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香港立法会发布任内的第四份《施政报告》。她坦言,在筹备报告时,深感任重道远,“过去一年多,香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多重打击,严重损害特区的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破坏香港的国际形象,社会付出了沉重代价。”
年度施政报告原定于10月14日公布,但疫情对香港经济带来重创,林郑月娥为提振香港经济而向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其于11月初率团赴北京商讨,后赴深圳、广州与相关地方领导会面。因此,施政报告延迟发布。
新冠疫情肆虐,加上因去年下半年社会动荡对商业活动的影响,香港经济急速下滑,失业率持续上升,各行各业大受打击。
新冠疫情继续冲击全球和本地经济活动,香港特区政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
第三季度经济同比实质收缩3.5%,相较第二季度收缩9%已呈现缓和;
第三季度经济环比实质增长2.8%,结束了连续五个季度收缩的情况。
香港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负增长7.2%。特区政府对全年的经济预测亦由原来的负增长6%至8%,修订为负增长6.1%。
大湾区为主轴
林郑月娥坦言,中国内地在严控疫情的努力下,经济已快速反弹,将会是在2020年唯一有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并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香港享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而粤港澳大湾区正为香港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
香港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向媒体表示,施政报告以大湾区发展为主轴,厘定明确策略发展方向,香港须把握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成为国内大循环“参与者”及国际大循环“促成者”。
由于外界对于林郑月娥此前访京争取到的“惠港”政策颇为关注,此次的施政报告中单独列出“访京成果”,共涉及金融、航空、科创、抗疫等七大领域。林郑月娥透露,中央支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落实早前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原则上通过的24项政策措施,近期将出台的有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常用的医疗仪器、放宽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作研究用途、在港珠澳大桥实施“港车北上”的便利和加快落实“跨境理财通”等。
近日香港疫情出现反复,外界十分关注粤港两地何时能恢复通关。林郑月娥表示,在香港疫情可控的情况下,将通过“健康码”互认,逐步有序恢复粤港人员往来,并支持香港确保新冠肺炎病毒疫苗供应,在有需要时,预留一定数量的内地研发或生产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
入股珠海机场
疫情让香港航空业陷入停摆,亟需寻找突破口。林郑月娥表示,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中央支持香港国际机场按市场化原则投资入股珠海机场,参与其运营发展,进一步深化合作,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
珠海机场自1995年6月建成通航,但落成后直至2005年的十年间,整体利用率仅为7%,客运量一直徘徊在50万至70多万人次。因此,2006年珠海市委市政府决定进行“珠港机场合作”,与香港机场管理局(下称“香港机管局”)联合成立珠港机场管理公司,托管珠海机场航空运输主业。
香港机管局自2006年以专营权模式经营管理珠海机场,成绩理想,珠海机场的旅客量在2018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林郑月娥表示,随着港珠澳大桥启用,为两地机场的进一步合作提供契机,通过结合珠海机场的内地航空网络与香港国际机场的国际网络,可加强大湾区整体的航空优势,让香港可在航空产业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角色。
入股珠海机场有助于两地机场更好发挥协同效应。
“香港并无太多直飞内地三、四线城市的航班,但珠海在相关航点则有优势,珠海机场是内地少有的千万级机场中,尚无国际航班的。港珠澳大桥开通后有助两地机场的联通,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香港机管局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林郑月娥指出,早前向中央政府提出一系列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建议,包括容许机管局以市场化规则入股珠海机场,让两个机场达至更好的协同效应。国家民用航空局亦同意粤港两地可开展跨境商用直升机服务的筹备工作,强化大湾区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香港国际机场享有地理和管理优势,近年锐意革新,虽然新冠疫情重创全球航空业,但香港特区政府对于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仍充满信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亦明确提及香港的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表示,香港机场管理局将按照原定目标,分别于2022年及2024年启用第三条跑道及整个三跑道系统,并预计于2023年完成“高端物流中心”及于2021至2027年分阶段完成“航天城”发展项目。
作为国际最繁忙的机场之一,香港国际机场每年总客运量超过7000万人次,待第三条跑道落成后,预计2030年机场客运量将增至超过1亿人次,这无疑将为航天城带来庞大的客源。
事实上,香港龙头地产商之一的新世界发展早在2018年已经中标航天城的商业地产项目。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新世界近日将旗下位于香港国际机场航天城项目,正式命名为“11 SKIES”。项目将由新世界发展旗下K11负责营运,总楼面面积达380万平方尺,总投资额高达200亿港元。
港深共建科创园
林郑月娥透露,11月初她与广东省及深圳市领导会面时,双方同意要大力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及通关便利化、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合作、教育、人才培训和青年交流、共建优质生活圈等工作。
此次的施政报告一大亮点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的多项措施。施政报告指出,香港保险业将在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在大湾区内地城巿设立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港澳和内地居民提供咨询、理赔、续保等全方位支援。此举将为市场期待已久的大湾区“保险通”奠定基础。
随着粤港两地人员往来越来越密切,大批香港市民在大湾区内定居和生活,医疗需求日益增加。林郑月娥表示,尽快经广东省审批先行落实,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行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香港公立医院使用的医疗仪器安排,并适时延伸政策至更多指定医疗机构、药物及医疗仪器。同时,容许在香港已注册的传统外用中成药产品,可通过简化的审批流程,在大湾区注册及销售。
施政报告亦对深港合作着墨颇多。林郑月娥表示:“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香港和深圳这两座毗邻城市的关系独一无二,且历久常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前店后厂’,到今日在科技创新上强强联手,都是大有可为。”
关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央支持香港与深圳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和位于落马洲河套的香港园区,实践“一国两制”下,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
她透露,在访问深圳期间,亦与深圳市领导同意以“创新思维、突破界限、资源共享”的精神推动有关的工作。深港两地政府正研究在香港园区首批楼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园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创园区的部分地方,让有兴趣开展大湾区业务的机构和企业先落户深圳科创园区。
据了解,香港特区政府拟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兴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分两期发展,每期大致分为3个批次,建设周期长达10年以上,建成后规模有望达到目前香港科学园的三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立法会的资料发现,首批次发展所需的资金逾181亿港元,预计可对香港经济贡献每年达约51亿港元,创造4500个本地职位。
2022-09-15 16: 15
2022-09-13 17: 04
2022-09-13 18: 10
2022-09-14 00: 13
2022-09-14 08: 30
2022-09-14 10: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