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规模5连降 距年底压降目标仍有距离
2020-10-26 15:54       王云龙

近年来,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飙升的同时,部分乱象开始涌现。在此背景下,监管重拳出击。如今,距离规定的日期临近,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仍有压力。

2018年以来,我国结构性存款快速增长,同时出现了产品运作管理不规范、误导销售、违规展业等问题。2019年初,结构性存款收益与票据贴现利率出现倒挂,部分企业以票据贴现资金购买高收益率结构性存款,使结构性存款成为套利工具,进一步助推了结构性存款的快速增长,相关问题和风险引发关注。

2019年10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主要针对部分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产品运作管理不规范、误导销售、违规展业等问题。

另有媒体报道称,今年6月起各大中型银行陆续收到银保监会的窗口指导,要求规范结构性存款管理,继续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在9月底前压降至年初规模,并在年底前逐步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

根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结构性存款规模达到10.79万亿,并在4月达到12.14万亿的峰值水平。随后结构性存款规模连续下降5个月,截至9月末,结构性存款规模降至8.98万亿,基本实现“9月底前压降至年初规模”的要求,距离年底前降至年初三分之二规模的目标,尚有不到两万亿的差距。不过,9月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8月下降4451亿,以此速度计算,年底前完成目标,仍存压力。

天风证券认为,负债压力增大是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主要原因。另外,近年来传统存款被货币基金、银行理财、债券基金等分流较严重,互联网金融发展让客户寻求高收益资管产品十分便利。这导致价格战成为存款争夺的重要手段,结构性存款的本质是“高息揽储”。此外,结构性存款比一般性存款也有优势:由于其最终利率取决于投资收益,并不在央行对存款利率水平的监测范围内。这一点让结构性存款变得更类似资管产品,能满足客户对高收益的向往。

华泰证券张继强指出,就结构性存款规模的压降而言,中小银行的压力大于大型银行,其直接原因在于前期中小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增长快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偏好发行结构性存款进行高息揽储,根本原因在于中小银行长期稳定负债的不足。

另一方面,结构性存款仍然存在机会。普益标准研究员王伟认为,从长期来看,结构性存款、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灵活,能够满足银行客群多样化投资理财需求,而随着监管的日益规范,未来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有望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参考国际经验可以发现,结构性产品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仍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国内结构性产品发展空间依然较大。

相关推荐

结构性存款规模5连降 距年底压降目标仍有距离

2020-10-26

9月VC/PE备案规模猛增 头部机构抢滩医疗版图

2020-10-26

数字人民币冲击微信支付、支付宝?央行官员回应

2020-10-26

IPO将更加市场化 券商经纪和直投业务收入有望明显增厚

2020-10-26

全面注册制渐行渐近 考验券商定价承销能力

2020-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