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信息解读与展望:重磅发布会之后,股债市场怎么走?

2025-05-13 13:51

5月7日的北京,国务院新闻发布厅的灯光准时亮起。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三位负责人齐聚一堂,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


这场早九点的发布会如同一声春雷,在资本市场激起层层涟漪。


01 全景透视:

本次重磅会议落地了哪些增量政策?


面对复杂的内外环境,此次政策组合拳不仅承载着市场对政策工具箱的期待,更折射出短中长期的深层逻辑。


图片

来源:长江证券


第一,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三类十项政策“调节水量”。


数量型政策关键词:降准


  • 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约1万亿长期流动性,力度比市场预期多出半个身位;


  • 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从5%下调至0%,进一步增加市场资金总量,扩大灌溉水渠。


价格型工具关键词:降息


  • 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0.1%,预计带动LPR同步“降息”0.1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再减负;


  • 支农支小、PSL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普降0.25%,定向灌溉重点领域;


  • 首套房5年期以上公积金贷款利率从2.85%降至2.6%,其他期限利率同步降低。


结构型政策关键词:扩容


  • 科技创新再贷款扩容3000亿(总规模8000亿);


  • 设立5000亿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 支农支小再贷款增额3000亿精准扶持小微;


  • 优化证券、基金、保险互换便利,5000亿股票回购增持与3000亿再贷款合并使用。


第二,稳市场强支持方面,金融监管总局八项新政护航。


关键词:房地产、险资扩容、小微民企、稳外贸、科技创新


  • 房地产: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延续巩固市场稳定


  • 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拟批复600亿),下调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


  • 小微、民企融资:尽快推出一揽子支持政策,助力稳企业、稳经济


  • 稳外贸:银行保险业护航外贸,帮扶稳经营拓市场


  • 并购贷款:修订出台并购货款管理办法,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 支持科技创新: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强化风险分担


第三,资本市场改革方面,聚焦市场活力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一:新质生产力


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发展科技创新债券,简化发行流程,完善增信支持,打造科创企业“接力式”金融服务链条。


关键词二:中长期资金


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好类“平准基金”作用,印发和落实《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市场资金结构。


关键词三:市场生态体系


A股市场“科技叙事”逻辑越来越清晰,未来将加速资本市场 “1 + N” 政策体系落地,强化市场监测与风险应对,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站在宏观视角观察,本轮政策组合拳从"量、价、结构"三维破局,既稳住短期流动性预期,又锚定科技、消费、小微等动能培育。


这样的政策设计既避免了传统"大水漫灌"的路径依赖,又突破了局部施策的碎片化局限。正如"能早则早、宁早勿晚"的八字方略所揭示的,政策层正在以预期管理为支点,撬动市场信心的螺旋式修复。


尽管政策的传导实效仍需观察信用扩张的"毛细血管"渗透率,但当下更重要的,仍然是关注信心与预期稳定的演变信号。


02 未来展望:

重磅会议之后,股债市场怎么走?


债市方面:


从国内看,3月社融及一季度GDP超预期提振现实端,但关税扰动削弱基本面预期,4月制造业PMI回落到49.0的收缩区间,证明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推动债市定价逻辑转变。


从短期视角出发,我们不妨以震荡思维应对市场变化。


4月下旬以来的债券市场已经定价了0.25个百分点左右的央行降息预期,因此今日靴子落地后,市场的分歧来自三方面:


一是系列稳增长政策对实体经济起到改善作用;二是后续可能会有增量财政政策出台预期,叠加4-5月各类政府债发行提速,市场可能面临短期供给面冲击;三是随着降准降息落地,部分机构可能出现止盈落袋的想法。


短期内市场多空交织,可能会重新进入观望,短债基金的防御属性有望凸显。


当然,债市行情出现趋势性反转,往往需要见到“弱现实”在季度维度上实现连续修复,或是货币政策转向收紧。


从中长期来看,债市依然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之中。


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模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无论是上一轮周期中对于“化债”的需求和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过渡,还是新一轮周期中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都离不开宽松货币环境的呵护,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社会利率中枢的降低,低利率环境仍然是大势所趋。


而从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债市的表现来看, “熊短牛长”的波动特征与票息积累的长期回报,使得债基始终值得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进行谋划,作为账户的“压舱石”去坚守布局。


股市方面:


事实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会通常安排在上午10点或下午3点举行,鲜少选择股市开盘前的时段。近七年来,仅有三场重量级发布会破例于早间9点召开。


首场早间发布会发生在2024年9月24日,当日沪指在政策利好催化下,高开高走罕见收涨4.5%,券商板块掀起涨停潮,就此拉开了一轮迅猛的“说涨就涨”的史诗级行情。

时隔四月的2025年1月23日,第二次早间发布会虽令沪指一度冲高近2%,但尾盘收窄至0.51%。然而市场韧性在此后得到验证,指数在震荡中持续攀升,实现从3200点到3400点的跨越。

 

图:上证指数走势图

图片

来源:Wind


而今天这场第三次非常规时段的发布会,因其历史规律与当前市场环境的叠加效应,自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但今日A股在坊间一致看涨的预期中高开回落,最终虽然收涨,但留下一条放量的阴线。这样的剧本,多少令投资者有些始料未及。


考虑到前期关税风暴后,市场偏强的走势已经计价了相应的预期,进而形成了短线的激烈博弈,可能导致利好落地时借机兑现。但就如我们见过的历次表现,重磅消息落地后单日的走势,并不能决定后续的格局。


与其纠结于技术指标,不如着眼于大势。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看,本次会议对宏观经济总体影响积极正面。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看,本次会议从资金面上改善市场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有助于资本市场估值的修复。


考虑到今日发布会与4月政治局会议的主旨一脉相承,“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均是其中的重点,这意味着股市的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


一方面,高股息股票在低利率与风险偏好波折的环境下仍具吸引力,且符合“稳市场”的政策导向;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行业,长期增长潜力明确。


2025年仍将是挑战与机遇兼具之年,“应对外险、内有强援”的格局并未发生改变。


消息面显示,中美关税谈判进入关键接触阶段,博弈仍在持续,但市场反应逐步钝化,红利底仓与小盘成长仍将相对占优。



发布会落幕时,窗外已是烈日当空,但真正的耕耘才刚刚开始。


当我们把投资视野拓展至长期,当下的波动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细小涟漪。


正如发布会传递的深层信号,稳预期不是消除波动,而是构建更具韧性的市场生态;促发展不会回避挑战,而是在转型升级中开辟新局。


当科技创新成为价值创造的源头活水,当制度改革构筑起市场运行的坚实底座,在百年变局的宏大叙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变革才刚刚启幕。


从"稳市场"到"活市场"的演进,从"防风险"到"促转型"的平衡,这场正在进行中的变革,终将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中得到印证。



风险提示

以上不构成证券推荐。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