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主要经济指标的明显改善,顺周期板块逐渐成为市场焦点之一。进入2021年,这一板块依然热度不减,尤其是细分的化工赛道,备受关注。
受访公募人士表示,进入2021年,化工行业景气度有望得到提升,更看好其中细分行业龙头的投资机会。
化工行业景气度上行可期
Wind数据显示,化工(申万)指数于1月7日盘中达到3890.09点,创下自2015年以来的新高。截至1月8日收盘,相较于2020年2月4日2380.05点的盘中低点,涨幅已超60%。
创金合信工业周期基金经理李游表示,相较于有色金属、钢铁、采掘等其他顺周期板块,化工板块的很多细分领域具备较大成本差异和产品差异,竞争格局和集中度都较好,龙头公司能够通过内生成长性穿越周期,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华宝基金化工行业研究员杨奇认为,兼具周期和成长的属性,可能是化工相较一般周期性行业的最大特点。化工子行业众多,供需各不相同,每年总会有一些景气度改善带来的周期性机会。化工是中游的材料行业,会受益于下游成长型赛道的需求爆发,也是诞生成长股的沃土。
平安基金表示,看好今年的化工行业景气度。从成本角度看,化工行业与原油价格相关度大,目前原油价格中枢震荡提升。从需求角度看,今年疫情逐步缓解后,全球经济复苏,可以带来对于大宗化学品的需求提升。从库存周期的角度看,去年化工行业都还处于去库存的阶段,随着海外和国内的需求提升,化工行业逐渐步入补库存的阶段。
“虽然海外疫情没有明显好转,但因疫苗已取得较大进展,市场对于海外经济复苏的预期更乐观。国内化工行业的很多产品如MDI、钛白粉和玻纤都大量出口,所以化工行业更受益于海外经济复苏。”李游表示。
李游认为,目前油价也处于底部区间,随着需求好转以及OPEC+维持减产,预计油价2021年会继续上涨。油价上涨以及需求恢复会带动多数化工品价格上涨,2021年化工行业景气度上行可期。
杨奇表示,疫情控制下全球需求复苏,海外供给收缩,叠加油价上行,化工行业景气度向好。
目前,不少化工行业龙头的估值从历史水平上看已处于高位,但李游认为,化工行业龙头公司未来2-3年业绩增长的确定性非常强,很多龙头公司过去2-3年资本开支明显增加,而且历史来看龙头公司的ROE普遍较高,有理由相信未来2-3年产能释放能够带来可观的业绩增长。“中长期来看,周期龙头公司的周期性在减弱,成长性在增强,以化工龙头公司为代表的一些周期龙头公司的估值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杨奇表示,目前化工板块整体估值在中位数以上,很多一线龙头都已创出新高,预计未来化工估值可能仍然会呈现分化格局,需要自下而上优选竞争优势明显、成长确定性高的优质龙头。
细分行业龙头更被看好
在顺周期板块持续爆发的背景下,多家基金公司此前纷纷上报细分化工产业ETF。证监会网站信息显示,去年12月7日,国泰基金上报了国泰中证细分化工产业主题ETF、富国基金上报了富国中证细分化工产业主题ETF、华宝基金上报了华宝细分化工产业主题ETF。
对此,李游分析,化工行业很多上市公司市值较大,细分板块很多而且差异化很大,即便是在行业景气度整体不好的情况下也能找到许多投资机会,所以化工ETF能够容纳较多的资金并具备不错的投资机会。
对于看好的化工行业细分领域,李游认为随着化工行业2021年景气度向上,行业具备阶段性的板块机会。更加看好受益海外疫情复苏的出口型以及长期竞争力非常强的一些龙头公司。重点看好的细分领域包括MDI、钛白粉、化纤、玻纤等行业。
“MDI和钛白粉出口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好转,化纤虽然直接出口比例不大,但化纤的下游纺织行业出口去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回暖,玻纤行业国内库存明显低于正常水平,随着海外需求逐步回升,价格有进一步上行动力。”李游进一步说道。
平安基金表示,基于化工行业三高属性(环保壁垒、园区壁垒、资金技术密集),在龙头综合优势明显,持续扩产,行业集中度提升背景下,看好细分行业龙头的投资机会,强者恒强逻辑持续。看好内需增长的MDI、钛白粉、农药等行业,新材料中的半导体材料、OLED材料、环保材料等,其中的优质龙头仍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杨奇表示,周期维度看好油气、化纤、农化产业链,同时符合产业趋势和政策方向的新兴行业,大概率也会涌现投资机会。
而对于今年化工板块投资方面的主要潜在风险,李游表示,主要风险是海外疫情恶化超出预期,并导致原油和石化产品需求和价格大幅下跌。一般由于需求下滑导致的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过程中,原油的下游化工产品价格会下跌得更快,导致化工产品和原材料之间的价差收窄,从而导致单位盈利下滑,同时油价下跌也会造成化工上市公司原材料跌价损失。
平安基金认为,化工板块的投资风险,需注意当前对复苏一致性预期较强,中间出现疫情反复会有比较大的波动。另外地产链的赶工节奏逐步减弱,国内出口需求向下拐头,都是有可能出现的超预期风险,全球的输入型通胀可能使得中间制造环节利润受损。
杨奇认为,潜在风险方面主要是需求和估值,具体对应来看一是复苏的强度和节奏是否会低于预期,二是是否会因为流动性超预期收紧出现系统性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