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第一季度,固收 + 基金交出亮眼成绩单,业绩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据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在规模层面,全市场固收 + 基金总规模从绝对数值上实现显著跃升,达到 13807.34 亿元,环比增长 1560.29亿元;从相对占比来看,其在广义债基中的份额环比提升 2 个百分点。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是自 2022 年第一季度以来,固收 + 基金规模占比首次出现显著回升,清晰释放出市场对这类基金高度青睐的信号。细分类型中,温和转债增强型规模较 2024 年第四季度增长 946.08 亿元,股票增强型规模上升 661.39 亿元,可转债基金规模也实现了 34.38 亿元的增长。
什么是“固收 +”? 在具体产品运作层面 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侧重于通过配置少量低估值可转债来提升收益表现,由于严格控制权益类资产的持仓比例,几乎不直接涉足股票二级市场,因而产品净值波动幅度较小,比较契合风险承受能力有限、追求资产稳健增值的投资者需求。 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则更具进取性,通过加大股票资产配置比例,在把握股市行情时展现出更强的进攻性,能够在市场上行阶段有机会进一步放大投资回报,或能满足风险偏好稍高投资者对收益增强的诉求。 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2015年-2024年完整自然年度;指数过往走势不预示未来,基金指数收益率不预示基金产品收益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投资收益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固收+的优势 固收 + 基金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攻守兼备的特性。上图可以看出,当股市上行时,通过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享市场红利;当股市下行,债券资产则发挥 “稳定器” 作用,有效抵御市场风险。相较于单纯投资股票市场,固收 + 基金的收益曲线更加平滑,波动更小,或能为投资者带来更稳定的投资体验 在当前国债收益率持续探底、逼近历史低位的市场环境下,使得稳健型投资者实现收益目标的难度显著增加 —— 既要维持原有收益水平,又想追求更高回报,传统固收类资产的收益空间正不断收窄。与此同时,权益市场结构性行情特征凸显,为资产配置策略带来关键调整窗口。 投资者若想挖掘收益潜力,主要有两大方向可探索: 一是通过拉长久期,以长期债券配置换取更高收益; 二是适度增配股票资产,在权益市场波动中捕捉超额回报机会。 而低波策略 “固收 +” 基金凭借股债结合的独特配置逻辑,以债券构建较为稳健的收益底盘,通过权益资产力争实现收益增强。在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中,“固收+”基金展现出独特优势,成为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增厚收益、优化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之一。 浙商智多盈 本基金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全市场优选债券做“底仓”,严控风险,力争让波动“小”一点,叠加多种策略,力求让收益“高”一点 产品定位:低波策略产品,注重回撤管理、优化持有体验 回撤控制有效
产品业绩表现亮眼 海通三年评级★★★★★ 近两年排名(2023.06.01-2025.05.30) : 前7%(55/870) 近一年排名(2024.06.01-2025.05.30): 前23%(242/1081) 排名来自国泰海通证券,同类基金为偏债债券型,数据截止日期为2025.5.30。 浙商基金 浙商基金固定收益团队的投资风格是以全球及多市场的视角来解读债券市场,使用多元化的投资工具来实现价值投资,力求获取稳健收益。固定收益具备利率和信用两大特质,通过大数据系统和量化模型,有效驾驭利率波动,追踪信用风险,从而将投研体系与投资风格相匹配。 浙商基金FICC系统 (固收系统)挖掘债券市场的驱动力;从信用因子模型为投资者展示数量化的信用分析模型及机器学习与人工结合的定价方式;搭建知识图谱挖掘负面舆情。 浙商基金 ZHESHANG FUND 浙商基金作为浙江省首家公募基金公司,是行业内最早投入AI赋能投研的公募基金之一,至今已经11年,公司致力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提升投研效率,经过多次技术迭代和更新,构建起基于AI决策的工业化投研体系,持续深耕,努力做到让每笔投资都“有所得”,力争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
✦ END ✦ 注:浙商智多盈债券A(008505)(中低风险)成立于2021-12-07,根据产品定期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一季度净值增长表现/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6.21%( -3.80% )、2.88%(-1.02%)、9.26%(7.78% )、0.12%(-0.59%),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中债总指数(全价)收益率×80% + 沪深300指数收益率×15%+恒生指数收益率×5%。基金分为A/C份额,是同一个基金共同运作,但收费方式不同,投资者可根据需求选择。 滑动查看完整风险提示
2025-06-06 16: 11
2025-06-06 16: 11
2025-06-06 14: 23
2025-06-06 14: 23
2025-06-06 14: 23
2025-06-06 14: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