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只ST股先后触及面值退市。继ST星源后,ST贵人也已经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1元,成为本年度第7家面值退市的公司。3月11日,上交所向公司作出《拟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事先告知书》,公司股票连续停牌,后续不再有退市整理期。
面值退市渐成常态
退市新规以来,面值退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面值退市已不再是资本市场的“稀罕事”。2023年,面值退市数量创出历史新高,两市合计达到20只,已与“财务退市”大体相当,较前两年增速明显。今年以来,*ST华仪、*ST柏龙、*ST泛海、*ST爱迪、ST鸿达、ST星源已先后面值退市。
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本年度面值退市的7家,无一例外都被实施了风险警示。表面看是公司股价跌破了面值,但实质上是公司不同程度的自身问题失去了市场的信任,他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营恶化、违规占用担保、资不抵债等问题,实质已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投资者用“面值退”的方式,实现了市场的优胜劣汰。在不断强调削减壳资源的当下,留给这类公司的生存空间也将越来越窄。
监管紧盯防范公司“一退了之”
作为风险警示板的公司,监管对于ST贵人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对公司多期年度报告以及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重点事项多次发函问询,督促履行责任、提示风险。2024年,监管两次向公司发出监管工作函,针对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计划未履行、实控人控制企业尚未向公司返还款项、原控股股东重整业绩承诺补偿义务等事项提出关注和监管工作要求。
退市只是意味着公司上市地位的丧失,存续的义务和承诺仍需要相关主体推进解决。根据记者梳理,主要有三个事项。一是实控人控制企业向公司返还价款义务,交易终止后目前仍有1.66亿元款项未返还。二是原控股股东的重整业绩承诺补偿义务仍需履行。原控股股东贵人鸟集团在公司重整计划中作出“3年合计净利润不低于5亿元”的业绩承诺预计无法完成,需在2023年报披露后三个月内以现金方式向公司补偿。三是控股股东、高管先后作出增持计划,目前均未履行完毕。
对于上述承诺和义务的履行,首先是需要公司的董监高切实扛起责任,勤勉尽责,督促相关主体按时推进,切实维护公司全体股东的权益。此外监管也不会放松督促的力度,证监会此前已明确表示,要坚决防止“一退了之”。公司及相关方违法违规的,即使退市也要坚决追责。此前,公司及实控人兼董事长李志华已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3月11日,上交所也发出公开的监管工作函,督促相关责任主体严格履行相关承诺与义务,要求公司及董监高勤勉尽责,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上市公司利益。监管也将持续关注承诺履行和立案事项进展,如查实违规行为将及时跟进处理相关责任主体,退市绝不免责。
市场吐故纳新促进高质量发展
除了面值退市以外,*ST博天和*ST新海两家公司也触及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分别于2月2日和2月5日晚间收到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已被启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程序,等待交易所作出最终的退市决定。
退市新规实施以来的两个特点,一个是面值退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另一个便是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数量明显增多。2023年以来,*ST泽达、*ST紫晶被行政处罚认定触及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监管绝不姑息,快速出清。*ST宏图、*ST凯乐、*ST华仪同样触及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先行以面值退市的方式出清。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方面多次发声,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重拳打击。2月4日,证监会表示,要依法从严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对欺诈发行行为予以全方位“零容忍”打击,让造假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对上市公司滥用会计政策、大额计提资产减值调节利润的财务造假行为,予以严肃查处。这类问题公司的出清,将有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有序生态。市场化的新陈代谢提速,更有利于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买卖风险警示股票应当慎之又慎
那么,对于投资者们又该注意些什么?简言之就是不要盲目跟风、炒小炒差,在市场交易逻辑上更加侧重基本面。典型如ST天成在2023年业绩预告中明确提示净资产为负,将在年报披露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同时,公司存在大额资金占用、违规担保未能解决、证监会立案调查尚未结束、营收长期徘徊于1.5亿元以下等诸多问题,基本面日渐恶化。但近期公司股价却连续出现11个涨停,呈现明显的非理性炒作特征。期间,公司披露了8次相关风险提示或异动公告,但投资者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制度设计上,监管通过设置风险警示的方式向投资者提示存在重大风险的公司;在日常监管中,也将在股价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时要求公司针对性地提示风险。投资者不可对这些提醒方式视而不见,超过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最终蒙受损失。
2024-03-11 20: 00
2024-03-05 09: 30
2024-03-05 10: 00
2024-03-05 13: 46
2024-03-05 15: 13
2024-03-05 1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