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末的到来,不少公募基金开始盘点规划新基金的发行状况和进展。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部分公募仍有多只“批而未发”基金面临6个月的逾期大限,从以往年度来看,今年面临的“去库存”总量并不大,但基金募集难度仍不容乐观。
多家公募“去库存”压力大
多家公募人士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今年权益类基金发行遇冷,部分在年初获批的基金至今未发,而在6个月发行大限来临前,不少公募表示“压力山大”。
北京一家小型公募人士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今年获批的基金中仍有5只基金待发。
“年初,我们预判股市可能继续有蓝筹行情,申报了几只大盘宽基指数基金,但获批后股市大跌,目前投资者情绪仍旧低迷,考虑到未来基金发行困难,公司可能会以发起式基金的方式保成立。”他说,“公司管理层想要尽快建立产品线,补齐短板,但在今年这样的股市行情中,勉强成立、找到帮忙资金的权益基金很快也沦为迷你基金,后续管理运作也很困难。”
北京另一家中型公募市场部人士也告诉记者,她所在公司有1只灵活配置型基金“批而未发”,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找到适当的发行时机。
该人士透露,公司此前获批的多是二级债基、短债、纯债等固收类基金,在今年债牛行情中都顺利募集成功。“唯有1只灵活配置型混合基金还没发行,因为今年股市太差了,即便发行募集也比较困难。不过,年底前也会到6个月大限,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发。”
募集难度仍不容乐观
据记者粗略统计,根据证监会11月2日最新公示的基金募集申请表,2014年至2018年,各年度成立的基金数分别为347只、824只、1152只、975只、782只新基金成立(今年新基金包含正在发行的基金),而同期获得批文的新基金分别为343只、1252只、1277只、730只、703只。
数据显示,近5年新成立的基金与获批基金数量分别为4080只、4305只,两者225只的差额大体就是目前“批而未发”基金总量,这相对2016年末统计数据已经大幅减少了569只,降幅高达71.66%。
事实上,在2016年末,监管层针对申报新基金做出规定,要求公募上报新基金产品需要同时上报“批而未发”的情况,并对产品库存较多的公募一度实施新产品的申报限制等监管措施。
华南某公募基金研究员认为,从数据看,监管层对“批而未发”基金的管理取得了很好效果。在过去两年监管层集中治理基金“批而未发”的现象后,“去库存”基金的成立数量一度井喷,2016年至2017年成立的新基金数量在千只左右。
他表示,自2014年基金产品实行注册制以来,基金发行数量和获批数量呈现井喷。一方面,基金管理人数量增多,各家公募都想尽快建立产品线,基金发行数量也会快速扩容;另一方面,基金行业仍存在“炒新”的陋习,募集新基金更容易做大规模,而存量绩优基金的持续营销相对弱化,基金公司以发新基金来扩大基金规模的方式长期没有改观。
“目前‘批而未发’的基金并不多,而且新基金到期的数量和比例应该也不是很高,预计不会出现前两年‘去库存’导致基金大批发行的现象。不过,如果大部分是权益类基金,从募集难度而言仍旧不容乐观。”该研究员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