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债基神了!调高管理费率获全票通过,太罕见!

李树超 2021-09-16 12:52

图片

数据来源:Wind(截至9月15日)

近年来,调低管理费、托管费和赎回费的债基越来越多。然而,近日却有公募债基逆市提升管理费,并获得持有人大会的全票通过,这种情况较为罕见,堪称“神操作”。

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会针对债基细分类型的风险收益特征、客群特点、投入资源的不同以及产品竞争力等因素,设置适当的管理费率。个别公募调高债基管理费后,产品的绝对管理费水平仍处于同类主流水平,也不改低管理费纯债基金继续扩容的趋势。

调高管理费率获全票通过

9月14日,国投瑞银基金发布公告称,国投瑞银顺成3个月定开债于8月13日至9月13日上午10时以通讯方式召开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调整国投瑞银顺成3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管理费费率有关事项的议案》。

公告显示,本次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权益登记日为9月1日,当日基金总份额为48.05亿份,出席会议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或其代理人所持基金份额共计38亿份,占权益登记日基金总份额的79.08%。表决结果为:同意议案的基金份额为38亿份,占参加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或其代理人)所持份额的100.00%。出席持有人大会和表决持有人占比都超过基金总份额的50%以上,满足法定条件,本次会议议案获得通过。

按照此前公告,此次表决调整了该基金的管理费费率,从原来的0.2%升至0.3%,并相应修改了《基金合同》。公开信息显示,国投瑞银顺成3个月定开债是成立于今年5月18日的次新债基,募资总规模为76.05亿元,有效认购户数228户,疑似机构定制类基金。

从全行业来看,今年以来有38只债券型基金实施费率调整,除了上述基金,其余37只均降低了管理费率。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中长期纯债型基金的平均年管理费率为0.34%。从今年公告的该类基金管理费率调整方向看,多数产品是从0.4%~0.7%的高费率降至较低费率,下半年最低管理费率降至0.15%。

国投瑞银基金对记者表示,目前,0.3%的管理费率为中长期纯债基金的主流管理费率水平,本次国投瑞银顺成3个月定开债通过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将管理费由0.2%提升至0.3%,费率水平可与多数同类基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本次持有人大会公告于今年8月13日发布,8月18日~8月24日为该基金开放期,因此,在本基金持有人大会公告发布后,持有人具有充分的选择权,若不接受管理费率的调整,也可以选择赎回基金。

“一般来说,管理费调增不符合持有人的利益,机构投资者也很难同意,这种情况极为罕见。”沪上一位公募市场部总监表示,持有人大会能够通过,可能是因为持有人资金性质是自有资金、股东方资金或“帮忙资金”等。

在他看来,上述产品成立时间尚不足半年,急于调增管理费的原因可能有:一是产品或由机构定制转型为面向个人投资者,增加管理费收入用于覆盖渠道合作及营销推广的成本;二是纯债产品从上报到审批需要几个月时间,当时的定价策略与现行产品定价策略不一致,通过调整实现标准化定价。

纯债基低费率仍为大趋势

从中长期纯债基金的管理费结构看,实施0.3%管理费率的产品最多,达到1197只,市场占比72%;其次是0.15%的管理费率,占比近10%,低管理费的产品在不断扩容。另外,实施0.4%~0.8%相对偏高的管理费率的产品占比15.37%。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基金行业人士表示,未来低管理费的纯债基金数量还会继续扩容。

“从行业趋势看,低管理费纯债基金在不断扩容。”上海一家公募产品部负责人表示,目前管理费率为0.15%的中长期纯债基金基本均为摊余成本法债券基金,普通的中长期纯债基金的主流费率为0.3%。从新基金发行来看,今年低管理费的纯债基金数量占比也在快速上升,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今年以来共有130只中长期纯债基金成立,其中,116只产品的管理费率等于或低于0.3%,占比89.23%,超过平均水平5.32个百分点;管理费率高于0.3%的仅14只,占比10.77%,比平均水平低4.6个百分点。

在债券基金管理费设置方面,据上述上海公募产品部负责人透露,基金公司一般会考虑债券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费率水平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例如,混合型二级债券基金的投资范围中包含股票,多数基金公司对于此类基金会配置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和一位股票基金经理,管理这类基金所需投资的人力和资源自然比管理中长期纯债基金要多。所以,混合型二级债券基金的管理费率普遍高于中长期纯债基金。”

上述沪上公募市场部总监也认为,低管理费的中长期纯债基金数量还会扩容,原因在于这类产品的主要受众是机构。通常各家公司对于债基的管理费设定,会简单按照机构客户、个人客户分为两大类。卖给机构客户的产品费率相对偏低,卖给个人客户的产品费率相对偏高,主要原因在于营销成本、渠道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存在差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