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监管机构三令五申要求基金公司避免年底用货币基金冲规模,但随着时间进入11月下旬,当基金公司开始审视自身近一年来的相关经营指标是否符合董事会的考核要求时,有些机构也开始一如既往勾兑渠道,准备冲一把年底规模。
“虽然从经营角度看,基金年底冲规模对企业盈利增长没有太大意义,甚至反而会对投资产生搅扰,摊薄投资业绩,但由于董事会每年都对基金公司年底规模进行考核,而且考核权重比例也不低,所以我们也只能想办法在年底尽量冲冲量。”一位上海地区基金公司高管对记者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今年经济形势的波动,导致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在下降,尤其是P2P市场的清理整顿,使得大批资金回流银行,一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全年存款考核指标已经或者接近完成,年底存款考核压力有所减轻;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存款增加的同时放贷压力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业银行反而对于中间业务收入重视程度有所增加,希望将一部分存款转化为银行销售的相关理财产品,再加上银行体系资金风险偏好较低的特点,似乎给有意年底靠低风险基金产品冲规模的公司提供了些许机会。
对于这种说法,相关国有银行人士则表示,今年年底突击吸收存款的压力确实有所减轻,一是在制度上,监管部门去年年中出台规定要求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强化存款日均贡献考评;二是外部环境上,今年的经济形势、市场偏好、金融去杠杆等因素也导致一部分存款回流;三是银行近年来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确实有所增强。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银行对于传统吸储业务的重视程度并没有下降,尤其重视储蓄规模在全市场的占比情况,换言之,即使存款任务完成,如果储蓄规模市场占比下降,或者在同类银行中的排名下降,也会对银行年底考核带来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年底拉存款的工作压力,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其实基金公司年底冲不冲规模,很大程度取决于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班子的考核导向,以及公司自身的经营理念。在同一销售渠道,一旦有同业开始冲规模,客户在渠道的引导下,从你的基金赎回,去买同业的产品,这时候你跟不跟?如果基金公司经营层和董事会理念一致,考核相对着眼长期,更关注客户回报和长期经营业绩,哪怕短期规模排名下降,我也能坚持不冲规模,但如果是相反,就会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对记者说。
从基金行业情况来看,虽然今年基础市场整体表现一般,但结构性机会为权益类基金产品的业绩增长提供了契机,使得今年以来股票型和混合型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均超过20%。同时财富效应的逐步显现,也促进了发行市场的回暖:从新基金发行情况来看,截至今年11月19日,新发基金规模已突破万亿;今年9、10、11月(截至11月18日)单只基金发行规模分别为14.5亿、20.23亿、23.27亿,环比节节升高;同时这3个月单只产品平均发行规模也远远高于今年前8个月的单只平均发行规模。在这过程中,权益基金发行也频出爆款,博时央企创新驱动ETF、嘉实中证央企创新驱动ETF发行规模分别达到167.35亿元、132.5亿元,近期成立的汇添富稳健增长混合,首募规模达到130.87亿元。
一头是权益类基金财富效应在逐步显现,发行市场转暖;一头是年关将至,规模排名压力让一些人又有了短期利用货币产品冲规模的冲动。是响应监管层号召,顺应市场,继续做大做强权益类产品?还是屈服于考核压力,继续通过货币基金扩充短期规模?不同公司面临不同情况可能有不同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家基金公司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其资产管理能力,尤其是能否为持有人提供符合其风险偏好的长期回报。追求短期规模或许为基金公司应付考核压力起到一些作用,给基金公司挣了些许“面子”,但却可能因为短期行为挤占了资源、提升了成本、摊薄了业绩、伤害了客户,甚至搅乱了行业生态,可以说是丢了“里子”。
是要“面子”,还是要“里子”?相信迈向成熟的基金行业一定会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