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
神十二两名航天员成功出舱
北京时间7月4日8时11分,航天员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11时02分,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成功出舱,并已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
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聂海胜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三名航天员分工明确
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三名航天员都有明确分工。
刘伯明舱外作业(刘伯明自带摄像机拍摄画面)
聂海胜进行机械臂操作
汤洪波舱外作业(汤洪波自带摄像机拍摄画面)
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
“太漂亮了!”先出舱的刘伯明出舱后感叹。聂海胜则温馨提示:“慢点,不要着急。”今天的出舱作业主要有三项任务,抬升全景相机、验证机械臂的使用以及验证应急返回技术。专家介绍,受发射限制,摄像机一开始安装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视角有限,入轨之后,航天员根据任务需要,需要扩展摄像机的视角来监视整个舱外的情况,需要航天员去把这些摄像机安装一个支架,架得更高一点。
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大范围转移,但在有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时,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机械臂位置,更能与舱外航天员直接交流。
由航天员自主操作机械臂,在安全性上也有更好的保障。舱外舱内航天员都有急停装置,舱外的航天员在运动过程中如果一旦发现有碰撞的可能、风险,他可以直接按下急停装置,机械臂就会停止工作,也是保证安全的多重手段。
通过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能力、应急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验证,特别是在舱外进行长时间工作,人与机器的协同合作为后续航天员对空间站维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今年4月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发射成功
在今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22.5吨。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综合自新华网、新民晚报等)
2021-07-04 08: 38
2021-07-04 12: 03
2021-07-04 12: 06
2021-07-04 13: 18
2021-07-03 10: 46
2021-07-03 1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