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重磅会议之后的资产配置思路

2025-04-30 14:50

历史总是在变局中蜿蜒前行。


上周五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研判,似乎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在中美经贸博弈持续升级、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经济复苏动能分化的背景下,这场重磅会议既传递出“办好自己的事”的战略定力,也释放出储备增量政策工具、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积极信号。


会议的定调较为明确:“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


其背后凸显的核心命题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场,如何通过前瞻布局与主动应对,在风险与机遇的交织中把握确定性。


01  不确定性时代的确定性锚点

——政治局会议传递的关键信号


4月的政治局会议被市场称为“直面风浪的航向标”,这恰如其分地勾勒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环境。


这场会议的议题实质上围绕“底线”与“预案”两大关键词展开,并直指经济增量的培育。在直面现实挑战的同时,也为应对不确定性锚定了方向。


图片


底线方面,会议直面内外交叠的压力,以政策“兜底”的确定性对冲风险。


外部环境层面,美国发起的全球新一轮关税战使得我国外需承压,145%的极端税率或是变局的起点而非终点;


内部经济运行中,“供强需弱”的低价环境对企业和居民预期形成压制,3月CPI、PPI的同比下滑提示内生动力仍需夯实。


对此,会议罕见强调“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将外部博弈的严峻性提升至政策框架的核心考量,同时连提四个“稳”:“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图片


背后的策略是守住稳定就业、市场、企业运转的底线,以内部确定性应对外部不可控风险。


预案方面,政策工具箱体现出分层递进,既避免透支政策空间,也为后续可能的外部冲击保留余力。


财政政策定调积极:


要求“加紧实施”和“用好用足”,强调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使用,以既定政策(如地方投资、消费补贴)的更快落实发力“打头阵”。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提出“适时降准降息”,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消费和外贸。


资本市场重提活跃:


提出“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释放出对股市的积极信号,隐含的预期是震荡中稳中有升。


房地产政策仍显克制:


重点聚焦城市更新与高品质住房供给,提出“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暂不涉及大规模进一步刺激。


经济动能方面,以科技与服务消费双线突围,聚焦创造新增量。


事实上,守住底线之外,会议更着墨于增量的培育。


一方面,以“人工智能+”行动为核心抓手,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


时隔七年之后,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说明技术自立已从战略口号逐步走向实质攻坚。

图片


另一方面,“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纳入政策工具箱,这既是对“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深化,更是应对关税等外部冲击的主动布局。


服务消费(包括餐饮、旅游、文化、体育健康服务等)将成为后续消费刺激政策的重要抓手。


图片


这种“科技突围+民生托举”的双向发力,既为风险应对储备动能,更指向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命题。


当然,市场的核心关注点在于政策在平衡与定力之间,展现出的适度留白。


尽管不少人期待会议推出重磅政策套餐,但决策层显然选择了"分步上菜"的策略。


这种适度留白背后藏着三重考量:


其一,开年经济数据表现向好,无需急踩油门;

 

其二,从贸易态度到货币宽松节奏,对岸政策风向标仍在频繁摆动,仍需观察;

 

其三,这场较量不会速战速决,政策弹药既要应对突发冲击,更要储备持久战的续航力,留有后手方能游刃有余。


当下或许不应对单一会议报以“毕其功于一役”的预期,更重要的是关注信心与预期稳定的演变信号。


02 资产配置的逻辑支点

——重磅会议之后的大类资产展望


政治局会议的“底线思维”映射到个人财富管理中,恰是资产配置的核心命题: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结合会议信号与当前海内外市场环境,今年的资产配置继续关注以下逻辑:


图片


A股方面


会议重点提及 “活跃资本市场”和“培育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股市的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

一方面,高股息股票在低利率与风险偏好收缩的环境下更具吸引力,且符合“稳市场”的政策导向;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行业,长期增长潜力明确。


2025年仍将是挑战与机遇兼具之年,应对外险,内有强援。关税政策落地仍在博弈中,但市场反应逐步钝化,红利底仓与小盘成长仍将相对占优。


港股方面


作为政策预期的强BETA品种,港股2025年依然具有较强的阶段性超配价值,只是需要把握投资节奏。


战略维度,正视中美竞争对港股造成的阶段性波动;


战术维度,分子端港股权重板块(互联网)业绩预期更强。


债市方面


当前市场呈现强现实、弱预期特征,与去年下半年的强预期、弱现实形成反差。


3月社融及一季度GDP超预期提振现实端,但关税扰动削弱基本面预期,推动债市定价逻辑转变。


目前债券市场已经定价了央行降息预期,短期内市场多空交织,可能会重新进入观望。但货币政策宽松周期下债市配置价值犹存,短债基金的防御属性有望成组合"压舱石"。


海外市场方面


①美国:美国软数据大幅放缓,而硬数据也有震荡转弱的趋势,市场对美股的乐观预期随之降温。标普500指数2025年盈利预期在近月遭遇持续下调,反复扰动市场情绪,短期对美股基本面的观点下修为中性。


②日本:日元短期大幅升值,对日本企业EPS存在负面影响。但考虑到日本股市下跌幅度在全球经济体中位于最差表现,离岸外包的定位达成可能使得日股早于其他市场修复。


③东南亚:整体能见度较低,关注关税政策及强美元回落节奏,贸易风险较小的地区如菲律宾、新加坡、印尼,在上一轮贸易冲突中边际影响有限,是较好的低贸易摩擦风险投资区域。


商品方面


①黄金:逆全球化与地缘冲突重塑全球供应链,动摇美元货币信用体系,美元指数或进入新的下行大周期。叠加全球央行连续购金提供中长期有力支撑,黄金的避险与去美元化逻辑均有所加强。尽管价格已处于高位,仍值得以“配置思维”替代“交易思维”保持配置。


②原油:OPEC+限产放松以及美国页岩油增产预期,叠加全球贸易需求放缓,2025年原油供需或转向过剩,油价预计承压。


③豆粕:由于关税事件扰动和USDA面积报告的不确定性,预计豆粕盘面价格宽幅震荡、下方空间有限,等待基本面更多指引。


03 资产配置的再认知

——从“知道”到“做到”的几点思考


当政策开始通过工具箱的立体化部署抵御经济波动,对投资者而言,同样需要以系统化思维构建资产组合。


此时的资产配置,早已不是简单的产品拼盘,而是通过风险收益特征的动态匹配,将市场波动转为优化组合“反脆弱性”的推动力。


但资产配置的难点,从来不是知识,而是执行。


如果你是偏好稳健的投资者,不妨参考“核心-卫星”策略:


  • 核心资产(70-80%):红利ETF、自由现金流ETF、纯债基金;


  • 卫星资产(20-30%):黄金ETF、科创主题基金、港股低估值蓝筹。


如果你是进取型投资者,则可增加灵活的战术仓位:


  • 内需崛起:食品饮料、旅游及房地产;


  • 反制措施:稀土有色、豆粕及农业;


  • 超跌反弹及全球化布局:美股、日股。


但无论哪种策略都需牢记:


第一,践行策略框架,摒弃情绪化交易。


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不仅导致操作变形,更容易成为大部分投资者承受预期外回撤的重要诱因。


第二,每季度审视组合,实施动态再平衡。


资产配置并非一劳永逸,需要根据政策风向变化与市场估值水平调整配置比例,以纪律性应对市场变数,而非执着于短期预测。


投资的本质是认知的变现与具象化,当我们理解了经济周期的规律、政策的导向、资产的特性,就能在波动中多一份从容,在机会来临时多一份准备。


2025年,或许我们仍然无法精准预测市场的具体走势,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资产配置,让自己始终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这或许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风险提示

以上不构成证券推荐。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