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资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作为舶来品,放在早几年,别说普通投资者,就连很多证券从业人士对这三个字母也是一头雾水,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实际上,责任投资资产规模在海外呈现快速扩张的状态,有报告显示,全球可持续基金资产规模在2019年底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并于2020年第三季度攀升至1.26万亿美元。
近几年随着绿色金融的兴起,监管层对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倡导,价值投资理念逐渐风行,很多“白马股”业绩快速上升的同时,股价也同步走高,而这些上市公司,往往也是在公司治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做得相对突出的群体,因此责任投资理念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升温。
另有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泛ESG指数数量增至52只,泛ESG公募基金数量则增至127只,资产规模1209.72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尤其是中国政府去年9月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央行官员也曾在不同场合提及研究建立强制性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以及上市公司或将强制要求环境信息披露等,可持续发展在投融资领域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国内的ESG投资也已经逐渐步入加速发展的轨道。
近日,全景·卓识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长张承惠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张承惠认为,在绿色金融和政策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的前提下,把绿色金融落实到ESG上,应该是下一步的努力的方向。
她指出,ESG目前推行存在两大难点,一是要解决机构和企业对于ESG及可持续发展理念问题;二是要解决信息记录不足的问题。
ESG对于企业而言,她强调企业要在战略层面重视,“要有副总级别,最好是董事长级别的高管来关注这个问题”;而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她建议要注意短期收益和中长期收益的平衡。
“从现在国际上一些大投资机构的实践来看,投向ESG的标的,中长期的回报率都是不错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个认识问题。”张承惠说。
张承惠预期,ESG的发展虽然目前仍然取决于多方面力量的协调,“但未来五年,中国在ESG方面会有一个比较亮眼的表现。”
ESG是绿色金融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全景·卓识:近年来ESG投资越来越多被投资者提起,包括绿色金融,您怎么看待ESG近年来的发展?
张承惠:绿色金融我是从2013年就带了一个团队和一个国际组织合作做绿色金融研究。绿色金融应该说最近这么多年以来,特别2016年以来发展的是非常快的,那么绿色金融的框架也基本形成,金融机构的行为标准,一些政策的框架基本上形成了。现在绿色金融落实到ESG上面,应该说是下一步的努力的方向。
现在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他需要有一个基准,目前中国已经有好几家机构都在研究ESG的问题。
怎么样让机构投资者有一个更好的更便利的关注ESG的投资标准。我觉得市场大家都在做,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标准,中国的机构和外国机构标准都是不一样,有差异的。比如说国外只要是涉及碳就把它定性为黑色的,黑色的就把它排除在外,但是中国不大可能。比如我们的煤炭行业,几十年内你要把它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这么大的发电量,哪一个能源能替代中国的煤炭?能替代石油?我觉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无论是潮汐发电、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太阳能发电都很难替代。
ESG推行存在两大难点
全景·卓识:您认为目前推行ESG的难点在哪?
张承惠: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我觉得首要的还不是(把ESG作为)投资工具,首要的是要有ESG的理念,必须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关注这些ESG做的好的公司,去支持他。
现在我觉得中国机构投资者有相当一部分部分已经开始关注ESG了,但是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外部。我知道有一个很大的(私募)基金(在做ESG),私募基金做ESG的也不是很多,那么他为什么会做?他不像公募基金更关注社会责任,他为什么做?因为他的投资人有一半来自海外,海外的资金更关注ESG。所以我觉得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理念问题,要让中国的机构投资者真正关注ESG。
ESG其实不限于上市公司,但是为什么大家都瞄准上市公司?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因为信息记录不足。
即便是上市公司,有社会责任报告,有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者ESG的报告,这些上市公司全部加起来不到1000家,所以我们很难得到充分的信息,尤其是环境信息。环境信息(因为)行业不同,各个行业对环境风险的(包容)度也不一样,对风险的影响力也不一样,没有一个准确的披露标准。所以做起来的话,环境这一块我们就很难做,很多的ESG的评价公司基本上是把上市公司的环境披露作为它的环境表现(来评判)的,因为拿不到数据,即使拿到的数也参差不齐,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框架。未来我觉得我们监管部门应该组织第三方机构,组织一些学术机构去研究ESG的披露标准披露指引,披露指引要比较细。
我们也可以参照香港的港交所的做法,就是用一种半强制的披露的方式,你可以不披露,但是不披露你就要解释你为什么不披露,逐步地让上市公司更关注ESG。因为上市公司也要关注ESG,他不关注ESG的话,怎么能把披露做好?怎么能把它日常经营活动围绕着可持续方向去努力?所以这也是一个(方法)。
当然还有监管部门监管,我们当时接受基金业协会委托的时候,做这个课题就是三个目标:第一个是指引机构投资者,第二个是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第三个是帮助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很好的监管框架。
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公司战略 一把手要关注
全景·卓识:对于ESG,很多上市公司也觉得做起来很迷茫,觉得很难做,您怎么看待他们遇到的这种困惑?
张承惠:我其实也参与过一些上市公司的报告,然后就感觉机构和上市公司可能都有一个比较迷茫的方向,就是说上市公司可能有的想不出来说ESG我到底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他就去做。
比如说去给孤寡老人捐款,或者就做公益(活动),他(上市公司)把这个就理解成我(在)做公益或者是在履行我的社会责任,但是其实可能和他的主业,甚至和他主业相关的环境关系都不大,他可能本身是一个制造业或者说是一个互联网行业。
另外一方面可能是说机构也觉得,虽然说是一个社会责任的(范畴),它确实在出这样一个报告,也投入了资金在做这个事情,但可能也看不到这个事情对它的长期价值有怎么样反映,逻辑联系不到一起去。可能甚至有些基金觉得还增加你的财务成本,就是这个理念和整个的价值判断还没有形成。这就是从公司角度和机构角度去怎么样去形成这种ESG价值理念判断,比如说公司的话,我应该究竟做什么,是实现了我的社会价值和绿色发展。
这个事情其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上市公司或者公司不上市也一样,首先他自己要有一个绿色发展理念,要有个战略,有了这个战略之后,其实他自己更清楚在他的本行业里他怎么样能够围绕可持续去做。作为一个投资机构来说,他没有办法去引导他。我觉得企业他自己不清楚(ESG的价值),是因为他没有下功夫,没有深入的去研究这个问题。当然你说扶贫也好,一些履行社会责任这些事情比较容易做,应该说也不错,你说确实要扶贫济困,这个是弱小群体应该支持,这也是一个方面,但是我觉得也应该根据它的行业发展的特点,它可以考虑做更多的事情。
比如说金融行业,金融行业的经营和金融产品其实和ESG就密切相关了。你(金融机构)在项目贷款项目融资的过程中,是不是把环境放到一个足够的分量上。金融机构其实更多的是关注的项目的盈利性,这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公司自己需要要有真正有一个战略,不是嘴巴上讲讲,其实真正有战略是什么,他得有人来负责,比如说可持续发展,至少要有一个副总级的,最好是董事长级的关注这个事情。光是在什么写报告里写一句话不解决问题的,然后有负责人,还要有专门的部门,专门的流程要关注这个事情,就是怎么样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对于一些对环境影响不大的,就是说环境风险比较小的公司,本身业务就没有环境(影响),对环境不破坏,可以考虑怎么从更正面的、更积极的角度去为改善环境,减少碳排放,气候变应对气候变化做点事情,其实只要动脑筋想是一定能想得出来的。
ESG投资中长期回报可观 中国五年内有亮眼表现
全景·卓识:ESG投资理念逐渐受到重视,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怎么凸显ESG的价值?
张承惠:关于机构投资者,关注ESG的企业和不关注ESG的企业,他确实是有可能短期收益是会受影响,但是逻辑上也是可以说得通的,就是ESG做得好的企业,它一定是可持续的,一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因为这环境它是实实在在的风险,你投资一个项目,说不定政府哪一天把这个项目给关了,你马上就面临着投资回不来的风险。有社会责任感,公司治理又好,又注意环境的风险,所以这样的企业从中长期来说一定是可持续的。
我觉得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说,它应该最关注短期收益,但也要关注中长期收益,要有个兼顾。从短期说,有可能有些机构你要投入污染治理,投资支出多,甚至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还要花钱,但是从中长期讲,有利于优化你整个公司的治理,优化你的管理架构,减少你中长期的风险,从逻辑上说是说得通的。
从现在国际上一些大投资机构的实践来看,他们的一些投向ESG的标的,中长期的回报率都是不错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个认识问题。
全景·卓识:您觉得整个市场对ESG有一个比较广泛的认可,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张承惠:我觉得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多方面力量。
首先监管部门是否足够的重视,然后跟媒体也有关系,媒体如果大力宣传,这样的话会快一点,所以快慢现在没有办法准确地判断,因为你不知道它这个政策,比如说它的环境披露标准政策什么时候出来。
比如说我们的监管部门,就是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和环境管理部门之间,它的信息什么时候沟通,现在金融部门它不知道环境部门信息,大量的处罚信息散布在各个地方。
我们因为在做ESG数据库的时候就发现有比如说县的环保局处罚信息,你要不花点时间精力去收集是没有的,政府也有个信息披露的问题,不仅仅是公司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这个时间判断取决于这些协调的进程。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觉得未来五年,五年以后可以看得到的,中国在ESG方面会有一个比较大的亮眼的表现。
2021-05-31 16: 00
2021-05-31 15: 59
2021-05-30 20: 54
2021-05-31 15: 36
2021-05-31 15: 32
2021-05-31 14: 46