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计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5年5月,是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其主题为“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根据“八五”普法规划,欢迎大家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重点学习宣传平等、 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
《民法典》中的平等原则是什么?
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相互之间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立法规范民事法律关系的逻辑起点。它最集中地反映了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是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主要标志。
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十四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一百一十三条: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第一千零五十五条: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
第一千一百二十六条:继承权男女平等。
《民法典》中的诚信原则是什么?
又称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时,包括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时,都应秉持诚实、善意,信守承诺,讲诚实、重诺言、守信用。诚信原则对建设诚信社会、规范经济秩序、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五百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第五百零九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民法典》中的自愿原则是什么?
即“意思自治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百一十四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 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领域)
第四百六十五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合同领域)
第九百九十三条:民事主体可以将自己的姓名、名称、肖像等许可他人使用,但是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许可的除外。
《民法典》中的公平原则是什么?
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秉持公平理念,公正、平允、合理地确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公平原则体现了民法促进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对指导并规范民事主体的行为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二百八十八条: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条: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双方分担损失。
案例分享
“互联网时代,依法保护虚拟财产
“伪造签名转让股权构成侵权
图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END
注:以上内容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025-05-16 13: 11
2025-05-16 13: 11
2025-05-16 13: 11
2025-05-16 13: 11
2025-05-16 13: 11
2025-05-16 1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