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问世至今,券商收益凭证略显“不温不火”,直到2020年发行规模陡增,全年券商收益凭证发行规模突破万亿,更有券商出现收益凭证“秒光”现象。另一方面,在资管转型、房地产、融资类产品被要求压降的情况下,雪球结构收益凭证受到关注,成为信托公司等机构转型过程中的“香馍馍”。
券商理财发行规模 2020年首破万亿
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2月,证券公司发行收益凭证3891支,发行规模1066.82亿元。较上期增长249.94亿元,环比增长30.60%。其中,占发行规模的40.37%的券商收益凭证通过报价系统发行;剩余59.63%的券商收益凭证通过柜台市场发行。同时,12月券商收益凭证共计兑付本金1207.70亿元,是当月发行规模的113.21%。存续规模4542.52亿元,较上期减少140.88亿元,环比减少3.01%。另外,当前券商收益凭证的收益结构以固定收益型为主,非固定收益型占比为27.43%。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全年发行券商收益凭证规模增速陡增。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累计发行券商收益凭证36,541支,累计发行规模11259.93亿元,较2019年增加3929.13亿元,同比增长近54%。同时,2020年也是首个发行规模突破万亿大关的年份,此前2015年至2019年券商收益凭证发行规模按年计分别为7013.92亿元、4542.34亿元、8182.66亿元、7492.37亿元、7330.80亿元。
券商收益凭证,顾名思义,指的是证券公司以自身信用发行的,约定本金和收益的偿付与特定标的相关联的有价证券。特定标的包括但不限于货币利率,基础商品、证券的价格,或者指数。
尽管近年来关注度显著上升,但实际上券商收益凭证并非最近出现的产品。早在2013年,证监会推出《证券公司债务融资工具管理暂行规定》,提出证券公司约定本金和收益偿付与特定标的挂钩的有价证券,意味着允许证券公司按照规定发行收益凭证这一新的融资工具。2014年,券商收益凭证正式问世。
券商收益凭证有其独到优势,主要在于券商收益凭证是一种表内负债,券商对收益凭证具有法定责任。联讯证券报告指出,券商收益凭证由证券公司发行,本息兑付以证券公司的信用作担保,风险系数较低,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因此,一般来说,收益凭证适合风险中性、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投资门槛并不高。另外,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等产品不再“保本”,此时券商收益凭证优势更加凸显。
契合转型 雪球结构收益凭证忙“出圈”
2020年,不止券商收益凭证整体规模快速上升,其中更有一种收益凭证脱颖而出,迅速获得大量关注,那就是雪球结构收益凭证。事实上,券商收益凭证可以分为本金保障型以及非本金保障型。而雪球结构收益凭证则属于非本金保障型中的“安全垫”类的产品。
所谓雪球结构收益凭证,是指由证券公司发行的面向合格投资者的场外融资工具,由证券公司支付与特定标的的资产价格相关联的浮动收益。据中粮信托介绍,雪球型收益凭证产品是一种“障碍期权”,所谓的障碍,可以理解为设置了两条栏杆,一条是敲出价格,即上轨;一条是敲入价格,即下轨。雪球结构的优势在于它为投资增加了一层缓冲空间,适应于温和上涨行情及震荡行情,同时对标的大跌有充分的保护作用。牛市情况下,产品可能提前结束;震荡市或轻微熊市,仍有可能获得不错表现;只有在市场一路下跌,跌破安全垫且没有回头,才发生亏损。
据一位信托人士指出,近年来,雪球结构收益凭证越来越受到青睐。她表示:“尤其是一些信托公司和私人银行部门。一来雪球结构收益凭证的产品特点和这些机构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很高的契合度;另外,在当前行业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特别是信托公司纷纷谋求转型,雪球结构收益凭证一方面作为证券公司的表内融资,在资管新规下有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融资类业务受限,而作为投资标的的雪球结构收益凭证,是此类机构谋求产品转型过程中的有力突破口。因此,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或者银行选择和券商合作,开展关于雪球结构收益凭证的有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