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报解读 | 透视“高股息”的本质,展望“高质量”新机遇

鹏扬基金 2024-04-30 14:55

市场回顾:2月初出现的小盘股流动性风险带动大盘快速下跌,但是在稳定资本市场政策以及部分高股息股票的价值支撑下,市场迅速反弹。未来资本市场又将如何演绎呢?在此,我们邀请到鹏扬基金股票投资部基金经理李人望进行解读。

在市场热议的高股息现象背后,李人望认为其本质是市场避险情绪驱动,导致投资者对有稳定增长、持续分红类型公司的偏好。这类高股息公司固然是资本市场“高质量”上市公司的一部分,但也并非全部,还有一些公司短期分红特征虽不明显,但能通过产业再投资实现成长性,给股东带来不错的长期资本回报。目前很多相关高质量的股票估值仍处在历史分位数的偏低位置,具备良好的风险收益比,非常值得关注。

图片

李人望,清华大学化学生物基础科学本科,化学工程系硕士。拥有13年证券研究投资经验。20229月加入鹏扬基金,现任鹏扬景兴/鹏扬丰融价值先锋/鹏扬红利优选基金经理。

个人风格特征:

  • 偏好消费+制造业投资,善于把握产业周期驱动的机会

  • 擅长PB-ROE估值体系下选股,善于发掘资产价值重估的机会

  • 重点关注公司经营壁垒、产业链中议价能力

  • 为投资者精打细算,以尽可能低价买入高质量公司


投资理念:重视长期资本回报

1、过去两年多时间,“高股息”、“红利策略”在A股投资当中盛行,政策也很鼓励上市公司持续进行合理分红回馈投资者。请问,“高股息”是否是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标准?
答:持续的分红的确是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果公司业务做到了自身的天花板,公司的资本也没有更好的内部扩张或外部并购的投资方向了,那么为了股东利益,这时就要通过分红或者回购方式回馈股东,股东拿到分红之后可以寻找其他更好的投资渠道实现其资产增值。但如果上市公司判断其业务增长前景光明,也有能力去追求业务机会,那么把现金利润留下来进行再投资,有机会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率,这时候不分红而继续投资才是上市公司最大化股东回报的方法。
无论哪种方式,只要是公司管理层基于专业务实的判断和最大化股东价值的理念做出的决策,都是合理的,最终分红还是扩大生产则与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公司自身发展潜力有很大关系。有的行业需求增长潜力少、资本开支空间少、现金流稳定,所以上市公司少投资多分红;有的行业需求增长潜力大、资本开支空间大,所以上市公司还能通过投资扩张来提升ROE,长期看股东也能从中获益。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两种情况其实都不少见。

投资者如果是单纯追求高分红,反映出一种避险情绪,意味着各行各业都难以找到很好的产业投资机会,上市公司与其再投资不如将现金分给股东。对于那些长期增长增速个位数、现金流好、公司治理优良的公司,股息率的确会阶段性地体现出吸引力。但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与产业政策同向发力,还会带来很多产业机会。对于一个已达到126万亿总体量的经济体,今年预计录得5%左右的GDP实际增速和更高的名义增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则带来了制造业丰富转型升级机会,全年企业盈利有望好于去年,全球制造业投资周期在今年也是复苏有望支撑外需,所以相信稍微拉长时间来看,还是有很多公司能通过产业再投资提升股东回报的。

2、从可量化的财务指标角度,什么是“高质量上市公司”呢?

答:在我看来,“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就是长年资本回报足够高(我认为如果达到20%以上算极优秀,达到15%以上算不错)。从财报数据上,我们只能看到过去的情况,而股票投资是对公司的未来进行定价,那么未来的情况就要通过分析壁垒、空间等方式来进行预测,这些预测取决于对行业的理解,对公司管理层的信任等,需要依靠经验、调研等偏主观的因素来判断。根据对国内外不同行业的历史经验,我们也可以大概推测出哪些商业模式具备高质量的特征。

3、对大小盘有没有偏好?

答:我对市值没有特别偏好,更注重公司的长期资本回报率。

一季度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可以为经济好转做布局了

1、同为高分红、重资产公司,一季度相对于减仓的煤炭、高速而言,电信运营商、石油公司为何还是持仓重点?

答:煤炭公司主要是因为没有需求量的增长了,只有分红,而煤价的中枢位置就是目前的位置,既不会大涨也不会大跌,因此预期收益率就是股息率,而电信运营商(港股)还有7%分红+5%的增长,有的石油公司也有7%的分红+10%的量增预期在,虽然油价会波动,但是油价80美元/桶的中枢还是有支撑的,因为过去几年全球石油行业的资本开支不足,供给在持续收缩后具有扩张的空间。

2、在宏观经济逆风期依然保持稳健增长的白酒、乳业、调味品等食品饮料公司和互联网公司,这些行业龙头也曾是前几年赛道投资派偏爱的股票,经历了前期的深度调整,目前的持仓逻辑如何呢?

答:投资者对这些行业龙头的基本面没有太大疑问,他们主要也不是交易结构问题,而是估值问题,因为前几年估值太高了。现在估值对应这样的商业模式,以及未来预期的10%以上的增长,是十分合适的标的

3、您持仓当中的估值合适、具有不错资本回报的“制造业的隐形冠军”,能否再具体一点讲?如何发现那些不受关注的隐形冠军?什么样的隐形冠军具备更强的供应链议价能力?

答:主要首先看历史ROE和现金流情况,这些都能侧面说明公司的产业链议价能力。然后看产业发展的历史,公司经历了什么样的竞争后获得了目前的地位,这些优势可以维持的理由是什么。
通常竞争优势有三种:一是供给侧优势,也包括成本优势,往往来自于专利保护或者独享的关键原材料供应渠道;二是需求侧竞争优势,客户因为习惯、转换成本过高,或者寻找不到替代品,因此被锁定了;三是规模经济效益竞争优势,适用于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较高的行业。每家企业的优势不同,但总体可以归结为以上中的某个或某几个。

我认为,最好的壁垒是基于规模优势,且具有客户粘性的壁垒,比如很多消费品公司因为品牌力的原因,就具有很强的客户粘性,且具有规模优势,使得他的单位研发、分销和制造的成本明显低于其他同类型企业,从而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4、今年以来地产股波动较大,季报显示对于房地产产业链上的物业公司您愿意继续持有,能否对其价值提升的前景逻辑讲一讲?这类公司投资有哪些风险?

答:首先这些物业公司增长仍然不错,市场风险主要是因为房地产的影响而导致估值被压缩。当中有的物业公司业绩仍有超过15%的增长,有些甚至更高。因为物业管理是一门存量生意,物业股未来的稳定性也足够好,随着房地产的风险最危险的时候逐渐过去,留下的国企物业公司很可能会是这个行业内的大玩家,会有业绩提升和价值估值重估的机会。因为现在就是10-15倍的估值,未来会有戴维斯双击的机会。

5、去年以来我国出口数据保持韧性,“出海”也不少上市公司面对国内激烈竞争格局的选择。您如何评估上市公司出海的前景?什么样的公司在“走出去”时他们的壁垒更坚固?

答:国外的竞争格局通常好于国内,同样的产品盈利能力要强于国内,但是要找在国外做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拥有自主品牌的制造商)的企业,而不能只找代工的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代工厂)企业,因为代工会面临品牌商随时压价或者替换供应商的情况,只有自己的品牌才能保证长期竞争力。另外出口型企业基本是主打性价比,最好找渗透率低的。因此,一句话总结,就是找有成本优势、有价格性价比的OBM企业。

6、如何看待后市机会并控制回撤?
答: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陆续披露,我们对持仓的公司进行了定期跟踪,并根据未来的风险收益比动态调整组合。我们根据财报检验组合持仓公司的经营情况,并且站在目前时点上对未来进行合理的判断。中国经济的处境有可能在逐步改善,和经济敏感度高的标的接下来有可能会表现不错,比如白酒、互联网、港股消费股等。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演,优秀上市公司的股价必然会回到合理的估值水平,为投资者带来回报。但是这个过程时间是不确定的,有些重估需要几个月,有些需要3年,重估有时是公司突然提高分红(如电信运营商、煤炭的龙头公司),有时是经营改善了,有时事前甚至找不到合理的原因,但事后总有解释。我们通过分散的持仓来确保,即使是短期价值不被市场重估、甚至下跌的股票,也不会很大地影响整体组合净值。

投资研究习惯:发现有好品质的管理层

1、问:自己如何发掘有价值的个股的?

答:标的来源于卖方、内部研究团队以及结合自己经验积累一个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筛选,然后会先把多年的报表和业务看一下,根据报表质量就能知道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商业模式等,然后根据目前的估值水平来判断有没有投资价值。日常工作除了跟踪持有标的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挖出潜在标的,用于和持仓进行比较,选出性价比更高的标的。

2、问:日常工作中,花多少时间精力去上市公司调研?调研中最关注上市公司的哪方面情况?
答:花时间看资料看的多,亲自上门调研的相对有限,我认为很多信息并不是必须要通过上门调研获得的。从调研的角度看,那些有高的平均ROE,好的商业模式,是需要去做现场调研的。对于其他公司,我们内部研究员有比较完整和长期的跟踪,我自己也会做很多案头工作,来留意他们的变化。

在调研中,我最关注的几个方面: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品质,是否把资本回报这项指标放在第一位,是否具有回馈股东意识,过去几年的业务规划是否如预期中进行,还是说暂时看到别的暴利行业而出现了分心。我会记下公司目前的发展战略和业务重点,以便之后进行跟踪,看看公司的执行力情况。一个有好品质的管理层团队是值钱的。

3、问:PB-ROE估值方法为何有望更适合于未来一段时间的国内股票投资?发现资产价值重估的机会,市场覆盖面会很大,自己如何能做到?政策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PB-ROE适合重资产制造业,A股制造业公司很多,且ROE会随着经济和产业周期变化上下波动,这些可以用PB-ROE方法。但这个方法不太适合消费行业。至于互联网和消费类公司,还是从壁垒、空间这些角度来思考问题。
我理解的资产重估是指企业的现价相对长期的自由现金流折现有所打折,日后有望恢复。这个折扣为什么在未来可以恢复,通常需要上市公司提高分红(对于很低市盈率公司)或者在一个中期维度内进入景气周期。一方面我们看到政策对公司分红的引导,另一方面我们相信中国经济中期动能在今年会逐渐恢复,两因素都是对资产价值重估有利的。

政策对选股并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理解政策对股票定价的作用,需要更深入到产业供需和企业基本面,不能只简单看支持不支持。只要不违背政策的公司都可以投资,有些是政策鼓励的东西,但因为没有壁垒,也造成了产能过剩,这样的行业反而要回避。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