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教父”的叹息:我们还能审慎地对待浮华吗?| 泉果探照灯

2024-10-31 18:33
图片

泉心泉意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最容易失去的东西,就是自我。


——克尔·凯格尔

哲学家

丹麦存在主义之父

  格雷厄姆的《聪明投资者》,

在75年后的今天,

还有参考价值吗?

图1. 格雷厄姆与《聪明投资者》

图片

被誉为“投资圣经”的《聪明投资者》,又再版了。


1949年,19岁的巴菲特花了两美元买了这本书,也正是这本书,让他下定决心给作者格雷厄姆写信,并最后决定求学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格雷厄姆的高徒。


巴菲特后来回忆说,这两美元是这辈子花的最值的两块钱,这本书也是他看过的所有投资著作里面写得最好的。

图2. 巴菲特

图片

可能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这本由“投资教父”格雷厄姆撰写的畅销书,从第一版出版到今天,已经有75年了。


时间是对智慧最大的检验。在市场已经发生了如此剧烈变化的今天,《聪明投资者》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还有参考价值吗?


Gary Sernovitz是一家私募股权基金的创始人,以批判性思考能力而闻名,被称为华尔街“写作型投资人”(writer-investor)的代表人物,他最近在Bloomberg发表了一篇关于《聪明投资者》的评论文章“格雷厄姆的叹息”,流传非常广泛,我们节选了其中最精彩的段落:

今天,你几乎能听到格雷厄姆的叹息。


(翻开《聪明投资者》)这本书,格雷厄姆的价值观跃然纸上,它仿佛(一部时光列车),将我们带回到了1950年代……


那时候,我们会通读整份报纸;我们身着礼服去欣赏交响乐表演;我们穿着三件套的笔挺西装乘坐飞机……


我们遵循着一种理性、端庄的生活方式——审慎地对待浮华,并坚信努力会带来回报。


而今天,当我们想看看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我们就直接打开手机刷刷短视频;我们穿着满满松弛感的睡衣坐头等舱……投资圈也一样,投资模式深刻地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影响……


当然,我并不是想说以前有多棒,或者抱怨现在有多糟糕,我只是想说——时代已经非常不同了。我们很难用一个久远以前的标准,来评判当下。


回到《聪明投资者》这本书,它在今天的意义,与其说是在教我们怎样投资、如何赚钱;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剂疫苗”,帮助我们(这些专业投资者)反思并对抗自己的不良思维习惯,并帮助广大(非专业)投资者不要掉入投资陷阱。

图片

本次的新版《聪明投资者》由资深财经作家詹森·茨威格(Jason Zweig)修订,他也是这本书2003年版的编辑,他为原著添加了便于当代读者理解的注释和评论。

图3. 资深财经作家和记者詹森·茨威格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茨威格在财经新闻和投资领域已经有了40年的从业经验,出版过很多本金融畅销书,尤其在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心理学方面享有盛誉,被国际的投资界同行称为“洞悉投资人性”的市场思想者。他在《华尔街日报》有一个已经开辟了16年的长盛不衰的专栏,就叫“聪明投资者”。


因为这部著作的时间跨度太长了,为了让最新版的《聪明投资者》(以下简称:《聪投》)能更加符合当前的金融市场情况,茨威格在本书中增加了大量的注释,这些注释的文字加起来,几乎和格雷厄姆的整本书篇幅一样长。


和Gary Sernovitz一样,茨威格也认为这次再版《聪投》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整个社会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这一方面让格雷厄姆的智慧显得更加珍贵,但践行这些智慧,也变得更加困难。


他说:

在格雷厄姆的哲学里,“市场先生”就像你的邻居,他每天靠在你们两家小花园中间的栅栏上,扬言要买下你的公司,他有时候开价低得要命,有时候高得离谱。但对于这位‘市场先生’的报价,你要么利用它,要么忽略它。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他影响;


但现在,原来住在隔壁的市场先生,已经搬到了你外套口袋里(的那部手机里);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言论,都在个人投资者的耳边不停念叨:如果你想赢,你就要玩机构投资者的游戏,只要你拥有了和机构投资者一样的工具,比如海量信息、专业软件……你就可以跟他们竞争……


在格雷厄姆的哲学里,投资者最大挑战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但在今天,认知的多样性在逐步消失。保持独立性,对主流观点保持怀疑的能力,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

图片

因此,茨威格用再写一本《聪投》的海量注释文字,描述这个时代和75年前相比,所产生的一些深刻的社会变化;重新用现代人的视角解释格雷厄姆想表达的哲学;并像一位历史学家一样,把格雷厄姆那个时代与巴菲特、芒格关于投资的很多故事,都作为背景信息如实地记录下来;可能也是想在格雷厄姆的叹息声中,为投资者们打上一针疫苗,并重新强调那些对于长期成功投资来说,最为至关重要的品质和哲学。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从茨威格视角理解格雷厄姆投资哲学的更深刻的视角。


正如茨威格这次反复分享的《聪投》感悟——


“真正持久的投资智慧,不只教人投资,更能帮助这位投资者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本期【泉果探照灯】整理了茨威格近4个小时的访谈文录,以第一人称视角,精选了他这次再版《聪投》的核心注释:


以下为茨威格第一人称视角自述:

图片

警惕


过去,市场先生只是住在你的隔壁;但现在,他就在你外套口袋里的那部手机里。

格雷厄姆被广为人知的贡献,是提出了“市场先生”的理论。


他认为:


“投资成功并不依赖于他人的行为,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纪律。”


“投资是一项关乎行为的游戏,如果你希望成为赢家,就必须避免被他人的行为影响。”


“市场先生”就像你的邻居。他每天靠在你们两家小花园中间的栅栏上,扬言要买下你的公司,他有时候开价低得要命,有时候高得离谱。


格雷厄姆说:“对于这位‘市场先生’的报价,你要么利用它,要么忽略它。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他影响。”

图4. “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

图片

我理解,格雷厄姆真正想说的是,赢得比赛的唯一方法,就是要“退出”这场比赛。(你不能认为自己身处一场“比赛”中),而是要玩属于你自己的游戏,你不能去模仿别人,去玩别人的游戏。


这段话听起来有点反直觉——要成为赢家,自己要先主动“出局”?


但这么经典的投资哲学,现在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践行,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尤其如此。


过去,市场先生只是住在你的隔壁;但现在,他就在你外套口袋里的那部手机里。


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言论,都在个人投资者的耳边不停念叨:如果你想赢,你就要玩机构投资者的游戏,只要你拥有了和机构投资者一样的工具,比如海量信息、专业软件……你就可以跟他们竞争。


在今天,投资成功的核心,依然是要停止这类模仿比赛,不要去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相反,你要把别人的情绪,作为你判断的反向指标。


我曾经问过巴菲特和比尔·米勒:“在投资中,人们常常说你们很理性、没有感情,真的是这样吗?他们都说,更接近真实状态的描述,是他们有一种‘逆向情绪’——他们能在别人沮丧时感到兴奋;在别人激动时感到紧张。”

图5. 1968年,“巴菲特价值投资圈”合照:格雷厄姆(左3)

图片

格雷厄姆也是著名的“巴菲特价值投资圈”(Buffett Group)的发起者,这后来变成了一群价值投资者和格雷厄姆门徒的定期聚会。每年,格雷厄姆都会在圣地亚哥组织这次聚会,巴菲特、芒格、里克·盖林(Rick Guerin),还有很多最优秀的专业投资者都会到场,他们会辩论一些问题,而格雷厄姆往往会提出一些思维和心理难题。通常,只有巴菲特能答出来(有时候芒格也可以)。之所以这个聚会能成为这么好的传统,是因为这群投资者从不把投资当做一场激烈的竞争(Rat Race)。”

* 泉果探照灯注:里克·盖林,曾经是和巴菲特、芒格一起合伙的投资人,但后来因为激进地使用杠杆而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卖出了部分伯克希尔哈萨维的股份,这使得他未能继续跟随巴菲特的长期增长策略。我们在泉果基金的视频专栏《泉果101》中,曾经提到过里克·盖林和他的这段经历:

图片

坚持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最容易失去的东西,就是自我。

格雷厄姆一直强调,投资者最大的挑战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就像哲学家克尔·凯格尔所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最容易失去的东西,就是自我。”


这个世界总会推动我们成为羊群中的一员。比如说,咱们吃饭的时候,宁可排队两个小时等位子,也不会选隔壁那家空荡荡的餐厅吃饭;在网上买东西时,肯定也会先看看评论,如果一个好评也没有,咱们肯定不会下单;在买房子的时候,如果一个楼盘没人竞标,咱们大概率也不会看……


在日常生活中,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但能降低我们在决策中的压力,也能帮我们规避一些风险;但在投资中,这种随大流的心态可就很危险了。


尤其在今天,认知的多样性在逐步消失。保持独立性,对主流观点保持怀疑的能力,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


想想看,假如你跟着金融网红(fin-influencer),买入了一只热门股票,看着它飙升的同时,你可以和网上成千上万的喜欢这只股票的人聊天庆祝,这种感受是多么诱人啊。

* 泉果探照灯注:Fin-influencer是通过社交媒体普及金融知识、分享投资见解的内容创作者。在美国市场中,金融网红,在影响短期股价上作用越来越大。比如Roaring Kitty,他大胆看好并分享了GameStop这支个股,通过一些自媒体的方法巧妙地制造了一系列情绪话题,激发了散户狂热,使GameStop股价在2021年暴涨,最终形成了一场标志性的“散户对抗华尔街”事件。

图6. 金融网红Roaring Kitty

图片

当然,投资者在保留自己个性的同时,也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也并不完美——我们都需要帮助,但当有人给我们提意见的时候,我们有时会互相攻击,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当今社会的悲剧之一,就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心平气和接受分歧的能力。


在美国,人们不愿意和政见不同的人来往。即使要和那些意见相左的人交谈,我们也只是假装自己在听,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听进去。


但格雷厄姆的哲学是: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你也并不是我的敌人;而且,此刻持不同观点的你,更可能是我的朋友——保持开放,是成为一个更好的投资者和一个更好的人的重要途径。

图片

清醒


世界会问你,你是谁?如果你不知道,它会替你做决定。

所有最经典的哲学其实都在教同一件事,就是认识我们自己。这也是格雷厄姆的主张。


在格雷厄姆看来,投资者分为防御型和进取型两类,但这与大家通常认为的积极或保守的风格并不完全相同。


防御型投资者的核心,并不是风险的容忍度低,而是守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举个例子,一个人可能有家庭和事业要兼顾,没有准备在投资上投入过多精力,也不希望被投资这件事吞噬掉自己的生活。


你可以用这个生活化的标准看看自己:如果你在周六的晚上,还在研究财务报表,那么你就已经不再算防御型投资者了。你要么成为了进取型投资者,要么至少认为你自己是进取型的。


进取型的投资者就是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投资这件事上。


按这个定义,大多数人都属于防御型投资者,其实防御型投资者的最好选择就是买基金。

图片

但现在有一种情况是,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是进取型投资者,但实际上是防御型投资者,这种现象在牛市时尤为常见。


比如,当股票普涨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我很擅长投资,我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投资上,因为越努力,赚的钱就会越多。但残酷的是,这个道理可能仅仅对巴菲特或者格雷厄姆适用,对很多人来说,越努力可能越适得其反。


很快,当市场下跌时,这些人才会意识到,其实“我根本不明白我为什么会赔钱,我也不知道如何扭转现在的状况……其实我并不喜欢投资,我只是喜欢赚钱的感觉。”

图片

彩蛋

在播客的结尾,主持人问茨威格,他从《聪明投资者》的哲学中,得到的最好的建议、最糟的建议、以及能给年轻人的最有价值的建议是什么?


茨威格的回答在逻辑层次上非常丰富,所以我们就把这段原文摘录如下:

图片

主持人

在生活或者投资上,你听到过的最好的建议是什么?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得考虑一下。


我认为,最好的建议,应该来自查理·艾利斯(Charlie Ellis),他是位杰出的投资管理顾问,也是格雷厄姆的朋友。


查理对我说“我投资不是看几十年,而是看几个世纪。”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我有孩子,我的孩子也会有孩子,我也有我关心的慈善机构。所以我希望我的钱不仅在未来几十年中有价值,而是在未来上百年中都有价值。”这个点深深的击中了我。从那以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投资的时间区间——我真心认为,自己是在为未来至少100年进行投资。


你知道,巴菲特也有句名言——他最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格雷厄姆也谈到过“永恒的视角”。


当然,我不是说我能永远投资,但我会尽量做到至少以更长的时间为目标。


所以,我的建议是:投资视野越长远,结果就会越好。

图片

茨威格

图片

主持人

那你收到过的最糟糕的建议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我能想到的最糟糕的建议,恐怕是我给自己的。


当我在上家公司工作时,我参与了公司的401K退休计划,这是美国由雇主资助的退休计划,每年都有一定的“最大贡献限额”,即员工能投入的最高金额。


对于我来说,按最大限额投入有两个好处:首先,所有的资金都是税前投入的,可以延迟缴税;其次,公司也会按比例匹配到最高金额,公司投入的这部分对我来说其实是免费收入。


但当时我并没有按最大金额去投资,因为我认为,我自己可以比401K更好地去投资这笔钱,而且好到足以忽略401K中的税收优势以及雇主投入的免费额外资金。


当然,现在看这想法简直荒谬至极。没有人能做到这点,但那时的我却对自己说——我就是那个聪明的投资者。


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九年,这九年我都没有按最大限额的金额去投入401K,公司也因此没有匹配最大金额,这是一笔巨大的机会成本。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这可能已经让我损失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潜在收益——如果我当时没有愚蠢到听从自己的建议,这些收益本可以继续以“税收递延”的方式增长(即直到退休取出时才会缴纳税款)。


我从中学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那就是,我应该遵循自己平时在专栏里写给别人的那些投资建议。

图片

茨威格

图片

主持人

如果你可以给年轻的自己一些建议。如何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有哪条经验,能在未来几十年中帮助大家更好的生存和成长呢?

我小时候读过一句诗,据说来自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他说,“如果你看到十个麻烦在向你走来,当他们来到你面前的时候,其中九个都已经自行消散了。”


当我们年轻时,我们会担心很多事情。我的孩子们现在刚刚二十出头,我发现他们对未来也有很多担心。但人在年轻的时候很难意识到,大多数你害怕的事情要么没有发生,要么即使发生了,也并没有那么可怕。


而且,那些到最后真的走到你面前的坏事,(只要你面对了它们,而不是逃避了它们),其实会让你变得更好。因为逆境才是真正塑造品格的时刻。所以,当那些可怕的事情呼啸而来时,直面它们会比逃避更好。


我自己年轻时也并不擅长(面对这些坏事),部分原因是当时我父亲刚去世,而他曾是我遇到挑战时非常依赖的人,这让我在那几年感到格外孤单。


所以这个建议,其实并不是来自我自己克服挑战时的体悟,而是我想成为的样子。

图片

茨威格

 参考资料:

  • Jason Zweig on the Principles of Intelligent Investing and the Enduring Wisdom of Ben Graham, Oct 22, 2024

  •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Rides Again w/ Jason Zweig, Oct 20, 2024

  •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Is Still Worth Reading 75 Years Later,Bloomberg, Oct 25, 2024

  • This Might Be the Best $2 Warren Buffett Ever Spent,GOBankingRates, May 13, 2024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