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未来10年最赚钱的地缘趋势?特朗普访中东有多大用?| 泉果探照灯

2025-05-21 20:57

微信截图_20250521172605.png

中美刚以联合公报的形式,为关税博弈吹了中场休息的哨声;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在48小时内开启了中东之行。这是他第二个总统任期的首次外访,目的地选在了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随行的企业家包括马斯克、黄仁勋、OpenAI的奥特曼、亚马逊CEO贾西、谷歌CFO露丝波拉特以及可口可乐、贝莱德、IBM的核心高管,这是组了个美国商业巨头“全家桶”去的中东,很明显,是冲着钱去的。

图1.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的沙特-美国投资论坛上合影

图片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

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选得特别有意思。去年9月底,沙特在国庆节期间,斥巨资邀请了中国的无人机编队去表演,6000多架(也有说是8000多架)无人机拉着巨幅柔性屏,给王储萨勒曼在天地间画出了巨大的赛博“法相天地”,震惊世界;不久后,就传来消息,中沙两国达成协议,在位于沙特首都的萨勒曼国王机场开辟一个中国经济特区,围绕这个经济特区,双方会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产生诸多合作。


当时泉果在视频号【泉果101】中,还特别花了101秒,讲了一下这件事情。

这一次,特朗普去中东,也是围绕着人工智能、能源等领域谈生意、谈合作,顺便用叙利亚的政治叙事释放一些友好信号,看起来是在和沙特谈,但到底是冲着谁去的,大家心里也很明白。

图2. 特朗普与沙特王储兼首相萨勒曼签署谅解备忘录

图片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

中美双方,以关税作为切口进行的长期博弈,其实在引发全球资本流向的边际变动,这个主题叙事,确实是大都围绕着中美两国的发展和互动展开的。


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具备多元国际经验的专业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从全球利益格局出发,提出更具想象力的地缘政治设想,而且这个设想里面,是不包括美国的:比如,有颇具影响力的西方学者型投资人提出,中国、印度、俄罗斯三个国家,可能在10年的维度上,逐渐形成一个“非美元”的经济一体化区域,而这很可能为世界带来再一次的“史诗级繁荣”。

图片

本期【泉果探照灯】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编译,为大家判断未来经济趋势,提供一个有趣的、有想象力的参照框架。在这个完全基于长期利益逻辑所构筑起的框架下,再持续观察特朗普对中东的访问,以及未来可能展开的一系列国际战略,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思考维度。


我们将结合Blackwater Worldwide军事公司Erik Prince的公开演讲,Gavekal金融集团Louis Gave的播客访谈,以及美国副总统JD·万斯于今年2月在慕尼黑“震惊欧洲”的演说等公开资料,进行了综合汇编,希望从以下四组看似割裂的观察中,拼凑出地缘政治新轴线的隐性脉络。


■  从俄乌战争中的雇佣兵集团,看美国“堡垒思维”的外交根源


■  从新加坡李光耀的一句忠告,看全球应对关税的潜在思路


■  从任期最短的英国首相,看特朗普团队的国债软肋和执政掣肘


■  从中印当下的微妙关系,窥探可能改变十年格局的中印俄一体化的繁荣愿景

图片

Gavekal创始人Louis曾形容:“对于宏观经济研究,不可能期望像拍照那样得到一个精确写实的图景,你最多会得到一个印象派画作(Impressionist Painting)。”


因此,宏观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搜寻和整理各种线索、包括新闻信息、数据调研、交流体感、轶事证据……这些内容通过底层链接综合在一起,会形成给一个虽然模糊,但可能更全面、更近似真实的轮廓。

图片
图片

  来自国际私募的疑问:

  美国现在到底是“Jerk”,

  还是“令人尊敬的对手”?

这轮关税战让不少国家对美国的印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位私募股权投资者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也许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做私募股权业务,经常要跟不同的人去谈判和议价。


有时候你会碰到一个非常强硬的对手,经历非常艰难的谈判。但结束的时候,你会想,这个人很厉害,强硬且有能力,下次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跟他坐在谈判桌的同一边,而不是对面——比起对手,我更希望当队友,“打不赢就加入嘛”。


但偶尔你也会遇到谈判桌对面坐着一个“混蛋”(Jerk)。那么不管输赢,你可能都会想,“我再也不想跟这个家伙做交易了。我也不想跟你站在同一边,我只是想离你远一点。”

图片

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强硬的谈判对象。


过去,对很多西方国家来说,美国更像前一类谈判者——强硬、“打不赢但想加入他”——虽然知道美国会为自己争取利益,但是你总会想跟美国站在同一边,因为觉得至少比当对手要好。


但是现在,这位投资人坦言:

我不确定情况是否依然如此,美国似乎正在从前者向后者转变。


比如,我们看到,美国到处宣称:“要么选我们,要么选中国。”但同时却在撤回(backtracking)对中国的部分惩罚式关税,这看起来让它的行动轨迹并不是很可信。

但现在,中国已经是大多数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利益关系更会让其他国家在“选边”的时候三思。


这种谈判形象的转变不仅仅是谈判风格的问题,它背后也配合着美国整体外交策略的转向与回撤。

图片

   黑水CEO的判断:

美国军事上的

绝对领先地位正在消逝

对于美国外交策略的转向,它的伏笔之一也许就是俄乌战争。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在2022年2月,俄乌冲突的初期,西方普遍的看法是,凭借西方提供给乌克兰的先进武器,将会在几周内迅速击败俄军。


当时还有人嘲笑俄罗斯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说“俄罗斯人把洗衣机里面的微芯片取出来,放到武器里”。而西方武器之精确,有美国官员透露,可以直接瞄准到俄罗斯军队的将领,造成了非常显著的将领伤亡比例,乌克兰官员表示,击毙了大约12名俄军将军。


泉果视点注:这个数据令很多军事分析人士感到惊讶,但俄军方面,并未确认具体将领的伤亡人数。

图3. 俄乌战争开始的前两个月,经常有关于乌军造成俄军将领伤亡的报道

图片

但出乎意料的是,战争至今已持续三年。战局为何未按西方预期发展?这背后是否有一些被忽视的变量?


对于这个话题,黑水国际的CEO艾瑞克·普林斯(Erik Prince)做过一个分析。


Blackwater Worldwide(黑水国际)是一家私人军事、安全顾问公司,本质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雇佣兵组织。“如果你要在非洲中部的扎伊尔建一个金矿,需要武装护卫,你多半会找黑水出面来保护你的工程师”。


其CEO艾瑞克·普林斯(Erik Prince)自己是前海豹突击队的队员,但可能更重要的背景信息是,他和特朗普的关系非常密切。


泉果视点注:Blackwater Worldwide(黑水国际)因伊拉克等负面新闻更名为Academi,是与美国国务院合作的三大私人保安公司之一,2001年以来已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政府合同。CEO艾瑞克·普林斯(Erik Prince)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他最知名的商业伙伴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是特朗普2017年首次赢得选举的主要策划者。

图片

今年2月,艾瑞克·普林斯在母校希尔斯代尔学院(Hillsdale College)的讲座,讲到以下内容: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争极大地加速了战争形态的演变,我认为这是战争史上一次最深刻的飞跃。这就好比成吉思汗给战马加上马镫那样,这让战士们可以在马背上快速移动并站立射击,这极大地改变了战斗的方式。


战争中的技术进步,将在全球引发许多“黑天鹅”事件,就像俄乌冲突中我们看到的那样。


不要听信那些愚蠢的政客说“我们正在削弱俄军”,实际上,他们(俄军)对我们武器的应对水平正在大大提升。比如,一年半以前,你向俄军开火,他们可能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定位你,并还击,但现在他们只需要90秒。所以,一旦你发射了导弹,你最好马上坐上吉普车撤离,不然你就有可能被击毙。


与此同时,我认为,美国的军工行业已经患上了“富贵病”(Affluenza)——我们变得臃肿、懒惰,还“觉醒”了(Woke,讽刺花了过多精力在多元、包容、性别平等上)。我会说,影响整个社会的一些文化病灶,也蔓延到了军队里。


我们(美国)的军工产业成本高昂、缺乏竞争力、缺乏创新,早已远远落后。所以当我们听到的“再工业化”之类的口号,必须要落实,把决策权和创新力下放到底层。因为,中心化的解决方案已经失败,而且代价过于高昂。

图4. 黑水国际的CEO艾瑞克·普林斯演讲

图片

这段讲话之所以引起注意,是因为普林斯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美国军事上的绝对领先地位正在消逝。


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和特朗普是多年的好朋友。假设这确实是普林斯的观点,那么他既然做了公开表达,那他大概率也早就和特朗普分享过这些观点。


那么,假设你是特朗普,这个信息意味着什么呢?


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的传统军事部要回到“美国堡垒”(Fortress America)中,而更灵活地采用经济与外交手段构筑新型的堡垒边界。


“美国堡垒”一词,最早是在二战前被提出,当时很多美国政治人物主张避免卷入欧洲战场,构建“美国堡垒”以自保。意思是,将美国比喻成一座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堡垒,主张美国从全球事务中抽身,专注于美洲大陆的防御和控制。


如今,特朗普的“America First”(美国优先)政策,常被评论家认为是“美国堡垒”的现实版本。


比如,2025年2月14日,美国副总统JD·万斯在德国慕尼黑的演讲,抨击了欧盟领导人,指责他们在言论自由与民主方面出现倒退。被多家媒体认为,这场演讲标志着欧美关系的重大转折,是对数十年来跨大西洋关系的“毁灭性冲击”。

图5. 《外交政策》报道:万斯震惊欧洲的演讲

图片

来源:Foreign Policy 杂志

以下为万斯这次演讲中被媒体广为报道的几句摘录:

■  在英国以及整个欧洲,我担心,言论自由正在退步。


■  比起俄罗斯、中国或其他外部势力的威胁,更让我担忧的是威胁是欧洲背离了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那些与美利坚合众国共享的价值观。


■  (万斯举了罗马尼亚宪法委员会以涉嫌外部势力操纵为理由,撤销第一轮总统大选的例子)如果你们的民主制度或许因为一个外国出了数千上万块钱购买广告来影响你的选举而被摧毁的话,那么,这个制度一开始就不够坚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万斯的演讲在欧洲没有获得掌声,但在大西洋另一端,却得到了特朗普的盛赞,他称万斯的演讲“非常精彩”、“很受欢迎”。


前美国驻俄罗斯大使迈克尔·麦克福尔(Michael McFaul)评论说,“万斯的这次演讲是给美国人听的,而不是给在场的欧洲人听的。”


另外,我们也看到,美国在对世界发出信号,似乎正在专注于巩固对美洲(西半球)的主导力量。


特朗普曾多次表达,对收购格陵兰岛和重新控制巴拿马运河很感兴趣,认为这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至关重要。


其中,格陵兰岛地处北大西洋和北极交汇处,拥有丰富的稀土矿产资源,并且是美国皮图菲克太空基地(原图勒空军基地)的所在地,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资源获取具有关键意义。而巴拿马运河则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全球贸易的重要通道,对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战略同样至关重要。

图6. 巴拿马运河和格陵兰岛的战略位置

图片

来源:Slate.com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在这次沙特访问期间,在商业论坛上发表了公开演讲,演讲中,居然对以前美国的“干涉主义”一顿炮轰,他说“所谓的国家建设者”,“毁掉的国家远比建设的多”;还说“美国将终止国家建设与干预行动”,“不再教导你们如何生活”。


以下是视频片段:

虽然这些话听起来比万斯在慕尼黑的演讲好听很多,但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也从侧面再一次验证了“美国堡垒”的回归方向。

图片

   特朗普政府的最大担忧:  

重蹈英国短命首相

Liz Truss的覆辙

当前,特朗普政府最担忧的是什么,什么会让他“退一步”?


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找到答案。


在特朗普胜选之前,副总统万斯在2024年9月接受了时事评论员塔克·卡尔森(Tucker Carlson)的访谈,其中谈到了一个最担心的情况——一次由债券市场“死亡螺旋”引起的信任危机。

我认为,想要推翻特朗普的总统职位,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方法可能就是推高利率。


如果特朗普赢得今年的大选,当他“试图做一些事情”时,反对特朗普的华尔街投资者可能会试图通过提高债券收益率来挫败他的总统任期,因为偿还美国政府债务的成本很高。虽然在美国共和国2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从未出现过真正的债务死亡螺旋,但是国债利率真的有可能达到8%。


我真的很担心,华尔街将试图扳倒唐纳德·特朗普,就像英国央行击垮利兹·特拉斯(Liz Truss)政府一样。


(英国前首相)利兹·特拉斯上任后,推行了一个财政计划,但我认为,期间英格兰银行犯了很多错误——也许是故意的——纵容利率飙升,在几天内就让她的政府垮台了。


当然,我们和英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但如果债券市场陷入死亡螺旋,对总统来说将是毁灭性的,这是我们获胜后必须对抗的问题之一。

图7. 英国前首相利兹·特拉斯

图片

这里提到的利兹·特拉斯是英国的前首相。2022年9月,时任英国首相利兹推出的一项被称为“迷你预算”的紧急财政计划,包括大规模减税、但不削减政府支出,而是通过借债填补财政缺口。因为这项政策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市场担心政府财政失控,致使英国国债收益率飙升(即债券价格暴跌)。


然而,英格兰银行并未出手干预,最终导致英镑汇率大跌和英国养老金系统面临流动性危机。结果,利兹的任期仅持续了49天,成为英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

图8. 《英国前首相说,卡尼作为英格兰银行行长“做得很糟糕”》

图片

来源: National Post

实际上,特朗普在4月2日宣布新一轮关税政策之后,美国债券市场也经历了收益率的急剧上升(价格大跌),而期间,美联储也采取了观望态度。面对金融尤其是债市的压力,特朗普政府于4月9日宣布暂停对除中国以外国家的部分关税措施,为期90天。


美联储会不会继续像英格兰银行那样选择“袖手旁观”?


有一个信息也许值得参考,根据竞选研究机构OpenSecrets的数据,在2024年选举周期中,美联储系统员工的政治捐款总额超过60万美元,其中92%捐给了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


另外,即将在2026年11月举行的国会中期选举(美国的众议员是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也是特朗普团队心中一个滴答作响的倒计时。

图片

  Louis Gave的设想:

从中印关系说起

那么,面对美国堡垒政策,其他国家会如何应对呢?


也许,选边站并不是唯一的选项。


Gavekal金融集团的创始人Louis Gave提到了新加坡的做法。

新加坡多年来也在依赖美国,但与此同时,也一直善于和中国保持友好的关系。


这背后,其实受到了“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深远影响。他曾多次提醒亚洲国家,美国虽然会时来时去的干预,但不会常驻亚洲,而中国崛起是既成事实,也就是说,美国不会永远在亚洲,但中国会。所以,确保你和中国处好关系。

这句话其实可以推广到欧洲:美国不会永远在欧洲,但俄罗斯不会走。


无论你喜不喜欢,这就是地缘现实。

图片

那么,其他国家有两个选择:


一条路径是选边站美国,和中国/俄罗斯对着干——那么,这些国家需要加大国防投入,自己扛起地区安全的担子。


另一条路径则是选择务实合作,尽量和邻国打好交道,多做生意,少起冲突,努力寻找共赢的空间。


Louis认为,从现实来看,比起俄罗斯,这些国家和中国开展合作的空间更大,因为中国近年来也正在努力与更多邻国建立互利关系,而俄罗斯和许多邻国的历史关系相对会更紧张。


同时他也提醒说,有时候,当你被舆论和新闻淹没时,不妨退一步问问:这些真的是最重要的事吗?


大家当然都关注中美这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博弈,但如果把视角拉长到未来5到10年,我反而觉得,更重要其实是中印关系的发展趋势,未来十年的地缘政治大事,可能是中国、印度、俄罗斯三国的经济一体化。

这是Louis的一个设想,他进一步解释说,可能大家现在听着,有点像天方夜谭。毕竟现在提到中印关系,很多人都会说“这俩国家处不好”。


但大家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别忘了,15年前,中俄关系也并不融洽。

我有一个可能听上去不太主流的设想:中国、印度、俄罗斯三国如果能走向某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可能会带来一次“史诗级”的经济繁荣。


因为三者具备天然的互补性,可以组成一组“经济三重奏”:


■  【中国】提供低息贷款和高质量的资本产品(如机械设备、基础设施组件);


■  【俄罗斯】提供最优惠的大宗商品(如石油、天然气和金属);


■  【印度】提供庞大的低成本劳动力。


如果我们回看全球金融系统的演变,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欧洲将过剩美元回流到伦敦,催生了欧元美元市场(离岸美元市场)。现在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进程,亚洲正在将多余的美元回流到中国香港,或许这将建立一个亚洲美元市场,那么,中国香港也许会呈现50年代伦敦一样的繁荣。

这里提到的“欧元美元市场”(Eurodollar Market) 是指,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美国向欧洲提供了大量援助和军费,欧洲国家手里积累了许多“过剩的美元”。由于当时美国对资金流动有严格管制,这些美元无法轻易回流美国,于是开始在监管更宽松的伦敦流通。伦敦银行用这些美元开展跨境借贷和结算,逐渐形成了“欧元美元市场”——也就离岸美元中心,在美国以外、用美元进行交易的市场。这一市场绕开美国监管,为全球提供了更多美元流动性,也为伦敦赢回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图片

Louis也提到,虽然目前看,中印之间确实还有摩擦。但俄罗斯与两国都保持着牢固的关系,有强烈动机在其中扮演“中间人”。

这背后有着更现实的考量:俄罗斯传统上靠出口资源到欧洲为生,如今这条路基本被地缘政治变化封死了。对它来说,除了中国,印度是下一个潜在的大市场。但美国主导的海军力量和红海等关键航道的不稳定,让俄罗斯难以用海运大规模对印出口。相比之下,通过中国进行陆路贸易,将商品运到印度显然更具效率——这就需要中印关系松动。

中、印、俄这种经济一体化最终可能会通过基础设施项目、跨境产业协作和更自由的贸易政策来逐步实现,从而催生一个全新的区域性经济共同体。

我更倾向于这样的世界图景:美国正在收缩,回到“美国堡垒”,聚焦于美洲大陆,同时希望欧洲与格陵兰岛切割,亚洲与巴拿马运河脱钩。


这意味着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性趋势正在发生:


随着美国逐渐收缩,亚洲大陆内部的经济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当然这个过程会有起伏反复,但趋势不会改变。


这对拉美国家来说也是好事。因为当美国重新聚焦美洲,它们的重要性上升,在和美国的博弈中也会有更好的谈判筹码。


而对欧亚大陆的国家来说,中国推动的融合也将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换句话说,我们将看到一个美元结构性走弱,而非美元经济体加速融合的时代——这对中国,甚至对欧盟来说,可能都是一段崭新的机会窗口。

 参考资料:

  • The Future of War with Formar Navy SEAL | Erik Prince, March 2025

  •  Wall Street will try to make Donald Trump suffer a fate like Liz Truss’s, warns JD Vance, The Telegraph, Sep 19, 2024

  • The Speech that Stunned Europe, Feb 18, 2025, ForeignPolicy

  • Carney 'did a terrible job' as Bank of England governor, says former British PM, National Post, Apr 10, 2025

  • Federal employees donate $4.2M in presidential race, mostly to Harris, Government Executive, Nov 1, 2024

  • Louis-Vincent Gave: US trade WAR & how CHINA could END the US DOLLAR system with BRICS, GoldRepublic Global, April 2025

  • U.S. intelligence is helping Ukraine kill Russian generals, official say, the Japan Times, May 2022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