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稳字当头 新基建、新消费将最受益

莫琳 房佩燕 曹雯璟 2022-03-14 08:17

两会圆满闭幕,该如何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是什么?5.5%的GDP目标低不低?房地产行业会不会“大水漫灌”?跌跌不休的A股到底有没有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此,中国基金报特邀六家券商首席经济学家分享他们的看法,他们是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钟正生,东方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邵宇,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

经济面临三重压力

2022年稳字当头

中国基金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地方?与2021年相比,2022年的经济工作重心有什么变化?

管涛:与2021年相比,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是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不同。经济不好,政策就得稳,发展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关键,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风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基本路线。政策发力提前也表明了政府对稳增长工作的紧迫性。近日,人民银行公布将逐月向财政部上缴结存利润超过1万亿元,正是此前预留的政策空间在当前开始发挥作用。

何海峰:印象最深的就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字共出现了76次,而2020年和2021年分别是42次和65次。除去13次用“稳”字回顾2021年的工作,3次讲述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其余60次全部落在实打实的具体举措上,政府求稳的力度空前。

郭磊:2021年结构调整是重要任务之一,在影子银行、融资平台、两高一剩、房地产领域均有重要政策出台。而2022年不同,面临三重压力,主要目标就是稳增长。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围绕着稳增长这样一个工作重心。

钟正生:对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适时调整,也是2022年最大的变化之一。今年能耗强度目标改为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再考虑到“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一项,使能耗年平均降幅进一步下降到2%以下。“留有适当弹性”进一步减轻了能耗强度目标对经济增长的可能约束。考核指标的设立也更加强调了低碳生产“立”的部分。

刘锋:“稳”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去年的关键词是“稳中求进”,今年则是“稳”字当头,一切先稳后进。这就有了后面提出了稳增长、稳民生、稳就业等一系列目标。

房地产政策长期基调未变

中国基金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及房地产税,还提出了“新市民”的概念,结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讲话,有人认为这是释放了对房地产行业“放水”的信号,你怎么看?

管涛:房地产是中国居民最大的财富,如果不搞清楚房地产税对房价的作用,风险极大,而且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下行压力,推动房地产税要避免过于激进。即将出台的新政向银行和保险机构提出建议,针对“新市民”的孩子教育、老人养老等实际需求提供服务。这部分住房需求是刚需也是合理需求,应该是政策支持的方向,也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要求。

何海峰:我不认为这是对房地产行业“放水”的信号。房地产税虽未提及并不代表不推进,更不能据此认为是在“放水”。

首先,报告对房地产政策延续了“房住不炒”“三稳”的描述,长期基调未变。

其次,郭主席首次提出了“新市民”的概念后,银保监会和央行即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不难看出监管希望通过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发展租赁市场和加大保障性住房等手段来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新市民住房”短期内不会对商品房市场造成大幅冲击,也不应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放水”。

最后,尽管近期部分城市出台了对首付等方面的调整政策,但均符合政府工作报告中“因城施策”的要求。这种阶段性、区域性的放宽并不意味着大水漫灌和全面放松,而是以满足合理住房需求为目的的适度、动态调整。

钟正生:扩大房地产税试点需要择机推出,而在今年经济尤其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仍大的情况下不是太合宜的选择。郭主席讲话当然不是房地产行业行将“放水”的信号,而是指在“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逆转之后”政策可以适时相机地调整。“房住不炒”的基调没有变化,“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底线没有变化。

邵宇:房地产以及上下游行业仍然是中国的基本盘,中国仍旧有10~15年的深度城市化空间和时间,稳住房地产投资就稳住了经济基本面,房产税有更为中长期的考虑,包括共同富裕等方面,新市民意味着均等的公共服务和深度城市化的未来,房地产行业需要的不是大放水,而是健康和可持续的增长,量增价稳是最佳组合,既稳定经济也留出未来发展空间。

全面注册制是启动科技升级、

产业转型关键一环

中国基金报:全面实行股票注册制对A股市场有哪些影响?

管涛:此前很多人担心,如果上市的公司多了,资金会被稀释分散,导致自己手持的股票被抛弃,或者说追踪的指数基金涨不动。长期以来,美股一直实施注册制,但标普指数一直没受影响,定期会进行成分股调整。国内也是如此,任何公司都有机会进入沪深300指数,也可能会被剔除。

其实,股票注册制和完善退出制度会同步推进,不会出现上市公司突然增多的现象。另外,对投资者的专业要求会更高,资金都会流向机会更大的公司。

何海峰:全面实行股票注册制是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必要前提。全面放开市场准入、退出环节能够形成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资本市场,培育更多市场理性和专业力量,对投资者合法权益也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保护。从实践来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更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核心举措。

全面推行注册制可以有效提升A股定价效率、改善收益风险结构、促进市场均衡发展,同时,更有助于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北交所建设和发展,为未来A股长期稳定向好的大发展奠定基石。

钟正生:股票注册制旨在畅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服务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我国修订《证券法》以确立证券发行注册制度,并在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先后施行注册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既有全面实施注册制的诉求,也已具备全面推行的条件。尽管全面注册制短期内可能会给A股市场资金面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更多优质企业的供给将显著增添市场活力,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券商投行业务也将迎来更多的增量。

邵宇:全面注册制是启动科技升级、产业转型的关键一环,对市场会起到优胜劣汰、源源不断供应有效金融资源的作用。对券商要求更加专业的投研能力、更早期的投资和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

刘锋:全面实行注册制,是国家更有效地配置资源的手段之一,早做比晚做更主动。注册制是否能成功,关键是看有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2020年底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2021年28家退市企业,数量较之前有所增长,但是还远远不够。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的股票市场是我们的5倍,债券市场是我们的3倍,美国一年的退市企业多达300多家,而我们这20年才退了148家。

市场风险整体可控

中国基金报:近期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情况下,A股、港股不断创新低,你怎么看其中的风险?

管涛:地缘政治风险大多都是短期冲击。近期,全球风险资产价格都出现了剧烈的调整,A股和港股自然会受到情绪的影响。目前,由于地缘政治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我们还难以准确评估对全球金融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但是,主要央行都保持偏鸽派的谨慎,流动性并不紧,避免金融系统因地缘政治事件出现动荡。

何海峰: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通胀不断升温、发达经济体货币面临政策转向及俄乌冲突等因素叠加影响,近期全球市场均出现大幅调整。但从国内看,我国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日趋完善,加上我国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经验丰富,政策储备工具日益丰富,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市场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可控。

钟正生:2月中旬以来,德、法、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多数出现了10%~20%的调整,同期国内上证指数跌幅约6.6%。除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的影响外,A股市场调整也有三个深层次原因:一是稳增长政策虽陆续推出,但实效显现仍需时日,市场信心略显不足;二是新冠疫情后,以“茅指数”、“宁组合”为代表的消费、成长赛道交易过于拥挤,局部估值出现泡沫化现象;三是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胀压力加大,加息箭在弦上,亦对全球风险偏好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

邵宇:地缘风险迅速压低风险偏好,导致市场大幅调整,但稳定向好的基本面和边际上更为有利的流动性会对市场形成支撑。

稳增长主线下

关注基建、乡村振兴、新能源等领域

中国基金报:稳增长主线下,你认为哪些产业会受益?

管涛:今年核心不是资源和军工(地缘政治失控)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结构升级和科技突围化解通胀压力。两大影响高景气方向的宏观因素美债利率和稳增长预期有望走弱(先紧缩再宽松的节奏)。从历史统计看,在窗口期结束后,宽松背景支撑下,前期涨跌皆会明显扭转,科技行业皆会出现大幅反攻。从情绪看,高景气情绪下轨有所呈现。从业绩出发,科技成长仍是业绩占优的方向,对于财报业绩超预期的板块,市场仍给予显著的股价正反馈。

前期稳增长,中期若外需快速回落和消费堵点未见缓解,货币宽松加码利好科技成长;若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和内需消费潜能爆发,受抑制的消费有望占优。

何海峰: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总体要求下,报告提出多项政策措施,将对相关产业产生一定拉动作用。一是新旧基建将迎来明显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的工作部署,今年交通、能源、水利、农业、环保、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有望加大。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在政策助力下,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动能行业有望进入发展“快车道”。三是绿色经济有序发展。一方面,提升现有能源使用效率,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风光电等新能源,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郭磊:稳增长的政策红利可能存在于以下产业链:一是要稳定住投资率,需要“超前适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盘在传统基建。传统基建一般是要靠重大项目,“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是传统基建的主要抓手,这些项目集中在交通、水利、环保、新型城镇化以及民生类、安全类基础设施。

二是新基建,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狭义新基建,即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新能源新基建为代表的广义新基建,即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

三是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对地产后周期产业链的需求驱动更强。

四是耐用消费品领域的促消费政策,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

五是组合式减税降费可能受益的领域,如资本开支敏感型的制造业领域。本次减税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高达1.5万亿元,这一制度设计目的显然是鼓励企业扩大资本开支。

钟正生:除了基建、地产两个领域传统的抓手,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也将明显受益于本轮稳增长。政府工作报告针对2021年制造业成本大幅上涨问题,提出了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针对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提出了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系统性政策项目。此外,作为1.5万亿增值税留抵退税的重点支持对象,制造业企业现金流的改善同样可期。

邵宇:关注基建、乡村振兴、新能源、公共服务、大宗商品、贵金属、出口相关等。

刘锋:在今年投资托底经济的同时,内需的进一步恢复有望成为拉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能。在此期间,第三产业复苏值得关注。

市场风格会更加均衡

寻找盈利和估值更有性价比品种

中国基金报:就市场行情而言,政府工作报告对其有何指引作用?你如何预判今年的市场运行情况?哪种风格可能会占优?

管涛:今年表现相对较好的是稳增长相关板块,尤其是在外部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不过,由于房地产销售一直未见好转,前2个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增速不断下滑,降幅较1月有所走扩,稳增长的难度确实不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概率会同时实施。考虑到国内通胀压力不大,如果美联储大幅紧缩压制大宗商品价格,后续货币宽松的潜在操作也确实可以支撑科技成长。

何海峰:近期全球股市波动加剧,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A股也出现大幅回调。尽管困难不断,但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明确给出国内生产总值增5.5%左右的主要预期,这是在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同时,报告指出,要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因此,资本市场稳中向好、长期向好、整体向好的基本态势不变,总体上会保持前低后高的走势。

市场风格大概率较过往频繁切换的频率不同,相对趋于均衡。特别是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因此财政发力是关键因素,叠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驱动因素,我们建议重点关注新基建、地产、消费和大金融板块,并对科技创新与一带一路等相关领域保持密切跟踪。

钟正生:政府工作报告对资本市场有三方面指引:一是释放出我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5.5%左右增长目标的积极信号,这意味着后续将会出台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维稳,股票市场盈利中枢或将抬升;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调了“更加精准、可持续”,意味着大水漫灌式的支出难以再现,因此,把控宏观政策的发力方向对于寻求市场结构性机会尤为重要;三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的完善之下,资本市场将会迎来更多优质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也将拥有更丰富的选择。

经过前期的大幅调整,当前A股的配置价值凸显。随着稳增长政策实效逐步显现,市场对上市公司盈利的悲观预期将逐渐扭转,主要指数的运行中枢将大概率渐次上移,股票市场也将涌现出更多结构性机会。

我们重点关注三条主线:一是专精特新的高技术制造业板块,其相对合理的PEG水平将受益于减税降费的托底、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二是高股息的红利板块,其PB仍处历史极端低位,板块的避险属性可为投资者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三是基于我们对本轮猪周期的判断,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反弹可期,提前布局养殖相关板块有望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邵宇:关注经济稳定,结构优化将指引受益板块。市场风格会更加均衡,寻找盈利和估值更有性价比的品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