2022年开始,股票型公募基金的超额收益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吐,这是正常现象。


未来,我认为,公募基金为持有人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依然存在。这是因为,股票指数当中,不同股票的权重是依据这个股票的市值计算的,它更多地代表这个公司过去有多强大。而在公募基金的操作中,基金经理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更充分的信息,对不同股票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最终决定持有该股票的数量,这相当于依据股票未来发展前景,给股票重新赋予权重。只要基金经理们在持续的研究深耕,那么公募基金为持有人创造超额收益的大方向就不会变。事实上,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过去表现优异的企业,在转型背景下,表现不如从前是正常现象,因此基金经理们着眼于未来的选择一定具有或多或少的价值。相比之下,经济结构长期保持不变的欧美等国,基金经理创造超额收益的难度就非常大了。


(4)在经历了超额收益连续三年回吐之后,进一步看空基金经理的能力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把2024年从年初至今算成一个年度的话,主动偏股型基金的超额收益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回吐。这种回吐主要来自2019年到2021年这几年超额水平的过高。资本市场在超额收益这个问题上,有着极强的内在稳定机制,遵循均值回归原则。当超额收益过高时,我们要警惕这种超额不能长期持续,不能盲目乐观,相反当超额收益过低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过低水平也不能长期持续,不用盲目悲观。或者说,基金经理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对市场中每件事情都做出正确判断,因此,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创造超额收益,但从整体上看,基金经理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均值终将回归。


(5)养老目标基金经理在普通公募基金经理的基础上,根据行业风格板块的分析和选择,力争为持有人再创造一些超额收益,这个能力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也是可以实现的。


(6)养老投资是一项长期投资,在长达十几年的投资周期里,中国股票市场必将经历多个牛熊交替。在熊市的底部区域,我们要保持信心和耐心。在牛市的顶部区域,我们要有风险意识,不盲目冒进。这是让我们的长期投资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途径。




养老投资怎么看?


由于这次市场变化超出了以往周期的经验,组合内持仓较多的小市值风格在春节前出现了超预期下跌,给基金净值带来了一定波动。但在大的方向上,股票市场还是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重新涨起来的。


我们相信,任何一种投资方法都有顺境期和逆境期,有些时候市场环境比较适合这种方法,而另外一些市场环境下,另外一些投资方法则可能更擅长。近两年,本人采用的投资方法依然是多年以来一直沿用并不断更新的“多维度风格轮动”模型,从长期看,这个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是比较适合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的投资方法。只要坚持下去,组合的波动情况将最终回到市场正轨上,不会出现长期偏差。


养老投资是一项长期投资,在市场底部区域,正是我们发挥长钱优势,积极布局的良好时机,我们也会依据当时我们对基本面的研究情况,不断优化投资组合。



注:投资者须理解养老目标日期基金仅作为完整的退休计划的一部分,完整的退休计划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个人购买的养老投资品等。因此本基金对于在退休期间提供充足的退休收入不做保证,并且,本基金的基金份额净值随市场波动,即使在临近目标日期或目标日期以后,本基金仍然存在基金份额净值下跌的可能性,从而可能导致投资人在退休或退休后面临投资损失,请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养老”的名称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养老目标基金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

风险提示:1.“养老”的名称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养老目标基金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2.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3.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 《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違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4.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5.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 “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8.本资料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于投资人的任何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