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变局:伊以缘何冲突加剧?如何重塑全球资产配置格局

2025-06-24 20:24

2025年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发动代号为"狮子的力量"的大规模空袭。


德黑兰上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不仅打破了中东地区脆弱的战略平衡,更在全球资本市场掀起巨浪。


这场看似突发的军事行动,实则是美伊核博弈、地区霸权争夺以色列安全焦虑三重因素长期发酵的必然结果,其影响正通过全球资产价格的波动向世界各地蔓延。


01 波斯湾的烽火起源

——本轮冲突之下的逻辑梳理


中东局势的复杂性,在于其历史经纬与现实利益的深度纠缠。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这个波斯湾国家便与以色列结下世仇,反美、反以成为伊朗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伊朗将以色列称为"小撒旦",而以色列则视伊朗核计划为生存威胁。


这种根深蒂固的敌意,在过去数十年间通过代理人战争的形式持续发酵。2024年下半年,地区局势出现关键转折。


在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相继遇袭后,伊朗于10月首次从本土向以色列发射约200枚弹道导弹,标志着双方冲突从代理人模式升级为直接军事对抗。


这一转变打破了维持多年的战略默契,为当前的危机埋下伏笔。


今年6月1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定伊朗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份决议成为以色列发动空袭的"道义掩护"。

 

图:伊以冲突时间线梳理

图片

整理自:中国新闻网、环球网


6月13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执行狮子的力量”(又译“崛起的雄狮”)行动,声称要消除伊朗核威胁。但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更深层的战略目的在于削弱伊朗地区影响力,重塑中东安全秩序。


面对以色列的袭击,伊朗的报复行动迅速而猛烈。在代号"真实承诺-3"的反击行动中,伊朗首次动用"泥石"弹道导弹打击特拉维夫国防部大楼、海法炼油厂等目标,将冲突推向新高度。


更引人注目的是美国的介入——6月21日,特朗普宣布已成功对伊朗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发动袭击。


事实上,美国在此次冲突中的角色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特朗普政府在袭击前撤离了中东外交人员,并承认"事先知情"。这种战略模糊背后,是对伊朗"极限施压"政策的延续。


就在空袭前两天,特朗普还表达了对美伊核谈判进展的失望,而以色列选择在6月15日美伊第六轮核谈判前夕动手,显然是要彻底破坏谈判进程。


随着美国的下场,本次冲突迎来重大转折。伊朗议会随即放出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风声,也门胡塞武装威胁袭击红海美军舰船,地区局势进入危险的新阶段。


目前来看,美伊核谈判短期难以重启,伊朗坚持保留铀浓缩活动,以色列要求“零核化”,短期立场难以调和。不过,考虑到俄罗斯的调停努力仍在继续,美伊间的秘密外交渠道仍有运作的可能性。


目前,各方势力都在密切关注局势发展,谈判桌之下暗流涌动,而历史的走向暂未揭晓。


02 大类资产的震荡与重构

——烽火之下的原油、黄金新格局


伊以冲突的本质是美伊地缘博弈的延伸,资本市场对地缘风险的敏感度在冲突爆发后显露无遗。


原油市场的表现首当其冲。


6月13日冲突爆发当天,布伦特原油价格从71美元/桶冲高至78美元,一度涨超13%,反映出市场对霍尔木兹海峡可能被封锁的忧虑。


图片


霍尔木兹海峡作为海湾地区石油输往全球的唯一海上通道,承载着全球约4成的原油贸易量,长期以来被视为伊朗对外威胁的重要筹码。


历史上,每当伊朗面临重大外部威胁时,这一“杀手锏”便屡屡被提及,但从未真正付诸实践


图片


然而,当前局势的复杂性在于,油价波动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不容小觑。化工品成本攀升、航运绕道推高运费、能源通胀压力重现——这正是美联储最忌惮的“二次通胀”剧本。


目前来看,市场认为伊朗最终选择封锁海峡的可能性有限。


首先,此举不仅严重违反国际规范,还可能损害海湾地区的整体利益,使伊朗在国际舞台上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


图片


黄金的走势则更耐人寻味。


冲突首日金价突破3400美元/盎司,但随后回落至3370美元附近。这种"冲高回落"反映了市场对冲突或可控的预期,但相较于加密货币的调整,也进一步印证了黄金作为"终极避险资产"的地位。


根据咨询机构Metals Focus最新年度报告,全球央行继续大举购买黄金,预计2025年购买量将达1000吨。中国央行更是连续第7个月增持黄金,黄金储备为7383万盎司。这种"去美元化"趋势,在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的背景下更显迫切。(来源:Wind、公开信息)


黄金的配置逻辑仍未发生动摇,但需注意两点:


一是要注意仓位控制,从“交易思维”迈向“配置思维”,黄金更适合作为资产配置的一环而非重仓或单一布局,通常的仓位占比在5-10%即可。

 

二是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预期和资金期限选择适合自身的黄金品种,以一个中长期投资理财的视角来考虑这个问题。


例如如果更重视流动性,那么相较于实物金条,黄金ETF或许更适合战术调整。


03 硝烟中的策略思考

——权益市场的战略纵深与战术机会


事实上,对投资者而言,中东烽火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可能大于系统性风险。


历史数据显示,中东地区爆发冲突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对A股、港股市场整体影响均不显著,并不会改变市场本身的趋势。


例如,2020年伊朗将领苏莱曼尼遇袭后,A股波动率虽升但未改牛市格局。


图片


当然,本次伊以冲突的特殊性在于,其爆发时点恰逢A股处于3400点关键阻力位,技术面与情绪面共振放大了波动。


但追本溯源,伊以冲突对A股基本面大概率不会产生直接冲击,而且市场从资金层面看,“下应有底”格局并未转变。即便外部冲击出现,反而可能有利于市场释放前期上涨后的交易拥挤度,加速配置机会的到来。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站在投资十字路口的投资者或许正亟需一套既能防御风暴、又能捕捉机遇的策略,不妨借鉴“杠铃策略”——一端稳固防守,一端积极进攻


防守端:


考虑以债基、红利/自由现金流ETF作为底仓构筑缓冲垫,叠加保持黄金ETF的仓位配置,兼顾估值保护和股息回报,以及风险偏好下行阶段的防御属性。

 

进攻端:


一方面,以AI终端与应用为核心的产业趋势并未停滞,自主可控仍在加速前进,继续配置以人工智能、信创为代表的中国“新质生产力”;


另一方面,站在历史维度看,中东的每一次动荡都加速了全球能源体系的变革,基于此,核聚变、固态电池等前沿方向有望蕴含投资机会。


图片


今年年初在制定年度策略的时候,很多报告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变局”这个词。


果不其然,2025年上半年还没结束,世界真的从一幅熟悉的拼图,逐步演变成为一盘充满未知的棋局。


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巴以冲突余波未平,以伊冲突又起,中东局势不断升级。同时,特朗普2.0时代,贸易保护主义和关税博弈又给全球贸易增长带来巨大风险。

 

我们不得不承认,宏观上的“不确定性”已成为这个时代最确定的主题。


风波之下,或许我们仍然无法预测市场的具体走势,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资产配置,让自己始终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与其纠结短期波动,不如回归本质:选择估值合理的优质资产,用时间换空间。因为历史已经反复告诉我们,地缘冲突会改变短期价格,但永远不会改变投资与配置的本质。


当分歧逐渐收敛,共识自然水到渠成。



风险提示

资料参考:

以上不构成证券推荐。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