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央行一记“重拳”引爆市场。当日早盘时,Wind数据还显示“国债期货30年及10年期主力合约再刷新高”,然而午后突发大跌,国债期货全线跳水;截至7月1日收盘,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收跌1.06%,10年期主力合约跌0.37%,其中30年期主力合约盘中一度下跌1.22%,创下历史最大单日跌幅。
从集体上涨创新高,到直线跳水全线收跌,“债牛”急刹车的背后是央行在盘中释放的重磅信号——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资料来源:央行官网
“借券”消息释放后,A股午后迎来反攻,并于7月2日延续反弹,盘中一度站上3000点。
央妈的操作对于债市来说是影响究竟有多深远?去年延续至今的“债牛”行情是否就此按下暂停键?另一方面,股债资产新的平衡点是否就此到来?
央行的出手敲打债市的操作看似挺突然,但实际上早有迹可循。自今年3月以来,央行就多次提示长债风险。
4月3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024年第一季度例会上提出: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
4月9日,新闻报道央行与三家政策性银行座谈,讨论了长期限利率债市场形势,提到长久期资产的利率风险值得关注
4月23日,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对《金融时报》表示,理论上,固定利率的长期限债券久期长,对利率波动比较敏感,投资者需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
5月30日,央行主管媒体发文称,如果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并非买入的好时机。相反,如若银行存款大量分流债市,无风险资产需求进一步增大,人民银行应该会在必要时卖出国债
6月19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央行正与财政部共同研究推动落实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
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4年第二季度例会,再次“喊话”提醒长债风险
半年内多次“喊话”超长期国债,是因为国债收益率长期单边下行,过犹不及,会累积金融风险。
但复盘今年上半年的行情,债市对基本面“脱敏”,市场持续围绕“资产荒”的逻辑定价。
而回看过往国债收益率的情况,2018年之前整体在2.8%-4.2%之间来回震荡;18年之后则一直处于下行通道。而今年以来国债收益率一路走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触及2.23%,3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触及2.42%。
此前市场对利率下行预期较为一致,国债价格还处于正常定价;而今年以来,伴随大量资金涌入债市,供需严重错配,债券市场也走出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债牛。但随之而来的是杠杆资金进入参与投机,30年和50年的超长期国债也成了资金疯狂追捧的重要资产,无论利率债和信用债的利率都屡创新低。
如果说起初的“喊话”债市还“为之所动”,之后的市场反应则出现了明显钝化。央行统计数据显示,4月存款总额减少3.9万亿,但同期理财产品余额增加2.95万亿;5月货基和债基的净值进一步增长。
这种投机狂热的弊端也很明显,促使央行在此时下场出手,直接从一级交易商手里借入国债,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进而压低相关国债市场价格,推升相关国债收益率。究其动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周五(6月28日)收盘时再度逼近2.2%的历史低位,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破2.45%,5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下破2.5%。
大量存款资金转移到理财中,资金流入债市变成金融空转,违背央行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初衷,超长端的过度投机交易酝酿着一定的市场风险。
一方面中国长端利率持续下行,另一方面美联储降息进程谨慎。中美利差维持高位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公告中重点提及“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引导二级市场利率水平小幅回升、避免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是稳定汇率的重要一环。
7月1日政治跨半年后的第一个交易日,银行机构的各项指标压力减轻,叠加政府债发行节奏仍然缓慢、信贷需求偏弱等现实,资产荒压力下金融机构配债需求仍然较为强烈,如果央行不加以及时出手和引导,债券市场恐怕将面临又一轮利率中枢的下行。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在10年国债收益率降至历史低点之际,卖出国债有利于稳定长债利率,防范利率风险。
上半年国债收益率在震荡中下行,国债期货价格屡创新高,多重利好之下债市走出了“快牛”行情。此番央行出手会否引发债市变盘呢?
国元证券分析,央行的核心目标还是通过政策工具提升整体社会需求。短期来看,对债市降温、控风险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长期来看,债市走强的因素和趋势还是没有改变。
银河证券认为,当前债市处于三中全会前的政策等待期,前期债牛驱动要素变化不大,资产背景下利率整体以震荡下行为主,跨季后资金面或将回归中性偏松。
光大期货分析,中长期视角下,央行开展国债交易有望逐步成为央行流动性管理方式。下半年,债券市场仍将面临经济弱修复、资金面宽松、资产荒的格局,整体牛市格局延续。
我们认为,虽然债券市场短期适当面临调整压力,但不改变长期向好的趋势。
首先,央行买卖债券短期内可能冲击投资者情绪,但并没有向市场增加新的债券供给,并不改变供需关系,从供求角度看,资产荒的问题仍然存在;
其次,当前楼市复苏更多的是以价换量,复苏的可持续性仍需观察;
最后,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偏低的货币政策利率来为各经济主体保驾护航,中国的政府债务置换、地产复苏同样需要合适的货币政策环境。
结合各项分析来看,央行应当无意引导利率大幅上行。且此次操作只是融券借入,而暂未卖出,还未产生实质性的利空冲击,在后续央行真的进行卖出操作时,反而是靴子落地利空出尽。
短期内,尤其是央行进行实际债券买卖行为之前,市场情绪可能会偏谨慎,债券价格可能出现一定波动和调整,投资者们需要做好一定的风险应对。
回过头来看,在过去20年里,债券市场曾经历多轮牛熊周期,中间虽也难避免有回撤,但纯债指数的波动较平滑,且整体呈上升之势,指数屡创新高,短期的波动不改长期“画线”走势,而一时的“歇脚”不妨碍对债市长期的乐观判断。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04.07.02-2024.07.02,指数历史数据不预示未来
央行融券的消息除了稳定市场外,对权益市场来说确是利好。七月首日两市震荡反弹,实现了下半年的“开门红”。
上半年“债强股弱”的背景下,权益市场整体表现较为弱势。央行出手后,债市走弱,股市多头情绪得到释放,或有助于债市资金回流股市。
我们不妨以股债收益率差这个关键指标来看看当前股债资产的性价比。
当前万得全A的股债收益率差为3.86%,处于近五年为98.43%分位点,也即是说股债收益率差高于过去五年大绝部分时间;而万得全A市盈率PE仅16.39倍,也来到近十年15.85%的历史低位水平,估值在历史低位。(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07.02)
配置股票权益类资产或来到历史性价比和相对性价比都比较高的位置。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07.02,历史数据不预示未来,详细注释见文末
近两年股债性价比“弹簧”被不断压缩,当前股债利差估值已经处于历史低位,股市相对债券吸引力不断提升。
转机往往在悲观中渐行渐近。回看2007年大A首次站上3000点至今,保卫战打了多次,虽然曲折反复,但大盘总能收复失地,也总能再开启新的上涨。
我们选取历史上3000点左右的位置分别买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以及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统计持有至今指数的收益情况可以发现,除却22年至今下修三年的“漫长的季节”中,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表现欠佳外,其余年份两只基金指数的涨跌幅和年化收益都很可观,且时间跨度越长,表现相对更优;偏债混合基金指数也充分体现了债券稳定性与股票增长性结合的特点,穿越牛熊,其区间涨幅和年化收益都很“抗打”。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4.03.29,历史数据不预示未来
没有只涨不跌的行情,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行情。我们很难预测底部反弹具体会在何时一触即发,但持有部分筹码保持在场,静待反转信号出现,同时能够以合理甚至被低估的价格持有优质资产。“多看少动”,或许是投资中最为质朴却深刻的智慧。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2024-07-03 19: 17
2024-07-03 17: 28
2024-07-03 16: 42
2024-07-03 15: 35
2024-07-03 15: 35
2024-07-03 15: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