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TF市场资金流向

晨星中国 2024-05-31 14:22

要点

  • 截至2023年底,国内ETF的数量已达到870只,其中股票型ETF数量占比高达96%。

  • 从2018年到2023年,国内ETF资产管理规模的年平均增速高达40%,资产管理规模逐年创下新高。截至2023年底,国内ETF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82万亿元,是2020年末的资产管理规模的两倍多。

  • 中国ETF市场的年度资金流向在2021年到2023年的三年时间内实现了三级跳,从2021年的1272亿元,到2022年的3872亿元,再到2023年的6043亿元,资金流入不断创下市场新高。

  • 近三年来,股票型ETF的发展势头迅猛,资金流入和资产管理规模不断刷新记录。2023年的资金流入高达5756亿元,一年的资金流入远超2019年以来的四年总计资金流入。截至2023年底,大盘平衡股票和行业股票 - 科技、传媒及通讯这两个分类的合计资产管理规模达到7612亿元,占整个股票型ETF的市场份额达40%以上。

  • 债券型ETF在产品数量以及规模发展上都相对缓慢,截至2023年底,市场现有17只债券型ETF。按晨星分类来看,有12只产品归类于利率债,3只归类于短债,还有2只归类于信用债。债券型ETF在2023年实现198亿元的资金流入,截至2023年底,资产管理规模增至719亿元。短债类ETF过去三年获得了持续的资金净流入,资产管理规模位居债券型ETF之首。

  • 国内的ETF市场呈现出向头部公司集中的趋势。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是按照ETF资产管理规模排序最大的三家基金公司,其资金流入在过去三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截至2023年12月底,国内排名前三和前十的基金公司ETF的市占率分别为46%和79%。


自2004年12月第一只ETF - 华夏上证50ETF发行上市以来,中国ETF市场经历了长达十多年温和的发展历程,于2018年开始快速升温,全年新发ETF产品38只,资金流入首次突破2千亿元,截至2018年末,ETF资产管理规模增至3756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66%。经过2019年和202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国内ETF资产管理规模迅速突破了一万亿元。2022年以来,在A股结构性行情凸显以及主动管理基金获取超额收益难度逐渐加大的背景下,国内ETF又迎来了爆发式发展,不到三年的时间,ETF市场规模从一万亿元增长到了两万亿元。

图表1:中国ETF的资产管理规模(左轴)和基金数量(右轴)

图片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

数据截至日期:2023年12月31日


01 按资产类别划分的资产管理规模和资金流向

截至2023年底,国内ETF的数量已达到870只,其中股票型ETF为 834只,债券型ETF为17只,商品ETF为17只,可转债ETF为 2只。其中,股票型ETF数量占比高达96%,其他类型的ETF数量非常有限,占比微乎其微。从资产管理规模角度来看,股票型ETF也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从2018年到2023年,国内ETF资产管理规模的年平均增速高达40%,资产管理规模逐年创下新高。尽管2022年全年资金流入高达3833亿元,但由于2022年国内A股市场表现欠佳,资本贬值带来一定的拖累,使得2022年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速稍有下降。截至2023年底,国内ETF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83万亿元,是2020年末的资产管理规模的两倍多,其中股票型ETF的总规模增至1.72万亿元,占比高达94%,其次是债券型ETF占比4%,商品ETF占比不到2%。


图表2:过去十年按资产类别划分的ETF资产管理规模(单位:十亿元)

图片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

数据截至日期:2023年12月31日

中国ETF市场的年度资金流向在2021年到2023年的三年时间内实现了三级跳,从2021年的1272亿元,到2022年的3872亿元,再到2023年的6043亿元,资金流入不断创下市场新高。其中,股票型ETF在2023年吸引了5756亿元的资金流入,同比增长了50%。债券型ETF在 2023年的资金流入总额为198亿元,同比增长了300%,巨大的资金流入增长率得益于2023年债券市场的强势表现。目前国内转债市场容量较小,转债ETF 2020年发行是试水阶段,由于运行下来转债ETF的流动性不好,因此后续就不再发行这类产品。市场上目前的两只转债ETF产品,自2020年上市以来,资金流入较小,在2021年经历了少量资金净流出后,过去两年实现了资金净流入,2023年资金流入总额为44亿元。

图表3:过去十年按资产类别划分的ETF的资金流向(单位:十亿元)

图片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

数据截至日期:2023年12月31日


02 股票型ETF

股票型ETF在2018年实现了资金流入的一个较大飞跃,全年总计资金流入接近2000亿元。2018年是全面深化落实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一年, 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华夏、博时、银华三家公司申报的央企结构调整ETF获批并于2018年10月正式发行,截至2018年底,这三只ETF总计吸引了近450亿元资金,仅这三只新发ETF就贡献了2018年资金流入总量的20%以上。

近三年来,股票型ETF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资金流入和资产管理规模不断刷新记录。2023年一年的资金流入远超2019年以来的四年总计资金流入。资金流入快速增长的一方面原因是,机构投资者的大量资金投入到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嘉实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等宽基产品。另一原因是,过去三年市场结构性行情凸显,价值板块回暖,以煤炭、石油、石化为代表的资源品表现较好,而成长风格偏弱,以传媒和通讯为代表的行业在成长风格中独树一帜,表现较好,市场上的行业主题机会层出不穷,也带动资金大量参与到行业或者主题ETF产品的投资中,投资者希望捕捉结构化行情,把握产业变革的机会。同时,国内ETF产品从2023年开始逐步降低管理费和托管费,ETF降费的举措也成为吸引资金流入的原因之一。

图表4:过去十年股票型ETF的资金流向和资产管理规模(单位:十亿元)

图片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

数据截至日期:2023年12月31日

目前股票型ETF主要分布在16个晨星分类中,其中包括4个跨境类的QDII基金分类。过去三年,从ETF资产管理规模来看,大盘平衡股票和行业股票 - 科技、传媒及通讯这两个分类稳居股票型ETF的规模前列。截至2023年底,大盘平衡股票和行业股票 - 科技、传媒及通讯这两个分类的合计资产管理规模达到7612亿元,占整个股票型ETF的市场份额达40%以上。大盘平衡股票分类包含了数量最多和规模最大的宽基类ETF,如沪深300 ETF, 上证50 ETF, 中证100ETF等,而行业股票 - 科技、传媒及通讯分类则包含了不同的行业主题型ETF,如新兴的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等。行业股票 – 其它这个分类过去三年连续实现资金净流入,年均资金流入接近200亿元,它涵盖了多个新兴行业主题的ETF,如新能源,低碳经济,有色金属等投资主题,该分类吸引资金流入的部分原因是受到中国政府有关双碳目标政策的支持,新能源等环保主题ETF自2021年发行上市起连续三年实现资金净流入。

在QDII基金 – 行业股票分类中,资金流入自2021年起迅速增加,过去三年的年均资金流入达到600亿元,使得该分类的ETF资产管理规模从2022年起提升至股票型ETF晨星分类排名的第三位。截至2023年底,QDII基金 – 行业股票的资产管理规模增至1561亿元,市场份额接近10%。QDII基金-行业股票这个分类中的大部分基金都是近三年成立的,其中,恒生科技ETF(共10只产品)和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共2只产品)对资金流入贡献最大,仅2023年这两个ETF共计12个产品合计吸引了394亿元资金流入,占整个分类全年资金流入的60%以上。

尽管成长型投资风格最近两年为逆风行情,大盘成长股票分类的资金流向和资产管理规模增长却较为迅速,2023年获得了598亿的资金流入,比2022年的380亿元增长了近60%,其资产管理规模也上升至股票型ETF晨星分类排名的第四位。从大盘成长股票分类的资金流向角度看,创业板ETF和创业板50 ETF是拉动整个大盘成长分类资金流向的最重要的ETF产品,两类ETF产品过去三年的合计资金流向占整个分类的资金流向的比例高达70%。其中规模最大的两个产品,易方达创业板ETF和华安创业板50ETF,2021年合计资金净流出99亿,2022年合计资金净流入173亿,2023年合计资金净流入401亿,过去三年两个产品对整个大盘成长股票分类的资金流向的年均贡献率高达50%以上。

香港股票这个分类,尽管整体资产管理规模比较小,但在2023年获得了233亿元的资金流入,这主要是得益于国内A股市场表现欠佳,香港股票成为投资者多元化投资的一个选择。在整个股票型ETF晨星分类里,资产管理规模最小的两个分类是QDII基金 – 全球股票和沪港深股票。截至2023年底,QDII基金 – 全球股票的资金流入由负转正,资产管理规模首次突破十亿元,达到26亿元,比2022年增长了2倍。由于该分类历史上资金净流入相对有限,其在所有股票型ETF中资产管理规模最小。沪港深股票ETF的管理规模也整体偏小,该分类下的16只ETF均在2021年左右发行,历史上还有7只ETF发生清盘。在资金流向方面,2021年和2022年该类型ETF都呈现资金净流出的态势,2023年实现了4亿元的资金净流入。截至2023年底,该类型ETF的资产管理规模为76亿元。

图表5:按晨星分类划分的股票型ETF的资产管理规模(单位:十亿元)

图片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

数据截至日期:2023年12月31日


03 债券型ETF

与股票型ETF的快速发展相比,债券型ETF在产品数量以及规模发展上都比较缓慢,从2013年第一只债券型ETF - 国泰上证5年期国债ETF发行,截至2023年底,市场一共发行26只产品,历史上有9只发生了清盘,现有17只债券型ETF。按晨星分类来看,有12只产品归类于利率债,3只归类于短债,还有2只归类于信用债。

尽管短债这个分类只有3只产品,但过去三年获得了持续的资金净流入,使其资产管理规模位居债券型ETF之首。主要原因是,在理财打破刚兑、权益市场震荡加剧的环境下,短债基金凭借低波动性和高流动性的优势,吸引了大量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其中,海富通中证短融ETF这个产品资金流入突出,自2020年成立以来,年均资金净流入接近80亿元,单只产品的资金流入占比达到整个债券型ETF的资金流入的一半以上,拉动了短债类和整体债券型ETF的资金流向。海富通中证短融ETF是市场上唯一一只以短期融资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ETF产品,定位为风险和收益都略高于货币基金的短期债券产品。受益于市场对于风险较低品种的需求,该基金2023年的资金流入高达113亿,截至2023年底,其资产管理规模已增至247亿元。得益于海富通中证短融ETF的突出贡献,债券型ETF在2023年总计实现198亿元的资金流入,截至2023年底,资产管理规模增至719亿元。

图表6:过去十年债券型ETF的资金流向和资产管理规模(单位:十亿元)

图片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

数据截至日期:2023年12月31日

图表7:按晨星分类划分的债券型ETF的资金流向和资产管理规模(单位:十亿元)

图片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

数据截至日期:2023年12月31日


04 商品ETF

商品ETF主要以黄金ETF为主,品种数量以及规模都相对较少。截至2023年底,国内共有17只商品ETF,其中14只是黄金ETF,另外3只分别是华夏饲料豆粕期货ETF、大成有色金属期货ETF和建信易盛郑商所能源化工期货ETF。过去三年商品ETF的资金流向呈现较大波动,2023年实现了近46亿元的资金流入,使其资产管理规模增至233亿元。

图表8:过去十年商品ETF的资金流向和资产管理规模(单位:十亿元)

图片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

数据截至日期:2023年12月31日

图表9:按晨星分类划分的商品ETF的资金流向和资产管理规模(单位:十亿元)

图片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

数据截至日期:2023年12月31日


05 ETF竞争格局

国内的ETF市场呈现出向头部公司集中的趋势。目前,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是按照ETF资产管理规模排序最大的三家基金公司,其资金流入在过去三年保持强劲增长。其中,华夏基金在2023年度的资金流入高达1524亿元,并助力其资产管理规模攀升至2023年底的3922亿元,市场份额稳定在21.6%。相较于华夏基金2023年67%的资金流入增速,易方达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2023年的资金流入增速分别达到70% 和115%,截至2023年底,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比都稍有提升。从产品布局来看,前三大ETF基金管理公司在ETF市场布局较早,且旗下ETF规模以宽基品种为主,一直稳稳地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南方基金在2023年的发展遭遇了一定的挑战,受旗下旗舰产品南方中证500 ETF出现了超过110亿元的资金流出的影响,该基金公司全年仅实现了9亿元的资金流入,在前二十大ETF提供商的2023年资金流向排名中垫底,相较于2022年的资金流入大幅下降286亿元,这也导致其2023年市场份额占比下降了2.6%, 资产管理规模排名从第四位降至2023年的第五位。

嘉实基金旗下产品主要以宽基为主,其旗舰产品嘉实沪深300 ETF在2023年实现了231亿元的资金流入,对嘉实基金2023年的资金流入贡献占比接近70%。与2022年的资金流入相比,其2023年的资金流入增长了2倍,资产管理规模也相应地从第十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七位。

截至2023年12月底,国内排名前三和前十的ETF提供商的市占率分别为46%和79%,与之相比,美国市场头部三家ETF提供商长期稳定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呈现更加集中的竞争态势。国内除了前三大公司外,其他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比一直有所波动,排名也一直都有变化,不难看出国内ETF提供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市场的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固化,国内ETF市场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表10:前20大ETF提供商(按ETF资产管理规模排序)(单位:十亿元)

图片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

数据截至日期:2023年12月31日


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王珊

©2024 Morningstar. All rights reserved. 该栏目内的资料、数据等内容的版权归晨星资讯(深圳)有限公司所有。未获得晨星资讯(深圳)有限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网站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晨星资讯(深圳)有限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晨星资讯(深圳)有限公司提供的资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任何情况下,栏目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过往表现并不代表将来业绩。在任何情况下,晨星资讯(深圳)有限公司不就提供的资讯中的任何内容、对任何投资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