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节后连续回调,市场也在高度关注机构最新动向,“抱团瓦解”、“抱团加强”类似的争论不断出现,到底实际的情况如何呢?
作为跟踪机构买卖情况的一个重要视角,记者通过梳理大宗交易及龙虎榜机构席位买卖情况发现,伴随A股整体估值水平的提升,今年以来龙虎榜机构席位成交金额飙升明显,大宗交易机构席位买卖金额处于高位水平,机构调仓迹象明显,而从资金的流向来看,机构席位依然在净买入。
数据显示,截至2月23日,龙虎榜机构席位和大宗交易机构席位买卖总金额分别达848.77亿元和481.81亿元,占去年全年买卖总额的25.24%和18.33%,较去年1月和2月总和增长118.68%和90.24%。其中,龙虎榜机构席位和大宗交易机构席位已经累计净买入52.31亿元和182.12亿元。
对于机构的动向,多位市场人士认为,市场出现分歧的主要是因为部分个股估值提升后,业绩能否匹配存疑。另外,关于机构抱团的现象,从全球资本市场来看,机构投资模式类似,A股也会逐步与国际接轨,机构抱团或将成为常态。
调仓动作频频 机构席位成交额飙升
沪深交易所每日盘后公布的龙虎榜数据是观察市场连续竞价期间资金买卖的一个重要渠道,主要针对当天股市中异动的股票,如涨跌幅、换手率、成交量处于市场相对的高位的个股,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市场异动股票的情况。
这其中,交易所公布的龙虎榜信息里的机构席位主要包括基金专用席位、券商自营专用席位、社保专用席位、券商理财专用席位、保险机构专用席位、保险机构租用席位、QFII专用席位等机构投资者买卖证券的专用通道和席位等。另外,机构专用席位并非专指某个具体的席位,它其实是若干子席位的统称和汇总。通过对机构专用席位的监测,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其资金的最新动态。
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龙虎榜上频频出现机构席位的买卖情况,买卖成交金额也突然放大。今年1月,龙虎榜机构席位单月买入269亿元,卖出232.32亿元,单月买入、卖出金额均创2020年8月以来新高,环比2020年12月分别增加122.96%和62.67%。
2月以来,龙虎榜机构席位成交依然活跃,尽管有春节间期,但截至24日,单月买入和卖出金额分别达203.7亿元和195.16亿元。
成交在放大,可以大致推测机构席位大概率在调整自己的持仓,而从资金流向来看,机构席位仍呈现净流入态势。今年以来,截至2月24,龙虎榜机构席位累计净买入36.67亿元和8.54亿元,占 2020年全年净买入金额的31.2%。
大宗交易同样是观察机构席位资金动向的一个重要窗口。据交易所规定,A 股市场的大宗交易单笔交易数量不低于30万股,或者交易金额不低于200万元。
今年以来,机构席位通过大宗交易买卖金额较2020年11月和12月有所回落,但拉长时间来看,机构席位大宗交易依然活跃。
具体来看,今年1月,机构席位通过大宗交易买入186.14亿元,较2020年12月减少近100亿元,卖出107.38亿元,2020年以来,连续两个月卖出金额超过百亿。2月,大宗交易机构席位依然活跃,截至24日,累计买入150.84亿元,尽管受到春节假期的影响,以目前的平均成交金额推算,2月整月买入金额有望与1月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大宗交易机构席位自2月起卖出金额骤降,截至目前累计卖出46.51亿元,属2020年以来较低水平。
与龙虎榜动向一致,大宗交易机构席位依然保持快速净买入态势,今年以来累计净买入183.08亿元,占去年全年净买入金额的14.56%。
若将龙虎榜与大宗交易合并计算,能明显看出,机构席位自2020年11月起,交易金额开始逐步放大,2021年1月达到阶段高峰,调仓动作频频。而从资金流向来看,机构席位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平的连续净买入态势。
186股被机构席位净买入超1亿元 哪些个股被机构席位买入呢?
结合大宗交易数据和龙虎榜信息,以成交量突然放大的2020年10月起算,截至2021年2月24日,机构席位累计净买入722股,累计净卖出606股。
净买入个股中,186股期间被净买入超过1亿元,中公教育、比亚迪、美的集团、金山办公、隆基股份、韦尔股份、洋河股份、长春高新、传音控股、宝丰能源等个股期间累计净买入金额超过20亿元。其中多只个股期间股价表现优异,如新洁能、陕西黑猫、阳光电源、赣锋锂业等个股累计涨幅超过100%。
从行业分布来看,前述186只个股主要分布在医药生物、电子、化工等三大行业,涉及的个股数量分别达26只、22只、20只。
净卖出个股中,96股期间被净卖出金额超过1亿元,同仁堂期间被净卖出近33亿元,排名首位,另外,吉比特、中信建投、紫金矿业等3个期间被净卖出金额10亿元。
有意思的是,机构席位净卖出金额排名靠前的个股,有多只属于近期表现抢眼的有色个股,如紫金矿业、锡业股份、洛阳钼业。对于有色个股,伴随股价大幅上涨,机构席位似乎意见存分歧。以紫金矿业为例,期间机构席位买入10.73亿元,卖出20.93亿元,洛阳钼业的情况也类似。
行业分布方面,前述96只个股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电气设备、有色金属等3大行业,涉及个股数量分别为10只、8只、8只。另外,电子、化工行业涉及的个股数量也较多,均超5只。
剖析机构动向
2019年以来,机构抱团的消息不绝于耳,机构偏好的蓝筹股走出强势的上涨行情。今年春节过来,A股出现调整,前期机构重仓的一些股票,少数甚至出现了大幅下跌。“抱团瓦解”的声音此起彼伏,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通过数据可以看到,机构席位一致处于净买入态势,自2020年以来,已经连续14个月呈净买入态势,今年1月、2月,净买入金额规模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其次,对于“抱团瓦解”需要一分为二来看,数据显示,净买入靠前的个股中,不少个股股价已经录得巨额的涨幅,但是依然收到机构的青睐;但是也可以看到,不少涨幅巨大的个股已经成为机构净减持的对象。
机构资金出现分歧的背后,以蓝筹集中地沪深300自2019年以来,经历两轮较为明显的上涨。到了2020年7月,沪深300进入横盘调整,自2020年10月开始,第三轮上涨开启,机构席位买卖金额放大正处于这一时期。
市场分析认为,机构抱团并不是单纯的资金追捧,本质上是全市场多数资金对于少部分优秀核心资产的认可。相反地,即便有流动性的加持,若无基本面的支撑,也无法受到资金的亲睐。
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表示,当前市场是存在结构性的高估的。伴随着市场持续上升,市场的脆弱性也在随之上升,目前拥挤的交易结构已经出现一定的松动。
黄燕铭认为,从全球资本市场来看,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模式比较类似,往往都会从基本面出发,通过衡量盈利与估值的匹配度来进行投资,最终的结果就是机构持仓结构会逐渐趋同。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过去几十年以来都是机构投资者主导,机构抱团的现象已长期存在。而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渐从散户主导转向机构主导,也将逐渐像海外一样,机构抱团成为常态。
结合当下市场表现来看,黄燕铭预期未来随着流动性边际收紧,市场的核心注意力将从原先的流动性驱动转向盈利驱动,这将对旧抱团股形成持续的估值压制。当旧抱团股出现回调时,机构会再次继续根据盈利与估值的匹配度来选择,形成新的抱团股。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持类似意见,对核心资产来说,这正好也是一个洗尽铅华的机会,对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成长天花板高、护城河深的核心资产来说,在经济复苏和景气度扩散的背景下,未来是能扛得住估值调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