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阳春三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期而至。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今年的全国两会因此备受瞩目。与此同时,今年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一年。《紫荆》杂志2023年3月刊特邀霍启刚等6位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撰文,谈他们首次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参与两会的感受与抱负,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建议。
文颖怡
很高兴本人被推选为港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倍感荣幸也深感任重道远。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香港作为独立的选举单位已成功选举产生了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一国两制”在港推进落实的重要体现,彰显“一国两制”下国家主权原则,也反映香港同胞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决心和信心。历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勤勉尽责、积极履职,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人作为新晋全国人大代表,将以“为人民谋幸福,为香港谋复兴”作为前进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及二十大精神为个人行动指导纲领,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努力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国家层面积极参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努力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全国人大代表职责,在香港层面作为爱国爱港中坚力量,以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自身应有贡献,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本人即将首次赴京参加两会,希望提出包括“青年事务、安老服务及素质教育”三方面的建议,在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些看法:丰富港澳青少年与内地的交流机制
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青年工作部署,号召“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本人建议青年事务可从学校、社区、专业协会等层面加强工作部署,同时丰富港澳青少年与内地的交流机制,为青少年开拓更多发展机遇。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内地与港澳青年交流合作自2020年起均以线上形式进行,人员往来与流动几近停滞。随着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本人认为现在可以趁机丰富港澳青少年与内地的交流机制,包括加强内地城市与港澳高校、社会团体和青年团体的交流合作,定期举办双向的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实习、公益活动,让港澳青少年全方位了解祖国最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2022年公布的数据,本港长者比例已超过两成,是世界最长寿地区之一,正式成为超高龄社会。人口老化的趋势下社会负担加重,预计到2037年每1.7名在职人士需要抚养1名长者,安老资源是否足够分配成为社会的担忧。本人做过东华三院主席,深感安老对香港的重要性,建议从湾区养老及青耆同乐计划改善安老服务,并推进香港与内地的安老服务业合作。首先,可以由社会慈善团体、同乡社团等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安老中心形成结对,为家庭资产在设限之下的长者提供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中心居住月费的配对资金援助,一定程度上缓解香港安老院不足、安老服务人手不足的问题。在本地,可与青年工作相结合,推广青耆同乐计划,让大专院校以上的年轻人与安老院长者形成一对一帮扶,让青年人到访安老院为长者提供义工服务。
图为香港启德绿色城市风光(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香港教育一直以来与就业衔接较好,但素质教育全人培养方面稍显不足,再加上现在香港的中小学生普遍都缺乏对国情的认识,本人建议可以深化“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每年邀请更多香港高校学生及教师到内地参加暑期小学期课程、交换生课程、讲座、学术竞赛、社会服务等。本人也希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加强德育及美育教育,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对青少年的品德塑造、性格养成、美学品位都有益处。作为在东华三院、香港广西社团总会、义工联盟等平台具有多年深入社区、服务社群经验的一份子,本人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更希望以民生福祉为己任,以发挥上传下达桥梁作用为工作目标,充分收集香港社情民意,丰富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和方式,团结各界人士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香港推动良政善治建言献策;同时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在当前香港需要积极拓展“兴”动能继续腾飞的关键期,培养好下一代的接班人,团结生力军做好香港未来发展部署也是本人的工作重点。本人希望和每一位爱国爱港的香港居民一道成为建设香港的积极力量,携手把香港这个家园建设好、守护好,为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迎来新局面、书写新篇章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