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经济:那些曾被认为永不破裂的“泡沫” | 泉果探照灯

2024-05-13 10:08

泉心泉意

1913年,靠着鸵鸟养殖,南非一度成为排名前列的经济强国。


许多业内人士都深信,鸵鸟养殖业的利润会源源不断,因为羽毛是值得世代相传的稀缺财富,鸵鸟养殖也将成为南非的永久产业。


人类经济史几乎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个泡沫产生又破灭的历史。仅以拉丁美洲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淘金投机泡沫、地产泡沫、铁路泡沫,接着是另一个铁路泡沫......


贵金属、土地、科技……我们能想象到的每一个稀缺的资源,新兴的技术,都能成为投机者炒作的温床。


但还有一些泡沫,从现在的视角看起来,简直匪夷所思。


比如,就在上个世纪,曾经流行过所谓“羽毛经济”的概念,动物的绒毛和鸟类的羽毛,成为了人们争相投资的标的物,而这个泡沫,也如同轻飘飘的羽毛一样,随风而逝。


但这些荒诞的“羽毛”背后,不知道又发生了多少因为贪婪和短视而引发的悲欢离合……

图片
图片

尸横遍野

南非鸵鸟泡沫

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船上搭载了各种奇珍异宝。但船上最值钱的,其实并不是电影中的“海洋之心”钻石,而是——40多箱鸵鸟毛!(也有说是12箱鸵鸟羽毛。)

图1.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钻石

图片

人们对羽毛饰品的热爱可谓是由来已久。早在1521年,编撰了号称“世界上第一本时尚书籍”的德国人Matthäus Schwarz,就佩戴羽毛头饰,出现在了自己的杂志上。

图2. Matthäus Schwarz佩戴驼鸟毛帽子

图片

在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Marie Antoinette)的推动下,女士们的鸵鸟毛发饰足有快一米高。歌剧院里的后排观众愤怒于看不到舞台,贵族太太在马车里甚至要把头伸出窗外。

图3. 夸张的驼鸟毛发饰

图片

19世纪80年代,“羽毛狂热”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当时一位美国时尚评论员说“一位时髦的女士,就得像刚出壳的毛绒绒的小鸟(A well-dressed woman nowadays is as fluffy as a downy bird fresh from the nest.)”


1913年,作为全球鸵鸟养殖中心的南非,鸵鸟数量从几乎为零增长到了776,000只。


依赖羽毛产业,南非一度成为排名前列的经济强国。鸵鸟毛成为南非的第三大出品商品,仅次于黄金和钻石。


南非的羽毛大亨们富可敌国,操纵政局。


许多业内人士都深信,鸵鸟养殖业的利润会源源不断,因为羽毛是值得世代相传的稀缺财富,鸵鸟养殖也将成为南非的永久产业。

图4. 伦勃朗《拿鸵鸟羽毛的妇人》

图片

当时,南非和美国甚至一度因为鸵鸟产业,而爆发了国际竞争。


美国发现,自己有几个州也很适合养殖鸵鸟的气候条件,在这个领域,两国的竞争日益胶着。


这时,巴巴里鸵鸟的神话重出江湖!传说非洲的巴巴里鸵鸟,相比于其他品种,羽毛具有一种优越的特性——“双绒毛”!


双倍的羽毛,岂不是双倍的利润?


于是,在191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两国羽毛商各派了一支远征军进入非洲深处,寻找传说中的巴巴里鸵鸟。


期间经历了围剿、间谍、袭击,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南非人终于击败美国,在法国雇佣兵的眼皮子下,在船上24小时待命,运送了127只巴巴里鸵鸟回国。

图5. Feathered fair in a fright, John Collet

图片

然而世事吊诡,还没等到“双倍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名媛们的奢靡舞会一夜之间结束,南非的鸵鸟生意也一下落入了冰点。


其中,还有一个原因颇为有趣——汽车发明后,贵妇们戴着蓬蓬的高帽子,根本坐不进车里!


就这样,曾被视作永恒稀缺藏品的羽毛市场,开始永久地终结了。


羽毛商人们一夜破产。


无法面对现实的农场主们选择了自杀。


鸵鸟失去了经济价值,自然也没有人再为它们投喂食物。


无数鸵鸟的尸体散落在南非的土地上。

图片

武士阶层最后的疯狂

日本兔子泡沫

让我们把目光再挪回亚洲。


1868年,日本开始推进明治维新改革——统治长达600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被废除,幕府解散,权力重新回归天皇。


相应的,一大批曾被供养的武士,需要开始自谋生路。


日本政府担心,这批“寄生虫”们突然回流社会,会造成社会动荡;于是,他保留了一些武士的俸禄,并给了他们一大笔补助金。

图6. 日本明治维新

图片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当出现了一批有钱,有闲,还没有“上过班”的人,就指定会发生点什么……


果不其然,武士们准备投资了,而他们挑选的标的是——兔子!


明治5年左右,日本从西洋引进了“穴兔”,也就是家兔的祖先。不同于野兔子,穴兔长得油光水滑,水汪汪的大眼睛十分清澈,刚在日本出道就积攒了一大批粉丝和流量。


慢慢地,养兔子的人越来越多,在东京和大阪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兔子交易市场。


随后,日本的名人圈也开始给兔子“带货”,兔子价格猛涨,比它产崽的速度还快!通过杂交生产的稀有毛色与稀有特征的兔子,价格更是冲上了天。

图片

于是,手握补助的武士阶层,把昔日的“武士精神”全部灌注在了炒兔子上。


明治7年,一只进口兔子的价格被炒到了600日元,而当时日本的平均日薪只有——0.02日元!


造假、投机行为也随之猖獗起来,有商人用颜料把兔子染成金色;更有甚者,为了买兔子,买卖自己的妻女筹钱。

图7. 歌川芳藤《兔子相扑》,创作于明治6年,讽刺了当时兔子交易的投机行为

图片

眼看局面越发失控,政府开始关闭兔市,禁止兔子集会,但并没什么用,大家和政府玩起了“猫鼠游戏”,开始转向地下交易,造假、抬价行为反而愈演愈烈……


这时,政府不得不使出终极大招——征收“兔子税”,每只兔子都要缴纳1日元的税金,如果不经批准擅自购买兔子,则需要缴纳更多的税钱。


明治9年,兔子泡沫一夜之间破灭,几百日元一只的兔子,身价骤降千倍,成为了“赔钱货”。

图片

市场的风潮,从偷兔子,变成了偷偷放走兔子……

图片

从“国宝”到餐桌咖喱

英国母鸡泡沫

再看英伦半岛。


1842年,有人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进献了七只漂洋过海而来的外国鸡。


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都十分喜欢动物,尤其是鸟类。两人结婚后,便建了一个鸟类饲养场。为了迎接这几只外国鸡,他们专门修了一个豪华鸡舍。除此之外,外国鸡一下蛋,维多利亚女王就把鸡蛋寄给她在整个欧洲的皇室亲戚。

图8. 维多利亚女王的鸡舍

图片

一时间,伦敦人对该品种的鸡趋之若鹜,“鸡”也成了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

“不同于本土的干巴鸡,来自上海的科钦鸡短短的腿上覆盖着一层华丽的羽毛,尾巴又小又软,宽大的身子如枕头一般圆乎乎的。它们有些是黑色,有些是白色,还有一些是雅致的浅黄色。它们的羽毛像柔软的云,性格平静而温和……”

养鸡从一开始的王室爱好,迅速普及了整个英伦半岛。


“养鸡热”也跟随着女王的鸡蛋,传到了美国。

图9. 科钦鸡

图片

从1845年到1855年之间的十年里,欧洲和美洲同时陷入了对家禽近乎歇斯底里的狂热之中。


在伦敦,科钦鸡的身价比黄金更高。


1852年,伦敦工厂工人的平均时薪是7美分,但一对科钦鸡的价格却飙升到了150~700美元。


《家禽日报》是当时最火的报纸,总编辑瓦茨写道:“如果你乘火车出行,你会在一路上与同行的伙伴谈论家禽;你会听到外国鸡从豪华马车里啼叫向你致意;还会有人将一只神采奕奕的科钦鸡举到窗口,炫耀它的美丽。” 这连达尔文都羡慕不已!


被称为“马戏之王”的P.T.巴纳姆(P.T.Barnum),同样也被外形俊美的鸡迷得五迷三道,甚至在他的豪宅里建了个巨型鸡笼。


作为全国家禽协会的主席,巴纳姆在1854年组织了第一届全国性的家禽展。


“今天早上当太阳升起之时,鸡鸣声将响彻天际。”《纽约时报》写道。展会奖金高达5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3500美元——巴纳姆还宣称所有的鸡“都是国外进口品种”。参观者强烈要求巴纳姆将展会时间延长到整整六天。同年10月份,巴纳姆再次举办了家禽展,他还请一位作曲家,专门谱写了一首《全国大型家禽展波尔卡舞曲》。

图10. 浅黄色的“上海鸡”

图片

一些头脑尚且清醒的媒体,曾在一片狂欢声中弱弱发言,呼吁大家,不要为了“一大把打肿脸充胖子的毫无价值的鸡种”付出高昂的价钱,然而几乎没人听。


1855年,鸡热病突然爆发,养鸡泡沫也一瞬间彻底破灭。


《家禽日报》也悄无声息地被《小屋园丁》收购。无数次“拱火”的瓦茨终于承认:“鸡的价格之所以暴跌,完全是由于之前出现了极不合理的暴涨。”


“你无法摆脱这些玩意儿!”1855年,一位心怀不满的鸡主人写道。


就像伯纳姆在《母鸡狂热》这本书中记述的:“出售吧,根本没人买;免费送人,也没人稀罕。还不能不喂,因为它们饿极了既凶猛又危险,会踢倒储藏室的门,闹得鸡飞狗跳;又灭不掉它们,因为它们的生存能力犀牛一样坚韧,像猫一样顽强……


所有人都在找方法,来处理无处安放的鸡,其中就包括“一顿丰盛的全鸡宴晚餐”——包括鸡汤、烤小鸡、炸鸡、炖鸡、咖喱鸡和鸡肉派等等。”


而这些鸡主人,曾经可是特意雇佣了保镖,来保护他们的鸡舍。

图11. 1855年的一份“全鸡宴”菜单

图片

来源:《The history of the hen fever: a humorous record》

很多最终以惨烈收场的投资泡沫,最初亮相市场的姿态,往往非常美好;曾经被坚信是代表着未来趋势的投资主题,崩溃来临,也往往就在朝夕之间。

正因如此,无数投资大师对于炒作“热度”与投资“潮流”,反而特别警惕。

即使是以擅长投机而闻名索罗斯,也厌恶地说道,“炒作就像动物世界的森林法则,专门攻击弱者”。

参考资料:

  • Down on the farm, winton.com

  • A few of our most popular posts, contessacapitaladvisors.com

  • 浮世绘中的兔子,Otakinen Museum

  • 《鸡征服世界》[美] 安德鲁·劳勒

  • 《The history of the hen fever: a humorous record》 [英] George P. Burnham

  • Hen fever:the amazing global history of chickens, magellantv.com

  • Hen Fever and Heritage Breeds, biodiversitylibrary.org

  • Down the Rabbit Hole: A Study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odern Japan, Pieter de Ganon

  • The Epic Boom and Bust of the Ostrich Feather Market, fee.org

  • 为什么数百年来,爱美的人类总想变成鸟, 2022-2-22, 公众号“Voicer”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