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日前接受了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的专访。
在专访中,杨成长指出,近些年证券市场快速机构化的过程中,一些传统企业和小公司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要引导市场形成平衡发展的市场格局。对于证券业发展,杨成长认为,券商要做大做强,要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抓住资本市场发展的风口业务,做好融资端和投资端平衡发展,服务好居民的投资性需求。
引导市场平衡发展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各个类型公募基金合计发行1441只,募集规模31589.07亿元,数量、募集规模均创1998年以来历史新高。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杨成长的关注。在采访中,杨成长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快速了机构化,虽然现在机构持仓整体市场占比还不高,但是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逐步处于一种支配地位。
市场快速机构化的过程中,市场也出现了明显的“二八分化”。市场涨幅集中于部分龙头企业,科技、互联网以及一些消费龙头公司股价大涨,但是一些传统公司和小公司被边缘化。
杨成长指出,在机构化的过程中,一些小公司被边缘化是正常现象。比如在香港市场,不少小市值公司被边缘化,成为仙股。
“因为西方国家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在整个经济当中代表性非常强,但是我们国家所处的发展产业阶段不一样,目前传统产业、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仍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在推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杨成长表示,“过早的让我们的证券市场出现小公司、传统型公司边缘化对后面的发展不利。”
杨成长指出,在两会提案中,他会关注资本市场快速机构化可能存在的一些短期负面影响,引导市场平衡发展。
杨成长认为,引导市场平衡,首先可以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合理引导,认识到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特点,不能依赖几个龙头公司就解决大部分问题。他表示,机构投资者不能通过给产业贴标签的简单方式来进行研究。
“产业不能简单分为科创、战略、传统等。传统产业完全可以现代化,无论是网络还是科技,如果不与传统产业结合起来的话,也很难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结合,互联网科技和传统产业结合。”杨成长说。
杨成长指出,当下对于一些科技型、平台型企业,缺乏合理的估值方式。这些企业组织形态以及运营模式、盈利模式跟传统产业都存在很大差别。以传统产业的估值方式进行估值很困难。另外这些企业大多数要素是人才、技术、数据及商业模式创新等,相较于房子、设备等传统要素,定价缺乏可参考的市场标准。
“这样就使得我们在估值上市场很难取得一致意见,一些公司给30倍市盈率好像合理,给50倍市盈率也还合理,甚至有的给更高的市盈率,大家也都觉得好像没办法反驳。我们在新型产业、信息企业,新型商业模式等上面的估值理念方法还不成熟,这是特别需要机构投资者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杨成长说。
其次,杨成长建议,要为市场上的小企业和传统产业多建立一些投资标的。比如,可以建立一些主题性的指数工具等覆盖一些小市值公司和传统企业。
第三是进一步丰富完善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完善期货、期权市场,完善市场双向交易机制。
证券公司需要增加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
作为连接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桥梁,中国市场亟待本土超级券商的出现,打造“航母级”券商,也一直是市场的心声。
“券商有多大,就看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杨成长指出,当下制约券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券商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方式过于单一,服务实体经济的面比较窄,使得券商业务增长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甚至经营业绩主要依赖于二级市场的涨跌。
杨成长认为,在增加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方面,券商不仅仅可以提供股权融资服务,还可以推动企业制度完善,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促进企业整合。尤其在科创企业为主导的市场上,还可以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
“企业科技创新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管理。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新产品设置、设备更新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风险管理可以成为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业务内容。”杨成长表示。此外,对大数据等新要素如何进行资本化定价等,都是资本市场可以增加的服务内容。
在增加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上而言,券商不能只围绕大企业、上市公司等,要增加更多服务的企业的范围。
杨成长认为,券商要做大做强,还要紧紧抓住“风口业务”。比如近些年海外券商大力发展的FICC交易业务。此外,随着“大资管时代”到来,公募和私募都在快速发展,券商资管在这一块也可以做大做强。在对外开放力度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券商海外业务、跨境业务也会成为新的风口。
杨成长指出,券商在投融资两端也要实现平衡发展。“过去券商发展的比较快的企业融资业务,投资端比较弱,现在要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关键是要提供好的产品。特别是在加速机构化的背景下,做好产品和产品配置,服务好居民的投资需求,这也是我们券商要做的。”
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要做好稳定过渡
作为申万宏源的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和判断一直为市场所关注。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杨成长指出,2021年作为重要的转折之年,要逐渐减少对经济增速的关注,做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平稳过渡。
杨成长指出,2021年是“两个100年”的交汇点,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后疫情”时代的恢复之年。作为过渡年,宏观政策要做好各方面的起承转合,做好政策的延续性和常态化之间的平衡。
他表示,2020年为了应对疫情等冲击,出台了很多非常规性的政策,比如专项债发行规模达到3万亿,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等。这些政策长期沿用,会导致很大的负面作用。比如,整个社会的融资额大幅增加,社会杠杆快速攀升,除了对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之外,短期内也对房地产形成刺激。
因此,2021年关键是要做好宏观调控政策,既要保持延续性,同时也要在可能的情况之下,让宏观调控政策尽量回归到常态状态。
杨成长认为,2020年因为疫情导致经济增速大幅下滑,2021年经济增速指标可能出现一些失真,不必要过度关注经济增速。
除了做好宏观政策的平稳过渡,杨成长认为,在发展战略上也要做好战略转型过渡。
“我们很多战略和‘十三五规划’不一样,比如要依靠自主自立的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加大制度型开放等。所以我觉得要做好战略转型和宏观调控的稳定过渡。”杨成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