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块钱一个月,在香港可能连个停车位都租不下来,但在内地,却能租一套小公寓,或搬进还不错的养老院,这种对比听着是不是有点扎心又真实?小夏发现,近几年,香港人北上养老的现象越来越火,尤其是那些普通上班族,开始将目光从深圳、广州这些传统热门城市挪到了中山和珠海。
最近,更有将近10万的香港阿公阿婆已经付诸行动。香港立法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有99600名65岁或以上香港长者定居广东,占香港170万长者人口的6%左右,过去10年间急增了40.5%。(第一财经20250805)
虽然占比一成不到,但随着“北上养老”背后的各项条件持续打通,这个方案也逐渐成为香港银发老人们现实且智慧的选择。不少阿公阿婆坦言,现在内地发展很好,配套设施都很齐全,再加上这边生活成本又低、房子也不像香港那么挤、租金也实惠,日子过起来舒适得很!然后,粤港澳大湾区与香港地缘相近、文化同源,语言、饮食习惯差异不大,生活融入方面也没有太大问题。(新华养老周刊2024061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在“北上养老”的吸引力巨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香港居民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痛点和挑战。小夏了解到,香港居民最关心的就是医疗了!
和内地不一样,香港的医疗体系主要分为公立和私立两个系统。公立医疗费用便宜,但排队看病的等待时间较长,有可能拍个胃镜、做个核磁共振就要等上一两年。而私立医疗系统价格又比较贵,对中低收入的人群来说,实在难以负担。
同时,从香港数据上也能看出来香港医疗的困境。在过去30年,公共医疗卫生开支和私人医疗卫生开支一直同步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医疗卫生开支增长率已超过了经济增长。(金融界20250607)
对于北上的香港人来说,其实很多人担忧的是,香港廉价的公立医疗服务是有100%全报销的福利,如果去内地养老,这些社会福利没办法享受了怎么办。
近期,为方便香港老人享受更便捷的门诊医疗护理服务,香港卫生署在内地新增12家试点医疗机构进行合作,覆盖了大湾区的9个城市,年满65岁的香港老人每年还有2000港元的医疗券,可以当现金在内地使用。据香港卫生署统计的数据,2021年~2024年申请医疗券使用中,牙科,眼科使用率最高,因为这些医疗服务价格普遍比香港便宜很多。
但每人每年2000元的额度还是太小,而且适用范围也仅限于门诊服务,并不包括住院、手术、药物购买等,所以大部分的老人还是会回香港就医。
近几年,又有针对性的新政出台,港澳台居民可以在内地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医保报销。但重点问题在于,香港有个医保通系统,病人的历史就诊记录和细节都非常透明,不用担心换医生就诊后,不清楚以前的过往病史或过敏史等等。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暂未能建立有效解决数据跨境安全性问题的法规或政策。这些问题也导致香港长者跨境就医时可能出现重复检查、诊断信息不连贯等情况。(第一财经20250805)
尽管少部分的困境依然存在,但小夏发现,在多数政策的加持下,仍然还有很多香港长者愿意北上养老。要知道,香港2023年正式进入超高龄化社会,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已经升至24%左右。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迎来巨大挑战。
以养老院(香港地区称为“安老院”)服务为例,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养老床位平均排队等候时间约两年,一些硬件设施较好的养老机构需要排队等待6年以上,不少老年人在排队中就已过世。而私立养老院费用较高,普通的香港老人很难负担得起费用。为了缓解压力,香港也一直推出相关政策让居民去内地养老。
在小夏看来,大湾区跨境养老或已迎来“春天”!近段时间,已经有不少保险机构嗅出商机,正在打算吃下这块市场大蛋糕。市面上布局“保险+养老社区”的玩家模式也各有不同,轻资产、轻重并举都有。有业内人士直言,未来北上养老的主力的人群或是商保还未完全覆盖的人,这个市场还有望持续扩容。
针对这片跨境养老市场的未来,小夏还是比较看好的,但不能忽略的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痛点。首要挑战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医疗融合与保障。例如,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推动两地电子健康记录的互联互通。
其次,提升金融服务的一体化水平也至关重要。例如如何进一步简化香港居民在内地开户、支付、汇款的流程,并有效降低相关的交易成本。此外,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与创新同样不容忽视。在北上养老的热潮下,如何更有效地向香港居民普及内地的社保政策,并为他们提供更为便捷的参保和待遇申领渠道,也是提升他们养老安全感的重要一环。(大公报20250407)
话又说回来,小夏发现香港人对养老的规划真的是颇有远见,会寻找养老性价比和最优解。而这种趋势也让我们看到了内地养老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内地伙伴一些启示,养老规划真的挺重要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高质量的养老生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夏也“毛遂自荐”一下自家的养老产品——华夏稳健养老一年Y(017363)。它很适合作为养老资金储备的重要工具,风险低且收益稳健可观,近一年净值增长率高达8.37%,主份额也排在同类的前6%~
温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为个股推荐。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5.3.31,经托管行复核。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华夏稳健养老一年持有Y在2023-2024年度产品净值增长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表现为-1.76%10.70%,5.91%/9.73%。排名源自银河证券,2025.5.31.司类为养老目标风险FOF(权益资产0-30%),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命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评价结果并不是对未来表现的预测,也不应视作投资基金的建议。在投资者认购/申购时收取前端认购/申购费的,称为A类基金份额;不收取前后端认购/申购费,而从本类别基金资产中计提销售服务费的,称为C类基金份额:仅面向个人养老金,根据相关规定可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申购的,称为Y类基金份额。A类、C类、Y类基金份额分别计算和公告基金份额净值和基金份额累计净值。 风险提示:1.以上基金为股票基金,主要通过投资目标ETF间接跟踪标的指数,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2.本资料仅为服务信息,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于投资人的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法律文件。3.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4.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且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者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5.基金管理人的适当性匹配意见不表明其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6.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匹配意见不必然一致,且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的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存在差异。7.本页面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由基金销售机构提供,且投资者应符合销售机构适当性匹配原则。8.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承诺或保证。9.投资者在投资本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要》等基金法律文件,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10.本页面产品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11.基金产品历史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12.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2025-08-27 15: 20
2025-08-27 15: 20
2025-08-27 15: 20
2025-08-27 15: 20
2025-08-27 15: 20
2025-08-27 15: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