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新老基民:“924”新政一个月后的感悟

2024-10-31 11:25

距离9月24日政策组合拳出台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A股市场先是经历了天量成交的“史诗级大涨”,国庆节后,从大幅回撤到回暖震荡,追高和兑现情绪在持续交锋,基本符合急涨之后进入博弈阶段的特征。


整体来看,市场交易主线仍是增量政策预期,以及9月底以来政策效果的验证。越到政策答案揭晓的时刻,市场上的干扰信息往往越多,相应地也就越考验投资者的耐心与定力。


这段时间,很多新老投资者的体验和心态随之波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如何是好?挖掘基来聊聊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分享给各位新老基民。



01

风险的本质是随机性


我们试想一下近期的市场:9月以来政策转向作为催化剂,A股市场短短数个交易日大幅度暴涨、宽基指数涨停,有人事先预测到了吗?


放宽一下条件,假设又有一个先知提前知道了政策动向,他能预测到市场会涨停开盘吗?大概率难。10多年未见的小概率事件,在资本市场正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不止A股,7月底日本市场3个交易日暴跌20%,2020年美股熔断,大家调侃“巴菲特活了90岁才看到的事情,我们一个月见三次”,我们暂不去讨论资本市场波动越来越大背后的原因。


我们从金融的本身出发,这肯定不是投资者想要的权益投资。大部分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甚至连超过10%的回撤都难以接受,虽然权益资产长期肯定是收益率最高的资产,但在波动面前,彷佛走入了困境。


其实资本市场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就拿美联储的降息说起,2023年初很多人都预测降息很快会出现,让人印象深刻。


但最终事与愿违,加息周期延续,大部分人都预测错了,这种事与愿违对投资而言是对还是错呢?


如果那个时候有个具备了先知能力的人,他准确预测到利率上行周期会持续到24年下半年,那么对于投资而言当然是继续规避风险资产,但实践证明,正确的预测反而会错过美股随后人工智能驱动的大牛市。


大多数时候,很多投资者都在孜孜不倦的去分析各种因素,宏观、微观、政策……进而试图准确预测未来,获得制胜法宝、掌握屠龙之术!但却忽略了市场最重要的东西,投资有风险,什么是风险?风险本质就是随机性。


投资的世界里,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人会跑出来告诉你,他已经预见了未来。所谓言之凿凿,了如指掌。似乎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赶紧上车,然后指望这些预见的未来会成为真正的未来。


然而,事实证明投资的世界并不如我们期望的那样易于预测,过去几年,任何一个主流叙事最终都难逃随机性的魔咒。


所以最后的最后,唯有回归配置,也就是延展资产的广度。挖掘基之前说过,近年来我们围绕多元资产配置做了诸多努力。924行情出现后,随着A股热度的上升,黄金、红利、海外甚至债券等资产的关注度大不如前,人们好像不再关心配置了。


挖掘基前段时间挺忙,就去问问:“如果A股起来了,资产配置的研究还接着做不?”得到的答案在心头一击:“资产配置永远重要,你要是犹豫了,就说明你对资产配置认识还不够。”



02

延展资产的广度


把资产配置钻研透了,往往能够取得合理的收益,也有较大概率战胜通胀。这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可能就够了。以考试为例,70分到手了,在此基础上,在某个时空环境下,把一些附加题也做对,那再好不过了,但不是我们的基本盘。


即使是专业投资者也需要做一定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的分散。一提到“多元化”可能想到的是“平庸化”。但事实上,马科维茨提出“多元化是唯一的免费午餐”的时候并不以牺牲收益为代价。


资产配置的前提是要先明确资产的类别,挖掘基通常将资产分为四大类:

图片
第一类是权益类资产,包括A股市场、港股市场的权益产品以及海外的宽基指数基金;
第二类是商品类资产,例如投资于商品市场期货合约的黄金、豆粕等商品ETF以及与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强相关的有色、石化、农业等行业主题指数;
第三类是固收类资产,包括近期大热的国债,以及纯债基、固收+等;
第四类是现金管理类工具,例如货基和同业存单指数基金。


如何确定各大类资产配置比例?我们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是确定可投资金的比例。


一笔长期不动的钱,如果全部购买低风险产品,那就损失了获得更高收益率的投资机会;同样,“短钱长投”也是常见的误区。因此,在1-3个月内需要灵活支配的资金,不妨考虑货基和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等日常现金管理工具。


第二步是先确定商品类的资产配置比例。


优先确定黄金的配置比例,通常的持仓占比在5-10%即可。黄金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较低,引入组合可以有效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性。


图片

然后再着手确定其他商品的配比,一般而言,商品类资产的整体仓位上限不高于30%,考虑到历史降息周期中商品的表现,可以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适当调低。


第三步是确定股债配置比例。


股债的配比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以及市场的估值水平,一般而言如果风险偏好比较低、股市估值相对较高,就可以降低权益的配比,反之亦然。


第四步是确定权益资产内部的配置比例。


理论上讲,我们可以从综合评估的角度出发,对A股市场、港股市场以及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排序,对排名第一的市场采取超配策略,而对于排名相对靠后的市场则采用低配策略。


在A股市场内部,进一步实施不同风格之间的分散配置。然而,资产配置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按照投资者自身的节奏,定期进行调整和再平衡以适应市场变化。



03

加大对波动的耐受



最后再来聊聊A股,对于这样的市场,挖掘基就提醒大家一个字:“稳”。心态要稳,操作也要稳,都稳住了,才有希望收获确信。


打开上证指数最近五年的走势图,大家第一眼是什么感受?有人或许会觉得“乱”,而这种“乱”呈现在市场上,其实就是那两个字:震荡。


图片

来源:wind,2019.1.1~2024.10.30,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不难发现,最近五年的A股走势再度验证了投资中的“二八法则”:股市中80%的收益往往来自于20%的时间,风险定价后的权益资产自然有价值,只是加上了时间尺度,保持在场有多重要,如果错过单日涨幅较高的交易日,持有收益率就会出现溜滑梯般的下降:


数据显示,从2005年以来混合型基金收益率923.46%,如果错过涨幅最高的20个交易日,收益率下滑至359.53%,若错过涨幅最高的30个交易日,收益率下滑至235.76%;若错过涨幅前1%的41个交易日,收益率下滑至142.86%。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12,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产品未来表现


投资就是一场与人性的自我博弈,金融市场内生的复杂性使得不确定性无处不在,市场和资产的大幅波动常常会让投资者产生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还会进一步被人性中的弱点放大,演变成极端的贪婪和恐惧,再反过来为市场的不确定推波助澜。


但是,聪明的投资者不会因为短期走势而扰乱了自己判断和决策,稳住心态才有可能会收获确信。


没有一轮行情在伊始的时候能够被投资者充分认知,市场总是在犹豫中上涨,“上涨-分歧-消化-再上涨”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大方向已经确定了,事情的进展总需要一定的过程,未来的形势仍然有望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


定性来看,924以来的行情是以无风险利率下降为背景,政策面转向为核心驱动,内、外风险偏好共同提升下的机会。


如果后续财政政策接续发力、经济基本面逐步好转,我们倾向于判断市场就会具备从反弹演绎到反转的可能性,这将不是一次简单的短暂上涨。不可否认当前A股不少优质资产价格仍存在较大估值修复空间,中长期或有不错收益。


回顾以往几轮“高波动主升行情”,短期急速上涨启动后,出现这样的调整都是比较正常的。从2014年以来出现过 6 次指数级别的行情:启动阶段 10-20 个交易日,实现 20%-40%的涨幅后,进入中继调整阶段,然后在进入又一轮的上涨,延续行情。(数据来源:Wind,财通证券)


图片


市场在经过初期的普涨修复之后,大概率进入震荡“持久战”阶段,因而战略上要有信心,战术上还是需要稍微有耐心。


震荡期的意义,不在于短期涨跌,在于立足中期的结构调整。这也便是所谓的“踏上牛途比抵达顶峰更重要”,大家不妨稳住心态。


挖掘基最近看了一本散文,曾祺所写的:“等人、钓鱼、坐牛车,这是世间三大慢。激情过后,想坐“牛车”,得禁得起慢的等待。“好在我没有什么急事,就躺着看看蓝天,看看平如案板一样的大地,大得无边无沿。”


因而我们最终理解了,涨跌之间如何应对?也没有那么难,一方面,延展资产的广度,另一方面,加大对波动的耐受,如此而已。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