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正式唱起中外机构同台竞技
26万亿公募市场启程新玩法
2023年,外资系基金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现在国人面前。
仅3个月时间,先后有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摩根基金、摩根士丹利华鑫这些外商独资基金公司正式落地;4月份,就连续出现摩根基金(原上投摩根)、宏利基金(原泰达宏利)两家外资系基金公司宣布更名;更陆续有路博迈、富达等外资基金公司首只基金产品落地……
这是公募基金行业发展25年来,迎来一波密集的外资系基金公司潮流。可以说,这些外资系基金公司的纷纷设立及产品发行,基金行业正式进入中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的大时代。
这些全球第一梯队的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无疑会让整个资管行业的竞争格局将更为激烈。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本土基金公司和外资资管机构自身基因的不同,外资系基金公司的纷纷入场,既是机遇也是调整,然而从碰撞中能带来新的行业机会,也会推动国内资本市场走向成熟。
不过,对于外资基金公司想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并非易事,虽然大多数外资基金公司在资产管理经验成熟、拥有全球化视野、海外股东方的资源支持等方面存有优势,但是否能利用这些优势在中国成功构建起品牌力仍有待时间验证,更需要用业绩证明实力。
2023年“外资系”加速落地
获批、更名、发产品……
2020年4月1日,随着公募基金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的正式取消,直接激活了外资机构布局中国的热情,外资系基金公司纷纷开始筹备、审批、然后逐渐落地,在2023年实现加速落地。
外资系基金公司数量不断壮大,是今年一道亮丽风景线。数据显示,1月10日施罗德基金、3月3日联博基金分别获得证监会的正式设立核准;1月19日摩根基金(上投摩根)、2月3日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股权变更落地同样晋身外资系,这也意味着,短短3个月时间内,今年外资系基金公司就快速落地4家。
算上此前获批的贝莱德、路博迈、富达等外资系新设立基金公司,以及去年底股权变更完成宏利基金(泰达宏利),成为外资系正式达到8家,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不仅如此,证监会网站显示,3月27日,安联集团旗下安联投资(AllianzGlobalInvestorsGmbH)正式递交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申请。种种迹象显示,26万亿的公募基金市场正吸引着全球顶尖资管机构的的布局,“外资系”后续仍会加速落地。
更令行业关注度提升的还有,外资系基金公司旗下产品的陆续落地。在2023年之前仅贝莱德基金发行了多只产品,而今年更是富达、路博迈均有产品落地。
3月22日,路博迈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首只公募产品——路博迈护航一年持有期债券基金正式成立,募资规模高达40.9亿元。该产品也成为今年首只募集规模超过40亿元的“固收+”产品。此外,日前路博迈基金还上报了路博迈中国机遇混合基金等。而富达基金4月发行其中国市场首只公募产品——富达传承6个月股票基金,4月21日正式结束募集,富达上报了富达90天持有期中短债债券基金。
贝莱德作为第一家外资系基金公司,产品布局更多,截至4月22日,贝莱德基金已经发行了包括贝莱德中国新视野、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在内的6只基金。除此之外,还有包括贝莱德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等多只基金处于上报待批阶段。
不仅如此,因股权变更而成为外资系的基金公司,2023年正积极更名。日前泰达宏利基金公告称,该公司全称由“泰达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就在4月初,上投摩根也宣布,公司法定名称由“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摩根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根基金”)。上投摩根基金的官方公众号也已更名为“摩根资产管理”。
从目前来看,8家外资系基金公司中存在两类,一类是新设立基金公司,一类是股权变更成立,在投资策略和风格相差很大。
盈米基金研究所分析,富达在投研体系和组合管理上都有其长期的文化沉淀,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风格稳健,主要投向行业龙头公司,看重企业盈利的质量和稳定性。而而贝莱德和先锋领航本身在国际市场都是ETF的巨头,其进入以后面临中国市场的ETF现有格局情况来布局。那些通过股权变更的公司,因为深耕国内市场更久,已经积累了一定规模,会在投资理念、业绩考核等方面相较于新设立的外资独资公募更接近内资公募,未来他们的投资风格风格更多还是会延续自身的特点。
“外资系”积极展业 各有特色
或推动智能投顾、ESG、养老业务等业务
相对来说,外资系基金公司股东公司均为海外具有更长历史积淀的投资公司,如英国百年资管机构施罗德投资集团、美国最大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摩根大通集团等,这些机构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风险控制能力、长期投资理念等。因此,市场纷纷预计,外资系基金公司逐渐增多给行业带来新玩法,从外资系特色来看,或会推动QDII、ESG、养老金、智能投顾业务发展。
从目前贝莱德、富达、路博迈等新设立的外资系基金公司来看,旗下首只基金往往更聚焦于主动投资能力,如贝莱德的首只基金为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当时首募规模约66.81亿元,从名字上强调“中国新视野”。而今年富达基金的首只公募基金也是权益类产品——富达传承6个月持有期股票型基金,从背后就体现出长期、本土化的特色。
从外资系基金公司对外表述最常见于报端的是“长期主义”、可持续发展等,和其产品发行逻辑一脉相承,但相对来说,业务上更重视主动投资能力、全球化配置能力、ESG布局、养老金业务等。
富达基金就表示,富达在中国市场的长期愿景是打造一家以养老金和资产管理服务为核心,业务领域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公司,更多聚焦于公募业务、跨境业务、养老业务、投顾业务等。
“此外,希望依托中国领先的数字化能力全面赋能业务,利用数据化工具辅助基本面投资,不断强化在中国的投研能力。还将在销售、投资者教育、市场营销等方面继续引入数字化方式,打造富达的数字化平台,以一种直观、具有参与性、友好的方式为中国客户提供我们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以路博迈基金也谈及自身优势发展业务,不仅有拥有80余年全球市场的经验,对行业发展的周期更有全局观,去在全球前沿投资主题上对上市公司产业链有更深刻的分析与研究,也强调了本土化和ESG投资上的优势,路博迈全球领先的ESG投资经验和能力,从气候分析与环境保护、业务模式、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将给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发掘新的投资机会。
同样,由股权变更而成为外资系基金公司的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业表示,凭借多年的本土经验,以及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在主动投资、跨境投资、可持续投资和养老投资方面的全球资源和专业累积,将帮助国内投资者挖掘具有独特性、前瞻性、可持续性的投资机会。此外,在可持续投资方面、跨境投资方面也有优势,尤其提及已获批QDII资格,将充分利用股东优势布局跨境QDII产品,进而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评价,外资系基金公司的特色在于海外多年以来的投资经验以及应对不同市场的投资能力。因此,那些对于国内来说比较新的产品或投资方向,对于外资股东来说早已有成熟的策略和分析体系,例如个人养老基金、指数基金、ESG主题基金、QDII基金等等。外资系基金公司或许能够在这些产品上推动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
“相较于国内基金公司,通常拥有更为先进的投研技术,更多的投研资源和更为丰富的研究经验。这使得它们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科学化的投资方案,例如量化投资、智能投顾等高端投资方案。”上述盈米基金人士表示。
是否鲇鱼来了?
外资系得优势在何方?
截至2023年3月底,中国已有超140家公募基金公司,公募基金产品超10000只,公募基金资产总规模达30万亿元。在这样背景之下,滚滚而来的外资系基金公司入场能形成“鲇鱼效应”么?
“外资系基金公司的诞生,实际上体现出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看好。对于中资基金公司而言或许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对象,但对于国内公募基金市场而言竞争早就非常剧烈,并不见得会因为新增几家外资系基金公司而发生极大的变化。”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如此表示。
相较于本土的基金公司,外资系基金公司拥有全球资产配置经验、专业稳健投研能力、高度合规的风控文化、科技赋能的高效运营能力,但是也面临本土化、人才难寻、零售市场知名度不高等问题。
作为国内重要的合资基金公司之一,国投瑞银相关人士就表示,外资机构的主要竞争优势由四大方面:丰富的全球资产配置经验、专业稳健的投研能力、高度合规的风控文化、科技赋能的高效运营能力。
上述人士尤其提及投研能力,外资资管机构建立了具有全球投资视角的专业投研团队,为本土投资团队提供投研支持,将全球领先的投资理念、投资模型与本土团队的投资经验相结合,充分发挥各机构在主、被动投资、养老、ESG等领域的投资能力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全球前沿投资主题上,外资资管机构可利用全球投研平台优势,汇集来自全球专业投研人员的多方面观点,提供创新投资解决方案,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
“外资机构的入场对于国内金融机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外资机构在跨境资产配置、风险管理、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经营管理、投资经验积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更好地在资本市场中筛选出优秀的企业,增强了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上述人士表示,然而也存在一定挑战,比如在零售市场知名度不高,本土化及渠道服务关系有待积累,在全球管理经验之上,如何有效融入本地市场的智慧,也是一项挑战。相对于外资机构,本土基金对消费者偏好、国内行业公司情况、经济政策方面相对更了解,且多数投资者更青睐本土基金品牌。
盈米基金研究院人士也表示,中国本土基金公司在发展中形成了具体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比如部分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上有着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相对来说,外资资管巨头们进入国内市场以后,很难马上复制本土机构长期建立的从投研到营销的多方位优势。不过,外资也一些优势,如外资系产品风格更鲜明稳定,可能会是更容易赢得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青睐。外资资管巨头投研上的国际化优势是国内公募暂时无法比拟的,其产品优势也在于其更广泛的国际化视野和投资团队,比如在于一个产品里进行跨多个市场的投资,这些产品方面可会有不小的优势。
刘亦千更是谈及,内资公募管理人的股东公司包括许多种类,包括银行、券商、信托、保险、期货、互联网金融、地产、个人、私募等,不同股东给予的支持各有侧重,例如银行股东通常提供管理人渠道支持,券商更多地是提供投研支持。相比外资公募而言,内资公募基金坐拥本土资源,有着更为强劲的渠道优势。
“从本质上来说,内外资公募基金区别并不大,不少外资公募基金的员工也几乎都是中国人为主。另外,通常来说股东单位能够给予多大力度的支持并非明朗之事,因此内外资公募在A股市场的最终竞争力还是落在公募产品本身的收益获取能力、收益稳定性以及风险控制能力。”他表示。
仍需用业绩证明实力
想“弯道超车”有难度
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拥有全球的知名度的资管机构来到中国展业,无论背后蕴含多么雄厚的资金实力、科学的投资理念、严谨的风控体系等,仍需要用优秀的业绩和服务来证明自己。不仅如此,外资系在目前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难度并不小,更需在“硬实力”之外做出自己特色之路。
“对于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而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让投资者看到这家公司并且记住它。而外资系基金公司恰好天然就具备‘外资’标签的光环,在吸引投资者眼球方面实际上不成问题。”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评价,接下来就看外资系基金公司是否能够在产品业绩上做出亮眼的成绩,或在其他赛道上,如特殊类型基金、投资者教育等实现弯道超车。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屈晨辰也有类似分析,许多外资公司拥有界定清晰且可复制较强的投资流程和相对成熟组合风险管理理念,这样的投资流程也有利于投资者对基金的风格以及风险收益特征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预期,产品特征清晰的基金也可以更好地帮助投资者进行组合配置和分散化投资。此外,大多外资基金公司在投资时也非常关注组合层面的风险管理,这也有利于帮助投资者提升投资体验。
“虽然这些是外资基金公司长期积累的优势,但自2016年以来有许多国内基金经理也开始不断打磨其投资流程,对投资流程稳定性以及组合风险管理的关注度也有所提升。由此,外资基金公司需要通过实战和业绩来证明其投资方法较其他内资基金公司的相对优势。”屈晨辰表示。
他还表示,相较于海外,中国的基金行业相对年轻,外资基金公司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磨合成本才能在国内找到经验背景合适、与他们在投资理念较为契合且能较好适应全球团队合作的投研人才。他们在人才的吸引和留用上也需要面对来自内资基金公司的激烈竞争。
同样的,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汪普秀也认为,对于外资基金公司想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并非易事。虽然大多数外资基金公司在投资框架的系统性和执行的稳定性、海外投资经验和国际视野以及组合风险管理上有一定优势,但是否能利用这些优势在中国成功构建起品牌力仍有待时间验证,尤其是考虑面临如何吸纳优质的本地投研人才、投资方法本土化等一系列挑战。
“外资系基金公司在国内面临的发展挑战任重而道远,其优势在于资产管理经验成熟、拥有全球化视野和海外股东方的资源支持等。”盈米基金研究院分析师也认为,因此,外资系基金公司有望通过多元化、差异化的策略,在国内基金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路博迈基金公司表示,如果从外资公募的角色来说,2021 年以来,外资机构加速入局国内公募市场。外资机构的到来对于财富管理行业产生的影响,无论是从国家、从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从对中国居民以及广大金融机构的资产投资和配置来说,这都是一件好事。在一个公平、公开和开放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彼此合作和竞争,其实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的投资者。
“引进来”、“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基金行业构建开放、竞争新格局
中国基金报记者 陆慧婧
自2020年外资股比限制取消以来,外资资管巨头加速布局中国公募市场。公募基金行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鲇鱼效应”成为不少业内人士对外资入局基金业的评价,伴随着长期投资理念的引入,未来,基金行业有望构建更加包容开放、多元竞争的新格局。
有望为资本市场引入
更长期的投资视角和长期资金
早在20年前,合资基金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开放进程中诞生,成为国内较早一批近距离接触外资的金融机构。身为投资机构,首先感受到的无疑是投资理念上的碰撞。
成立于2003年4月的海富通基金,是中国首批获准成立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据海富通基金相关人士回忆,在公司成立之初,海外资管机构在专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外方股东为公司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很多创始员工都具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外方股东也为公司员工组织了多场培训,不仅传授了实务经验,还为长期理性、注重研究的投资文化打下基础。在基金销售、路演、营销宣传方面,海外资管机构的成熟经验也为国内的基金公司提供了很多成熟案例。依托多年发展经验,外方股东非常重视风险控制,对于公司建立起良好的风控流程和合规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6月成立的国投瑞银基金则是国内第一家外资持股比重达到49%的合资公募基金公司,在多年展业过程中,国投瑞银也对外资的成熟的投资及风控经验印象深刻。
“首先,许多外资资管机构在海外均具有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海外资管机构全球化的投资能力和视野,更好地投资全球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资产,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降低投资组合收益的波动性;其次,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看,外资公司大多有不同于国内公司的长期管理经验,外资公司对于市场的理解和国内公司存在差异,更重视风险管理建设。”国投瑞银基金总结道。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汪普秀认为,外资系基金将带动国内“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的发展。“外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理念,外资在公募行业扩张将改变市场的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长期投资和资产配置的理念有望进一步深化,基金公司的风险管理和治理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富达基金也相信,随着更多外资布局中国公募市场,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引入更长期的投资视角和长期资金。而且外资也会将自身在海外市场积累的产品运营经验、投教经验等带入中国市场,更好地满足中国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投资需求。
“从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发展来看,外资公募的股东方经历过更长的投资周期,在投研建设上更有耐心,对公募行业的健康发展壮大将会起到促进作用。”华林证券资管部董事总经理贾志也谈到了自己多年的观察。
从合资基金公司到外商独资基金公司,背后是我国金融行业加速对外开放的历程。未来,中国基金行业将与全球机构同台竞技,构建充分开放、竞争的行业新格局。
谈及外资进入国内基金行业的意义,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屈晨辰首先提到的也是“竞争与活力”。
“外资基金的入局会给一方面会为中国基金投资者带来更多产品的选择,同时也会促进内资基金公司学习他们在公司经营管理、投资以及风控上的优秀实践,培养成熟的投资理念,以及建立成熟的投研和风险管理框架。在内、外资基金公司思维碰撞和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中国基金整体的质量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投资者也能从中享受到红利。”屈晨辰说。
盈米基金也指出,外资系基金公司的诞生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逐步对外开放的进程分不开,将给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外资基金公司的加入,有望给投资者提供更多产品与服务。“外资系”基金公司外资系基金公司普遍具有国际视野,可在产品线布局和投研规划上更好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国际视野,关注跨市场投资机会。
其次,外资基金公司的进入将会产生“鲶鱼效应”,会对中国本土的基金公司带来一定的压力,推动本土基金公司进行更高水平的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这将有利于促进中国基金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使市场更加透明和规范。
最后,对行业而言,也有望提升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使中国的基金行业从业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更加优秀,更具有竞争力,为中国资本市场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供助力。
“外资基金公司对行业最大的影响将是让整个行业的参与者更加多元化。既有国内投资者,也有国际投资者;既有个人投资者,也有机构投资者;既有对绝对收益的需求,也有对相对收益的需求;既有对传统价值策略的需求,也会有对于低波动、生命周期这些特殊策略的需求。这就需要资产管理机构能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汪普秀称。
展望外资基金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汪普秀认为,由于“外资系”基金公司本身有比较好的基础和积累,全球视野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金融行业是一个本土化非常重要的行业,如何将全球投本土化是外资机构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这点外资在机构可以发挥其在管理和待遇方面不错的优势,快速吸引本土化优秀人才。去年下半年开始北上资金一直在大幅流入,这是外资机构很值得考虑的方向。通过打造出一些优势特色的QDII产品、港股通基金来吸引投资者,这点相比内资机构会更有优势。”汪普秀进一步分析。
下一个十年
外资机构如何赢在中国?
中国基金报 吴娟娟
2020年证监会全面放开证券、期货和基金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外资进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迎来新的浪潮。三年来,外资机构纷纷申请公募牌照、参与设立合资理财公司。与中国公募基金发展初期的合资公募基金设立浪潮,这一次外资面对的是更成熟、更规范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更具竞争力的国内同行。机构人士表示,外资机构能否在中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灵活适应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外资机构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以创业的姿态推进中国业务
在外资机构云集的上海陆家嘴的某咖啡厅,记者见到了一家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负责人。他对记者表示,目前仍有机构蠢蠢欲动试图进入中国,但对能否在中国取得成功并没有把握。在他看来,外资机构是否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关键在与中国负责人与总部之间是否可以达成共识:总部充分放权,中国负责人按照自己对市场的理解,以创业的姿态在中国推进业务。全球大机构由于公司结构等原因能做到这一点的寥寥无几。
他认为全球机构的很多做法在中国并不奏效:例如招人过度重视名校背景、全球机构经历,简历“光鲜靓丽”。他说,外资机构要在中国赚到钱,要回到“第一性”的原理:以能做成事为先。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中国负责人“能拍板”“说得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中国是全球机构看好的潜在增长来源,但当前中国业务对不少全球机构的营收、利润贡献较低。这就决定了一般来说,中国负责人在公司的话语权较为有限。 一个通常的汇报路径是:中国负责人先汇报给亚太负责人,亚太负责人再汇报给总部的相关条线负责人。如果亚太负责人在公司最高决策委员会由席位还好说;否则,等到事情沟通到总部不仅流失了很多信息,而且对于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来说,也失去了“先机”。
2018年,证监会发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持股比例达到51%。2020年,证监会全面放开证券、期货和基金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外资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逐渐实现国民待遇。哲奔投资管理咨询(Z-Ben Advisors)董事总经理Peter Alexander也表示,2018年以来,并没有看到很多外资取得“大规模”的成功。
他表示,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依然很年轻,外资机构在投资、公司治理等方面还有优势。但是,他没有看到太多发挥优势,获得“显著”成功的例子。这背后最重要的是两点。首先,中国负责人没有足够的自主权按照他们对本地的理解来做事。其次,找到正确的人来推进业务。
自主权方面, Peter Alexander举例表示:就他了解部分外资机构若上线新产品,中国公司需要汇报给亚太、亚太再汇报给总部,流程极其繁琐。
全球机构在中国取得成功,公司董事会需要有长期的打算,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Peter Alexander表示,中国发展战略应由本地负责人在充分的调研后来定,让总部来决定采纳与否。若公司战略仍由董事会自上而下一层层往下压,这多半不能成功。此外,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区域(例如亚太)负责人制定中国战略。这种情况下,区域负责人要说服总部投入资源和人力到亚太到中国。而为了获得支持,他需要设立一项又一项短期目标,逐一兑现这些短期承诺。这些承诺可能事关牌照、产品、规模等。短期目标压力下,很多时候他并没有动力和精力去“从长计议”。
Peter Alexander表示,他认为外资作为重要股东的合资基金公司中,景顺长城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景顺长城的亚太CEO 罗德城在合资基金公司申请设立时就负责中国业务,20年以来一直没变。此外,他在公司的最高决策委员会拥有席位。这样以来,景顺长城的决策可以非常顺利地沟通到公司总部。这些年景顺长城在投资流程等方面沿袭景顺的经验,在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充分尊重本地经验。而同期,不少全球机构的亚太CEO已经换了四、五轮了。
合适的人方面,Peter Alexander表示, “外资机构在中国设立公司在确定中国区总经理之后,第二要确定的人应该是人力总监。并且人力资源总监得是高管职位,他需要与总经理共同制定中国的人事招聘规划” Peter Alexander表示。
另有外资机构人士表示,对于具备资格的人来说,眼下“外资机构中国负责人”是一个风险高的“职位”。按照外资机构运行的经验,在中国从申请牌照到发出产品最短也要两年。中国负责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繁琐的沟通工作,但是一旦总部“改弦更张”中国负责人这几年的努力白费,这对于中国负责人的下一份工作并不能有任何加分。这样一来,外资在中国找到合适的负责人的难度会越来越高。“本来满足外资要求,又懂中国市场的人就很少” 这位外资机构人士说。
有外资机构从私募方面获得突破
公募之外,这几年有外资私募暂露头角,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例如,桥水基金规模超过200亿元规模,在外资私募中遥遥领先。再如,尽管在中国的人数不多,但是德劭、Two Sigma、元盛等机构运营的效率较高。按照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统计,这些机构规模均突破50亿,按人均员工管理规模统计,在外资中领先,此外并在渠道建立了口碑。
这些机构的共同特点是:中国和总部可以有效沟通,推出的策略是被市场验证的且中国投资者需要的。但是,Peter Alexander认为,很遗憾,公募基金或许很难借鉴到他们做得对的地方,多数公募基金和总部无法形成紧凑的有效的沟通机制。此外,私募和公募面对的客户不同,这也意味着机构需要采取完全不同营销机制。私募在早期也许只需要“搞定”少数渠道,维护数量有限的高净值客户就可以了,但公募不行。
尽管不少机构将私募作为获取公募牌照之前的准备,但是这几年也有机构选择以一直以私募的方式在中国开展业务。从“赚钱”的角度来说,Peter Alexander表示,外资机构无需执著于独资,也无需执著于公募。一家外资机构的亚太负责人曾打比方说明“独资和合资的关系”:一张很大的饼10%是很大的,一张很小的饼100%也是很小的。可见,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把饼做得足够大,而不是“独资”还是“合资”。在Peter Alexander看来,很多机构似乎过度看重“控股或独资”了。
外资机构有全球布局的优势
外资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做大、做强仍面临挑战,他认为,有雄心的全球机构早晚要来中国。
在谈到问题的同时,也有机构人士提醒外资在全球布局方面有优势。中国在岸业务只是他的“中国业务的一部分”。例如,贝莱德、摩根大通等为全球投资者管理中国资产。这部分的需求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上升。此外,全球机构也肩负为中国机构进行全球配置的任务。他们在这方面也具备优势。
另有机构表示,合资基金在中国公募基金发展历史上做出了贡献。华林证券资管部董事总经理贾志表示:从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发展来看,投研建设更有耐心,旗下产品业绩整体表现较好,对公募行业的健康发展壮大有较大贡献。外资公募的股东方经历过更长的投资周期,也会带来更多的投资理念。外资公募对规模的追求没有那么急迫,稳扎稳打的风格,也值得内资机构讨论借鉴。
屈晨辰表示,许多外资公司拥有界定清晰且可复制较强的投资流程和相对成熟组合风险管理理念,这样的投资流程也有利于投资者对基金的风格以及风险收益特征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预期,产品特征清晰的基金也可以更好地帮助投资者进行组合配置和分散化投资。此外,大多外资基金公司在投资时也非常关注组合层面的风险管理,这也有利于帮助投资者提升投资体验。
Peter Alexander表示, 新成立的外商独资公募基金中他也看到了一些好的“迹象”,尽管公司设立时间不长,但公司负责人为中国业务“挣得了”足够的自主权,值得期待。
2023-04-24 16: 30
2023-04-24 18: 06
2023-04-24 18: 35
2023-04-24 20: 17
2023-04-24 21: 12
2023-04-24 0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