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浙商基金,了解浙商基金的投研理念,特开设《投资笔记》专栏,每一期分享一位投研人员的在投资过程中的感悟、经验,听听他们对于投资的心得,大家一起沉淀、积累,相信长期投资的价值,耐心等待时间的反馈,从浙里AI上基金。 本期分享人:刘雅清 研究部 高级宏观研究员 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9年研究经验,曾在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总行任职,2022年加入浙商基金任高级研究员,秉持求真求实的研究理念,目前覆盖宏观和金融行业。 华罗庚先生曾总结过“厚薄互换”的读书方法。回顾从业以来的研究工作,我认为“厚薄互换”也是对研究方法论的一个很好概括。 研究的前半段总是“由薄到厚”,从0到1建立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框架,基于可获得的尽可能全面的数据和信息、推敲检验逻辑;而完成了对研究对象的认知后,则提炼核心逻辑、明晰主要矛盾,实现研究的“由厚到薄”。在研究的“厚薄互换”中,“由薄到厚”是打基础的基本功,“由厚到薄”则是进一步将研究成果内化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如何做好研究的“厚与薄”,个人有两点较深的感悟: 1)“由薄到厚”:重视数据,先事实后观点。 不管是总量主题还是行业个股,基础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都是研究最重要的部分。市场上对一个经济现象或者一家公司会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和分析框架,保证自己的认知尽可能独立、客观的方法就是重视数据:先事实、后观点。着手对某个对象的研究,最开始尽量避免阅读相关的评论性信息,而是从客观的基础数据入手: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指标能够较好地刻画这一研究对象,这些指标的统计方法、具体内涵是什么?具体数据来源是什么、可靠性如何?这些客观指标呈现出的对象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和历史相比如何?等等。通过对基础数据信息的分析,获取对研究对象的客观认知,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去分析其演变至当期状态的原因、并据此推导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在后续的研究分析中也同样遵循数据为重的原则,所有的逻辑和结论都需要数据验证。 2)“由厚到薄”:重视积累。 做研究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会有能够落地投资的成果。比如对一家公司进行深度研究后,发现当期并没有达到可投资的标准。尽管对当前的投资没有直接产出,但在不影响整体研究的时效性的前提下,这种“弯路”并不有害,拉长时间来看,只要是足够深度和客观的研究,以个人的从业经历来看大概率在未来的某些时刻会在研究工作中再度发挥作用:可能是在新的研究课题中为我们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可能是在寻找相关数据的时候为我们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来源支持;好公司帮助我们认知优秀的经营逻辑,而因为种种原因未达到可投资标准的公司也帮助我们积累教训,避免在未来踩坑。因此,在战略上以能够落地投资为研究的首要目标,但在战术上对研究保持开放的积极心态,重视每一次研究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认知框架的构建不仅是为了当下目标,更是为了未来更长期的投研生涯的持续发展。 ✦ • ✦ 注:刘雅清于2015年加入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任宏观策略分析师,迄今9年研究经验。 滑动查看完整风险提示
2024-09-13 16: 23
2024-09-13 16: 23
2024-09-13 16: 23
2024-09-13 16: 23
2024-09-13 16: 23
2024-09-13 16: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