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out狂飙:泡沫or机遇?

2025-06-05 10:02

摘要:

近期创新药板块事件催化频发,政策、研发、商业化多因素产生共振,涨幅亮眼。政策面,国家药监局批准了11款创新药在国内上市;研发层面,我国多家药企入选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口头发言环节;商业化层面,License-out总交易额屡创新高。我们认为,中长期来看,长期压制创新药板块的集采、反腐政策,盈利能力的不及预期以及估值泡沫都在逐渐缓解,中长期依旧看好创新药板块走出景气度行情,但也应防范短期过热风险。建议投资者持续关注,逢低布局创新药ETF国泰(517110)、创业板医药ETF国泰(159377)。


正文:

创新药板块近期表现亮眼,创新药ETF国泰(517110)近5日上涨6.63%,创业板医药ETF国泰(159377)近5日上涨5.89%,生物医药ETF(512290)近5日上涨4.00%,均处于市场前列。港股相关医药板块涨势尤其强劲,近5日涨幅已接近10%。如何看待创新药的未来走势?创新药板块过热了吗?

首先梳理一下创新药板块近期的事件催化。5月30日至6月3日,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在美国芝加哥正式召开。5月22日,ASCO年后摘要全文公布,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多家创新药企展现出了优异的临床数据。交银国际证券表示,此次ASCO大会中,我国药企共有71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入选口头发言环节,而其中11项研究以重磅研究形式公布,创历史新高。

5月29日,合计有8家中国创新药公司申报的11款创新药在国内首次获批上市。国金证券表示,此次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11款创新药不仅丰富了我国医药市场的产品种类,同时也是我国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新品种密集获批有望赶上今年医保谈判放量,为相关企业业绩增长提供助力。

基本面角度,国产创新药企业的主要盈利方式为海外授权(license-out),近期屡创新高。2025年1-5月,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共有18项License-out交易首付款+里程碑金额超过5亿美元,交易总额超过11亿美元。海外授权模式是指企业进行药物早期研发,然后将项目授权给其他药企做后期临床研发和上市销售,按里程碑模式获得各阶段临床成果以及商业化后的一定比例销售分成。医药创新促进会表示,受医保参保基数巨大、医保谈判、支付体系改革以及叠加疫情对医保费用的冲击等因素影响,创新药在国内市场无论是定价还是支付端买单能力和意愿都略显萎靡。在行业深刻变革与政策不断演化的大背景冲击下,中国创新药企业不得不被倒逼出海。

目前国产创新药企业出海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自主出海,即中国药企自主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和自建销售团队,比如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但是自主出海对资金和团队要求非常高,成功者屈指可数。二是借“船”出海,主要形式是License out,即药企将自己的产品或技术平台的部分或全部权益售让给海外药企,借助海外药企的经验或渠道实现新药产品和技术平台的出海。

中长期的视角来看,创新药板块的此轮爆发究竟是新主线的诞生,还是再度昙花一现?答案或许藏在连续4年的下跌之中。21年起创新药板块从高点回落,主要受到以下多方面因素的压制:1)政策环境。集采与医保谈判对部分药企的业绩有较大影响;2023-24年医疗反腐导致医院的采购流程延长,创新药入院周期平均延长3-6个月。2)商业化放量不及预期:21-24年上市的新药中,仅有25%的品种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销售盈利与较高的研发投入不太匹配。3)估值消化:早期创新药板块受到港股18A政策、科创板开板催化,整体情绪乐观,估值逐渐泡沫化。21年拐点显现后,该板块一直在消化估值。今年上涨之后,创新药板块PE约在50倍水平,处于历史中等略高水平。

考虑到前4年的压制因素很可能有所缓解,我们在中长期依然比较看好创新药板块。政策层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等细则,政策重点覆盖研发、审批、支付三大环节。商业化层面,今年创新药企业集中放量,授权数据较为亮眼。当然,我们认为创新药板块回到20-21年左右的估值难度较大。从产业周期上看,逐渐走向盈利化的企业,不再具有从零到一的巨大炒作空间;即使创新药不断受到政策利好,限制过高药价,保障居民健康的导向也许并不会改变。因此,估值继续抬升的空间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更加看好其走出景气度行情。短期上涨过猛,资金关注度过高也会存在短暂回调的可能,建议投资者持续关注,逢低布局。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