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日益凸显。2024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反内卷由此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时隔一年,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进一步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这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讨论:在行业自律提出一周年之际,针对存量产能的政策是否会加速落地?相关行业的产能优化进程能否催生类似2016-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情?
我们认为,尽管二者均聚焦供给侧,但本轮“反内卷”运动与供给侧改革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供给侧改革高效淘汰落后产能,本轮治理“内卷式”恶性竞争更关注行业稳定性,重在优化市场供需关系,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市场失衡,旨在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差异一:背景与范围不同。当下正面临国内经济下行、全球化竞争加剧的困境。本轮治理涵盖传统与新兴产业,并涉及国际竞争,而供给侧改革主要针对产能过剩、盈利承压的传统行业。在治理涉及的主要行业中,中国供应链占据全球主导地位——2024年,全球86%的光伏组件、80%的锂电池、74%的空调、68%的新能源汽车、54%的钢铁、33%的工程机械和28%的功率半导体均来自中国供应。
差异二:主体与机制不同。供给侧改革主要针对传统重工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行政命令传导高效促使产能快速出清;而本轮治理更多面向新兴产业,民营企业占主导,产能出清更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市场机制。其中,新能源行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战略举措,发展迅猛。以光伏为例,在“双碳”政策推动下,2020年以来行业高速增长,乐观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10%。可见,尽管这些行业深陷“内卷”困境,其战略新兴意义并未减弱。
行业镜鉴:光伏困境与破局探索
产能过剩与价格螺旋
中国光伏行业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已成为全球主导力量。凭借晶硅技术及成本优势,企业持续释放低成本先进产能,2024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全球占比分别达93.2%、96.6%、92.3%、86.4%。
与此同时,光伏主产业链已陷入全面过剩:自“双碳”目标提出后,跨界资本与地方政府推动的产能扩张远超需求增长,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部分项目投产后无法盈利,产能过剩引发激烈价格竞争,行业陷入负向螺旋,估值从成长属性滑向周期属性。
2024年,主产业链各环节名义产能均突破1000GW,即使考虑产能利用率折扣,供给仍十分充足。各环节产品价格较年初大幅下滑(多晶硅-40%、硅片-50%、电池片-40%),行业已普遍陷入亏损困境(见图:【SW光伏设备】季度毛利率、净利率(%))。
去产能阻力重重
2024年以来,行业虽频繁召开自律会议寻求控产减产,但产能出清阻力重重。相较于钢铁行业去地条钢、环保限产等供给侧改革经验,光伏行业难以找到有效发力点:其一,产能较新且技术迭代快,设备通用性强,难以简单认定为落后产能;其二,民企占比高,其决策机制、资金实力及竞争策略差异显著,意味着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强制性并购重组去产能效果有限。
需求端双承压
产能出清迟滞使光伏行业“供强需弱”矛盾突出。基于上半年“430”及“531”抢装效应,需求或已前置;进入三季度,预计装机体量将下滑,全年国内新增装机约240GW,同比减少14%。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之际,国际贸易壁垒雪上加霜:美国多次对华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2022年及2024年更将反规避调查延伸至东南亚,阻断中国产品转口路径;欧洲市场因经济疲软及补贴退坡(如德、法缩减补贴项目),叠加传统能源降价抑制居民安装意愿,装机增速持续承压。
破局曙光:行业自律与政策协同
着眼当下,风电、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新能源细分领域亦纷纷发布自律公约,抵制低于成本价竞争,倡导合理价格秩序。
风电:价格机制重构见效
风电行业应对“内卷”成效相对显著。2024年10月,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12家整机企业签署《自律公约》,明确“不得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同年11月,国家电投与中国电建在风电集采中改革招标规则:评标基准价改用有效报价的算术平均数下浮5%,剔除异常报价,打破21年“最低价中标”传统。此举为行业抵制恶性竞争树立新标杆。自2024年第四季度,风机招标价格触底回升:陆上风机价格从4月低点上涨超25%至1500元/kW以上,海上风机升至2500元/kW左右;2025年一季度陆上风机价格普遍再涨5%-10%,印证“反内卷”举措的积极效果。同时,行业迎来需求景气周期:2025年1-4月我国风电新增装机1462万千瓦(同比+21%),预计全年全球新增装机达145GW(中、美、德、印、英为前五大市场)。
新能源汽车:政策与企业协同
汽车行业政策推进亦较为顺利:相关部门要求车企及经销商提前报备促销政策,避免随意降价引发恶性竞争,并规定经销商库存不得超过2个月销量,允许盈利承压者暂停提车以缓解经营压力。企业层面,龙头企业积极响应“60天开票”制度,并计划推出明确返利制度增强经销商盈利动力。国家配套的国补、地补等消费刺激政策,为行业破局提供关键助力。
迈向高质量竞争新生态
长远来看,对于电力新能源行业而言,治理“内卷式”恶性竞争不仅是简单的“去产能”,更是着眼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系统结构优化。通过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扩大竞争场景、规范竞争格局、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旨在为构建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筑牢根基。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九方智投旗下九方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于鑫(登记编号:A0740622030003)进行撰写,九方智投(以下称:本公司)对报告内容(含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不做任何陈述和保证。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报告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反映撰写者在报告发出当日的设想、见解和分析方法应仅供参考。同时,本公司可发布其他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结论有所不同的报告。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交易品种的买卖指令或买卖出价,投资者应自主进行投资决策,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或作者无关,自行承担风险,本公司和作者不因此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025-07-11 11: 08
2025-07-11 11: 08
2025-07-11 11: 08
2025-07-11 11: 07
2025-07-11 11: 06
2025-07-10 18: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